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香港
Fill 1
國際.兩岸
背著恐懼、愧疚和中國人身分,港漂行動者怎樣低調實踐自己的抗爭
面對中國愈發緊縮的政治環境,即便港版《國安法》落地,仍有自由派「港漂」來到這城,甚至低調發起針對六四事件、性別議題和聲援白紙運動的抗議。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怎麼看如今的香港?對未來有什麼想法?
2023.3.6
香港
中國
社運
性別平權
認同
反送中
港版國安法
Fill 1
國際.兩岸
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BNO移民兩年,離散港人怎樣在英國繼續發聲?
港版《國安法》落地至今,已逾14萬港人持BNO簽證抵英,形成50年來英國規模最大的移民浪潮。許多港人安頓生活之餘,學習如何對外講述香港,與英國政府拉扯博弈倡議的邊界,讓自己在難民、移民眾多的新國度發出聲量。
2023.2.16
香港
中國
外交
政治政策
英國
認同
文化
國際關係
語言
移民
Fill 1
評論
林孟皇/從《法外情》到《正義迴廊》,從良知、同理、公義深掘人民參與審判的意義
從經典港片《法外情》三部曲到創下香港三級片票房紀錄的《正義迴廊》,香港陪審團的作用和視野,在開始實施國民法官新制的台灣,更易讓觀眾省思參與審判的意義是什麼?除了更認識司法和社會百態,更可以重新思索人生、探究生命意義⋯⋯
2023.2.3
香港
司法
電影
家庭
法律人追劇
港版國安法
國民法官
Fill 1
影像
劉貳龍/一國兩制25年下,香港人低聲抗議的政治痕跡
除了移民離開,仍有香港人選擇繼續低聲反抗,並非完全沉默。或許在決定告別這座看似只剩下夕陽餘輝的城市之前,我們可以重新觀察這些細微的政治痕跡,思考這些事物在今天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2022.12.17
香港
社運
六四事件
反送中
社會觀察
攝影
港版國安法
移民
Fill 1
文化.藝術
陳梓桓《憂鬱之島》映照的香港故事:大海浮沉,找一座孤島的命運
又一部關於反送中的紀錄片入圍了金馬獎。歷史的重複、命運的交疊,構成了《憂鬱之島》的主軸,導演陳梓桓試圖從經歷香港六七暴動、文革逃港、八九六四的前人身上看到未來的香港,也問自己:「什麼是香港?我們想成為或不想成為什麼人?」
2022.11.16
導演
紀錄片
香港
社運
金馬獎
人物專訪
認同
反送中
Fill 1
國際.兩岸
還原港人曼城中國領事館被毆事件:中國外交官直接出手,英國輿論威脅感大增
居英港人曼城中國領事館被毆事件持續延燒,當事者開記者會、網路帳號剪接影片流竄,加上堅信標語汙辱領導人就是違法的中國外交官,各種價值正面對壘,英國對中國威脅的警覺速度似也加快。
2022.10.20
香港
中國
時事
社運
外交
英國
社群媒體
假訊息
國際關係
港版國安法
共產黨
Fill 1
國際.兩岸
習近平野心將實現或破局?「二十大」黑箱人事與武嚇台灣的兩大焦點
10月16日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大」會議中,69歲的習近平將全力護航自己的「破例連任」。新任國家總理會是誰?台灣人該怎麼解讀這場權鬥?左右中共未來5年國策綱領的《二十大報告》,又會如何影響台海與國際局勢?
2022.10.10
香港
中國
政治政策
美國
兩岸
COVID-19
國際關係
大外宣
軍事
共產黨
Fill 1
影像
觀照鄉愁的時代意義:談「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
「鄉愁」,對於此刻身於香港及台灣的我們,有哪些隱含的時代意義?在這之中,中國的角色又是什麼?現代國家、個人懷舊情感及身分認同之間,有什麼相互作用機制?
2022.10.1
香港
兩岸
攝影論壇
藝術
認同
社會觀察
歷史
Fill 1
評論
廖偉棠/花果飄零處,荷戟獨徬徨
拿下第5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的《花果飄零》,是在香港看不見的「香港電影」,羅卓瑤以自由的姿態,拍攝沉重的革命題材。香港詩人廖偉棠在此片中,看見羅卓瑤技術選擇的隱喻性,及其藝術取態如何與當今香港人的堅持相合。
2022.9.23
香港
中國
社運
電影
金馬獎
藝術
認同
反送中
歷史
電影不欣賞
1
2
3
4
5
6
…
28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