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書摘
Fill 1
評論
穿越隱形的高牆:《像我一樣黑》與美國種族主義的爭端
一位白人小說家,為何冒著生命風險、透過藥物等方式「變黑」,在50年代仍實施種族隔離的美國南方,進行7週的喬裝打扮實驗?他的觀察和警告,在60年後BLM及種族衝突未歇的世界,竟仍如暮鼓晨鐘。
2021.1.11
美國
社會觀察
書摘
歷史
種族歧視
Fill 1
評論
陳昭如/蘇炳坤冤案「被搶劫的人生」,那道司法體系的高牆
冤案不只是個人的創傷,更是社會集體的傷痕。陳昭如訪談蘇炳坤案當時的辯護律師羅秉成,直視殘存至今的院檢不分、檢警一家問題:「縱使司法的高牆仍舊存在,我仍衷心期待蘇案的平反是個改變的開始。」
2020.12.7
司法
書摘
Fill 1
評論
台語片的魔力與跨時代思考:海女、妖姬和偽娘,也許還有同志山羊
在千禧年後回望台語片,學者最想要分析探求的,是故事裡的性別問題。本書發現,從女性境遇切入台語片非常有趣,各種「反串、反反串」的角色扮演,以現代眼光來看也別有意味...
2020.12.3
同性戀
性別平權
電影
書摘
歷史
語言
跨性別
LGBTQ+
Fill 1
生活.醫藥
楊惠君/大疫之下的歷史守門任務──不只尋找遏止之道,更論證防疫的理路
科學中重要的事情,不是獲得新事實、而是發現新的思考方式。媒體工作亦然。全球尚未解鎖的此刻,《報導者》以《世紀之疫—揭開COVID-19下病毒、人性、新世界》一書,向每個防疫線上的守護者致敬。
2020.11.30
醫療
科學
社會觀察
書摘
武漢肺炎
歷史
Fill 1
評論
汪正翔/重新凝視20世紀的眼睛──布列松的紀實攝影如何影響我們?
我試圖將《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書中所描述的「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重新「問題化」,並將討論集中在兩點:為什麼布列松重要?光環之外,他留下了什麼問題?
2020.11.21
藝術
書摘
攝影
歷史
Fill 1
評論
《異見的自由》:我們憎惡的思想該擁有言論自由嗎?
納粹、種族歧視、謾罵⋯再惡毒的言論,都該擁有言論自由嗎?透過資深司法記者爬梳判例,我們看到美國社會與大法官在每個年代都提出不同見解,並在矛盾和爭議中,試圖找出那把量尺。
2020.10.12
人權
司法
憲法
美國
書摘
言論自由
Fill 1
評論
持續走在「回家」的路上:重返山林,找回原住民知識的「棲地」
原住民若不再與山林有實質的及情感的連繫,所謂的原住民知識也就難以滋長,「重返山林」常常成為當代原住民打開自身與文化、祖先之連結的關鍵鎖鑰。現今的政府「林先生」,和部落有更好的互動嗎?
2020.10.8
環境
原住民
政治政策
傳統領域
認同
文化
書摘
Fill 1
評論
當受害者們想要的不一樣:從一宗偷嬰案,看檢察官的「正義」難題
女嬰出生19天就被綁架,23年後才得知真相,竊嬰的養母該怎麼量刑?檢察官多次討論卻難有共識,爭點在哪?結果又是什麼?
2020.9.1
司法
美國
書摘
Fill 1
評論
中國施壓、內部分裂,流亡逾60年的藏人如何面臨「後達賴喇嘛」時代?
14世達賴喇嘛已流亡60年,一旦他逝世,流亡藏人的身分認同問題會更糟嗎?西藏流亡政府正進行那些努力,以至於不斷受到中國北京的「祝福」?
2020.8.18
中國
Tibet
書摘
歷史
Fill 1
評論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文明、自由、尊嚴,1920年代台灣人的自治之夢
「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日治下台灣發展蒸蒸日上,但階級差異的統治方式,促使台灣知識青年以辦刊、文化運動等方式追求當家做主,喊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當年的青年男女,對文明台灣有何想像?
2020.8.11
228
認同
文化
書摘
歷史
1
2
3
4
5
6
…
10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