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書摘
Fill 1
評論
愈深的河流,看上去愈平靜──《憂鬱之島》的創作歷程,與香港的身分探詢
柏林圍牆倒下後,其實從沒遠去,依然像鬼魂般不散,跟著每一個人。我們香港人,不同年代的人,又存在著怎麼樣的幽靈,在我們身旁徘徊,揮之不去?我發現,創作《憂鬱之島》,正是我排解憂鬱的方法⋯⋯
2023.12.2
紀錄片
香港
社運
認同
反送中
社會觀察
書摘
Fill 1
評論
《蛋的多重宇宙》:從一顆蛋、一隻雞,到弱勢者的選擇自由
30出頭就生養6個孩子的阿米娜,因為養雞與賣雞,而有能力在身體裡裝置避孕器。《蛋的多重宇宙》回顧從古至今世界各地和阿米娜一樣的弱勢者,如何靠著雞與蛋獲取自由的資本。
2023.11.29
產業
美國
性別平權
農業
食物
文化
書摘
歷史
種族歧視
Fill 1
評論
我們的一切都屬於黨──掃臉、掃手機、掃聲紋,新疆維吾爾詩人的種族滅絕回憶
我聽見地下室傳來男人悽慘的叫聲,在我聽來是中年維吾爾男人的聲音。我渾身發顫。當班的警員連忙走過去把通往地下室的鐵門牢牢關上。照理來說,地下室階梯是不會有這種門的。很顯然這間派出所把地下室改造成訊問室⋯⋯
2023.11.27
中國
科技
新疆
書摘
共產黨
Fill 1
評論
她的戰場從榻榻米轉到社群媒體──大學地下室裡,烏克蘭巴西柔術選手堅守前線的日子
巴西柔術國手伯赫妲娜,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與家人搬進大學地下室,她的戰場也從榻榻米轉到社群媒體──用體壇國際人脈為士兵募集物資。《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書裡,記錄了眾多烏克蘭人如此以日常抵抗戰火的選擇。
2023.11.24
體育
社群媒體
俄羅斯
烏克蘭
書摘
戰爭
全民國防
Fill 1
評論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從禁絕到依賴,台灣跨國勞動政策無法逆行的轉向
台中火車站前的「第一廣場」是簡永達認識移工的起點,但移工來台的起點又在哪?透過爬梳歷史文獻,看見台灣在內外交迫下,開放外國勞工政策從堅持不讓、謹慎管制到全面失守的不可逆過程,誰在其中推了一把?
2023.11.15
血汗勞工
勞權
產業
移工
政治政策
東南亞
經濟
書摘
Fill 1
評論
何為新聞?何為垃圾記者?韓國傳奇主播孫石熙還原關鍵場面的真心話
「從『讚揚』到上了『垃圾記者』名單的過程中,被指責理由包括了『沒有充分袒護』曹國部長。媒體沒有袒護任何人的理由,媒體要做的是當有人受到公權力的不公待遇時,應指出不正當性。當然,這並不是一件易事。」
2023.11.13
司法
社運
韓國
工會
書摘
媒體
媒體素養
Fill 1
評論
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零工經濟時代,拿安全交換評比的外送員們
在高薪、時間自由的號召下,許多人投入外送平台勞動市場,但卻發現,要賺到這麼多錢,「必須非常努力硬撐著工作」,而且還有個難以捉摸的「職場」上司,以星級評分制度掌握著他們的收入⋯⋯
2023.11.11
血汗勞工
勞權
韓國
科技
AI人工智慧
書摘
派遣
Fill 1
評論
九龍皇帝魔法留下的訊息──香港,不能被磨滅的城市
九龍皇帝的遺產早已深深地織進了這座城市,跟那些抗爭口號一樣,成為這座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即便我依然摸不透他那成謎的身世,他的故事依然激發我寫下關於反抗和失去的故事,以及我身為香港人所見證的香港故事。
2023.11.7
香港
社運
藝術
反送中
書摘
言論自由
港版國安法
Fill 1
評論
重返紹興和華光社區,《相信樹的人》:唯有樹能指向家曾在何處
房子被拆後,「樹是我唯一可以辨識這裡的標記。」經歷北市府不當迫遷、曾參與華光護樹行動的張小姐,說起社區裡那株梅樹,語氣深情而哀傷。《相信樹的人》記下這些人與樹互賴共生的故事。
2023.11.5
環境
都更
社運
政治政策
居住正義
拆遷
文化
書摘
歷史
台北
土地徵收
Fill 1
評論
別再問為什麼不生──在「沒有小孩的她們」身上,看見缺席的「生育正義」
在不生育被視為國安危機的時代,人們屢向適齡女性發問:「為什麼不生?」《沒有小孩的她們》作者深入歷史脈絡,看見生育抉擇背後的條件限制,並提出我們更應該問的其實是「她們怎麼可能生?」
2023.11.2
美國
性別平權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書摘
COVID-19
少子化
1
2
3
4
5
6
…
26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