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文化
Fill 1
評論
《離人散事》:跨越國界,共生的自由如何可能?
「既不是這裡,也不是那裡」、「既非起點,亦非終點」──無論是歐洲現下正引起波濤的難民潮,或全球難民/移民的遷移,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層次,都處在這般晦澀的情境之中。
2022.5.18
難民
移工
Tibet
東南亞
認同
文化
社會觀察
書摘
移民
Fill 1
影像
曹良賓/為何我們需要公共的攝影圖書館?邁向第7年,Lightbox的影像平權之路
成立滿6年的「Lightbox 攝影圖書室」,是一個由民間自主發起、為所有人開放、非營利的攝影專門圖書館。Lightbox以公共性為考量,從圖書分類、講座分享到攝影社群的時事論壇,如何一步步建立台灣的「攝影文化」,又如何想像台灣未來的攝影生態?
2022.5.16
攝影論壇
文化
攝影
Fill 1
評論
林蔚昀/我在波蘭,尋找「台灣」──從地名研究啟程
從2009年開始,我一直在尋找波蘭的「台灣」──真的被稱為「台灣」(Tajwan)或「福爾摩沙」(Formoza)的地方,找到了45個。為什麼會有這些地名?台灣人可以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2022.4.20
北韓
認同
國民黨
文化
社會觀察
國際關係
歷史
波蘭
軍事
共產黨
蔣介石
冷戰
蘇聯
Fill 1
文化.藝術
疊加島嶼的歷史色層──台灣前輩畫家作品的保存與再發現
時光流轉,許多一度被遺忘的台灣藝術家名字和作品如今重回大眾視野。從民間到公立美術館,畫作的保存有賴各方協力,卻也存在如何推廣利用的認知張力。
2022.4.12
日本
文化資產
藝術
認同
文化
歷史
Fill 1
影像
馬雨辰/島嶼北方的中陰界──背山面海的風水寶地「金山」
「從地圖上看,這裡有三分之二的地被墓園所覆蓋。」新北市金山區的人文地景,沒有過分釐清生者與死者的生活空間,彼此的面容與狀態參差錯落在這座既是山城又是漁村的意象之中。
2022.4.9
在地傳真
宗教
文化
攝影
民俗
新北
Fill 1
影像
袁詩堯/喪攝,以記錄撫慰悲傷
告別式、追思會,是亡者與生者生命中一道重要刻痕。袁詩堯分享專職喪禮攝影師後,他的觀察與人生體悟,更希望能舒緩和撫慰家屬的悲傷。
2022.4.4
在地傳真
圖文故事
宗教
文化
攝影
民俗
Fill 1
評論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鰻魚的生死之謎與捕鰻傳統的存亡
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到現代科學研究,鰻魚仍有許多謎團未揭,卻已面臨存亡之秋⋯⋯,《鰻漫回家路》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森(Patrik Svensson)結合研究與文學,帶讀者探索鰻魚的起源、神話與瀕危,以及牠們在人類與自然世界中的位置。
2022.3.23
動物保護
科學
海洋
漁業
食物
文化
書摘
瑞典
Fill 1
國際.兩岸
擺脫大斯拉夫民族夢、擁抱新烏克蘭認同的青年,怎麼向世界投遞故事?
學者觀察,脫俄入歐的「新烏克蘭人」認同已成主流,年輕的內容創作者選材也愈加本土化。「烏克蘭所在地在歷史上被稱作哥薩克Cossacks,意思是『自由人』。或許,歷史遺緒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更深刻。」
2022.3.14
時事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文化
歷史
媒體
語言
軍事
Fill 1
評論
郭力昕/雙語國家政策,和根深的文化自卑
政府推動全英文授課、邁向2030雙語國家,學者除了警告獨尊英語對本土語言文化主體性的可能傷害,更指出社會不同世代對國際化的經驗和想像,別「依自身的局限與無知,將未來的世代一起陪葬」。
2022.3.10
教育
政治政策
認同
文化
社會觀察
歷史
媒體
語言
Fill 1
評論
唯色/不只是天葬師的故事
「唉,這些令人痛苦萬分的卻不為人知的故事啊,已脫離了我原本寫的天葬師的故事那種民俗層面,或者說,由此才算是真正地進入到這個時代的這片土地上的眾多生命是如何地得以存在的核心深處⋯⋯」
2022.3.8
中國
人權
宗教
Tibet
文化
書摘
共產黨
1
2
3
4
5
6
…
1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