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社運
Fill 1
評論
愈深的河流,看上去愈平靜──《憂鬱之島》的創作歷程,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柏林圍牆倒下後,其實從沒遠去,依然像鬼魂般不散,跟著每一個人。我們香港人,不同年代的人,又存在著怎麼樣的幽靈,在我們身旁徘徊,揮之不去?我發現,創作《憂鬱之島》,正是我排解憂鬱的方法⋯⋯
2023.12.2
紀錄片
香港
社運
認同
反送中
社會觀察
書摘
Fill 1
評論
何為新聞?何為垃圾記者?韓國傳奇主播孫石熙還原關鍵場面的真心話
「從『讚揚』到上了『垃圾記者』名單的過程中,被指責理由包括了『沒有充分袒護』曹國部長。媒體沒有袒護任何人的理由,媒體要做的是當有人受到公權力的不公待遇時,應指出不正當性。當然,這並不是一件易事。」
2023.11.13
司法
社運
韓國
工會
書摘
媒體
媒體素養
Fill 1
評論
九龍皇帝魔法留下的訊息──香港,不能被磨滅的城市
九龍皇帝的遺產早已深深地織進了這座城市,跟那些抗爭口號一樣,成為這座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即便我依然摸不透他那成謎的身世,他的故事依然激發我寫下關於反抗和失去的故事,以及我身為香港人所見證的香港故事。
2023.11.7
香港
社運
藝術
反送中
書摘
言論自由
港版國安法
Fill 1
評論
重返紹興和華光社區,《相信樹的人》:唯有樹能指向家曾在何處
房子被拆後,「樹是我唯一可以辨識這裡的標記。」經歷北市府不當迫遷、曾參與華光護樹行動的張小姐,說起社區裡那株梅樹,語氣深情而哀傷。《相信樹的人》記下這些人與樹互賴共生的故事。
2023.11.5
環境
都更
社運
政治政策
居住正義
拆遷
文化
書摘
歷史
台北
土地徵收
Fill 1
文化生活
妳必須每戰必與、超越身分,和她們站在一起──專訪印度紀錄片導演蒂帕.譚拉傑
引發無數女工起身爭取權益的育甘塔電影集社(Yugantar Film Collective)紀錄片,成員之一譚拉傑(Deepa Dhanraj)70歲了還在拍片,並在國族意識愈來愈極化的印度裡,瞄準受壓迫的弱勢族群、政客操作下的族群衝突。
2023.11.5
導演
紀錄片
印度
社運
政治政策
性別平權
電影
性暴力
人物專訪
宗教
罷工
社會觀察
工會
言論自由
媒體
種族歧視
Fill 1
國際兩岸
與沖繩反戰人士對話:從指責「台灣有事」虛假,到阻止侵略的共同想像
「沖繩台灣對話」國際論壇希望藉和平溝通阻止「台灣有事」,卻觸發各方矛盾。夾在帝國縫隙的台灣和沖繩能逃離弱者悲劇嗎?一位石垣島青年說:「比起急於找到答案,我們更有必要虛心理解台灣與沖繩彼此的共通點與底線。」
2023.10.16
環境
中國
日本
社運
美國
兩岸
認同
經濟
社會觀察
國際關係
歷史
軍事
沖繩
台灣有事
Fill 1
國際兩岸
今日台灣,明日沖繩?──在基地煩惱中思索和平的7個沖繩人
沖繩是世上軍事基地部署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不僅影響了沖繩的歷史,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透過7個既實際又荒誕的基地人生故事,是沖繩人希望台灣的我們,能夠聆聽、互換立場、或一起思考答案的事。
2023.10.16
環境
中國
日本
社運
教育
美國
兒少
漁業
經濟
仲介
軍事
水汙染
沖繩
台灣有事
Fill 1
評論
掌握在國家手中的身分與自由──艾未未與他曾被沒收的「旅行許可證」
護照如何改變我們對於身分與自由、公民與移民的看法?《旅行許可證》一書以曾因批判中國政府而被沒收護照的藝術家艾未未為例,說明這個小本子如何成為國家權力濫用以壓制政治異議的工具。
2023.9.14
中國
人權
難民
社運
無國籍
藝術
敘利亞
書摘
國際關係
言論自由
移民
共產黨
Fill 1
評論
成為母親後,我終於能擁抱身心障礙驕傲──《無障礙父母》的育兒故事
為人母的渴望與身心障礙身分必然衝突嗎?菈法在20代後半成為身障者、30歲成為母親。曾經對於自己必須依賴他人感到難為情的她,因為母職新身分而重新梳理自己與障礙的關係。
2023.8.8
人權
社運
性別平權
身心障礙者
育兒
家庭
澳洲
社會福利
書摘
照護
Fill 1
國際兩岸
《國安法》考了沒──當人數縮減的留港台生遇上「愛國教育」
反送中運動後,什麼因素仍吸引一定人數的台灣高中生留學香港?當國安教育課程成為所有留港學生必修課、黎智英案成為考題,台生又如何度過留學生活?有人認為國安法對生活沒有影響,也有人受訪時十分警覺周遭⋯⋯
2023.7.13
香港
社運
教育
認同
反送中
言論自由
港版國安法
白紙運動
1
2
3
4
5
6
…
27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