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白色恐怖
Fill 1
評論
林佳和/轉型正義如何處理「加害人」?從各國經驗看台灣的制度設計與實踐
台灣推動轉型正義至今,最大爭議之一是該如何處理「加害人」?是該著重刑事追訴?還是尋求關係修復?作者以各國經驗指出,答案往往並非二選一,而是在考量社會脈絡與現實條件後的選擇與實踐。
2023.9.19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政府國會
司法
德國
歷史
波蘭
拉丁美洲
Fill 1
評論
曾培琪/戒嚴時期監控人員的身分資料應公開嗎?──在「國家安全」與「真相知情權」間尋找平衡點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月首度針對《政治檔案條例》申請案判決,卻遺憾出現「戒嚴時期被監控者個資一覽無遺,監控人員身分卻全部遮蔽」結果。政治檔案限制應用,誰說了算?國安絕對優先嗎?不能忽略歐洲人權法院判決的啟示。
2023.9.17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政府國會
司法
歷史
Fill 1
評論
蕭文杰/遊蕩在地方的威權幽靈──台灣不義遺址保存困境
「不義遺址」不僅在「不義」的認定是狹隘的,在現行法規上更有不少缺陷。甚至,即使是審定的不義遺址,其場所精神還是被地方政府公然破壞、無心保存,或阻撓具潛力的不義地景取得文化資產身分⋯⋯
2023.8.30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桃園
228
文化資產
歷史
台北
新北
不義遺址
Fill 1
評論
【投書】在玉里,遇見走過白色恐怖的精神科老頑童
如果你在玉里養護所(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的前身),遇見一位思覺失調症病人,他自稱因酒後開講「反蔣政府言論」而反覆入獄、是白色恐怖受難者,你會如何回應?這正是我遇到的考驗⋯⋯。
2023.5.22
白色恐怖
精神疾病
認同
心理
歷史
酒癮
Fill 1
評論
林蔚昀/酒色、絕食與軍事化之島──冷戰下被劫持波蘭船員眼中的台灣
1950年代,在共產與西方陣營對壘的國際情勢下,兩艘來自波蘭的輪船被中華民國政府劫持。波蘭船員們被扣留在台灣島上,國民黨想讓他們看見「自由世界」的進步,進而「投奔自由」;但船員們看見的卻是一座「被貧窮、飢餓和恐怖統御」的島嶼⋯⋯
2023.5.16
白色恐怖
中國
原住民
美國
國民黨
文化
國際關係
歷史
波蘭
共產黨
蔣介石
冷戰
Fill 1
文化生活
張鎮宏/《阿根廷1985》:為何他們的轉型正義,一直成為被看見的電影?
今年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阿根廷1985》,為什麼在白色恐怖結束數十年後,仍能引發全國跨世代觀眾的「正義」共鳴?張鎮宏從阿根廷的威權歷史談起,重返轉型正義的關鍵時刻,也填補上電影改編的歷史誤差。
2023.2.27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電影
文化
國際關係
歷史
阿根廷
Fill 1
文化生活
高架化開發下縮水的國定古蹟:彰化扇庫搶救2.0,鐵道文資保存再一戰
「活的博物館比不會動的標本更吸引人!」彰化百年扇形車庫今年升格為國定古蹟,被視為扇庫「靈魂」、保留鐵道發展史的三項重要設施,卻因高架化建設而被排除在外⋯⋯開發與文資保存只能二選一嗎?
2022.12.25
白色恐怖
彰化
政治政策
文化資產
台鐵
文化
歷史
台北
Fill 1
評論
何榮幸/《板中青年》返校記──1983板橋高中白色恐怖事件的復歸與平反
板橋高中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白色恐怖史,一群熱愛文學創作的的校刊社成員因幾篇文章被控思想有問題、威脅送警總,《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當年被控是「首謀」之一。近40年後,被消失的《板中青年》第37期終於返校,不義歷史也將留在新校刊。
2022.11.4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人權
社運
教育
解嚴
歷史
媒體
新北
Fill 1
評論
阿潑/反抗的最高境界,是笑著面對:《流麻溝十五號》嘗試的對話與融合
《流麻溝十五號》從政治犯、管理幹部甚至綠島居民都以女性視角出發,讓她們呈現自己的主體性,面對自己的選擇,「當犧牲來臨時,我們微笑以對」。到底誰是「匪諜」?誰能「新生」?
2022.10.26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台東
出版
群眾募資
228
電影
國民黨
家庭
歷史
不義遺址
Fill 1
文化生活
我先走了,你可以好好地活著──陳芯宜用VR跨越死亡撫慰生者
人在面對死亡時的無能與無力,即使重來一次依舊不會有答案。9月甫抱回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導演陳芯宜,在她兩部VR作品中透過溫暖的結局,期望讓觀眾終究可以試著放下,也希望自己可以放下。
2022.10.18
導演
紀錄片
白色恐怖
電影
科技
人物專訪
藝術
VR
舞蹈
1
2
3
4
5
6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