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書摘
Fill 1
評論
房慧真/迎向當前與骷髏共舞的誘惑──導讀史奈德《民族重建》
族裔群體是民族原形?曾組成混合式民族聯邦的波蘭、立陶宛、白羅斯與烏克蘭,為何在民族國家崛起後爭戰不休,甚至血腥上演族群清洗?史奈德在《民族重建》中,細緻還原這四個民族追求新生的旅程。
2023.6.8
歐洲
德國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書摘
國際關係
歷史
波蘭
共產黨
立陶宛
納粹
戰爭
Fill 1
評論
「要不要曝光」的恐懼:那些人、那些事,為何讓被害者無法說出口?
無論是職場霸凌、性騷擾甚或性侵等事件中,為什麼社會大眾常以嚴苛的方式看待被害者「不夠聰明」?又何以被害者常常無法即時逃脫、事後更常出現「延遲揭露」現象?《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作者以心理學及協助被害者經驗一一分析。
2023.6.7
司法
韓國
兒童虐待
性暴力
書摘
心理
家暴
Fill 1
評論
爭取公部門通譯經費,就是爭取人權──那些鋼索上的譯者與移民權益
口筆譯不止於搭建溝通橋梁,公部門裡的通譯服務更攸關移民與難民的人權。然而從英國到美國,在政府力求撙節之下,通譯服務大量外包或限縮語種,誤譯頻傳,更有人因此喪命⋯⋯
2023.5.29
人權
勞權
難民
出版
產業
政府國會
司法
歐洲
美國
英國
公務員
書摘
語言
移民
Fill 1
評論
彭定康《香港日記》:香港會持續奮鬥下去,我們所有的人也一樣
「從歷史的角度看來,世人不會忘記香港人曾為香港的自治與自由精神付出慘痛的代價,也不會忘記他們為了民主、尊嚴與自由而做出多少犧牲。香港會持續奮鬥下去,我們所有的人也一樣。事實上,這正是我們能夠用來定義自己的志業。」
2023.5.24
香港
中國
英國
認同
經濟
六四事件
書摘
國際關係
共產黨
Fill 1
評論
劉致昕/滴水成湖,轉譯新疆的故事──專訪《新疆再教育營》作者戴倫.拜勒
拜勒是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在這場訪談裡,劉致昕和拜勒談到台灣讀者見證苦難的意義,以及新疆複雜的控制體系,直指那些可能未出現在暴力現場的高科技人才,也是壓迫系統裡的共犯。
2023.5.21
中國
人權
出版
人物專訪
社群媒體
新疆
再教育營
社會觀察
書摘
共產黨
Fill 1
評論
跟著30年前舊照片裡的原民礦工,追尋記憶深處的煤鄉
建基煤礦曾經有6成礦工都是阿美族人,他們在煤礦熄燈後,原地落腳成原鄉。煤礦攝影家朱健炫,以1980年代拍攝的舊照片為線索,找上影中人,並透過訪談與實際走訪,追尋曾經繁華的煤鄉記憶,以及如今冷清的原鄉部落。
2023.5.20
原住民
產業
礦業
海洋
書摘
攝影
歷史
新北
Fill 1
評論
我們家族應該感恩蘇聯?她回到烏克蘭《公雞之家》找尋消失的真相
讀著尼科季姆的檔案,謊話與有所保留的真相構成了一團迷霧,讓人找不到方向,也讓人無法用個人的道德羅盤分析時局。史達林的憲法都能被描述成「世界上最民主」的憲法了,試問「民主」一詞在蘇聯還能有什麼意義?
2023.5.17
家庭
烏克蘭
書摘
歷史
蘇聯
Fill 1
評論
重現學者李登輝──從七○年代的英語著作,回顧戰後台灣經濟發展
李登輝近百歲的一生幾乎是台灣百年史,他的身分與認同也有一定的複雜性。本文作者深度解讀李登輝在1970年代撰寫的數篇英語論文,呈現其批判思想,也讓讀者看見他的發展經濟學家面貌。
2023.5.17
產業
日本
政治政策
農業
國民黨
經濟
書摘
歷史
Fill 1
評論
創傷之後,復原的極限與無限:沒有任何藥物可取代人際善意與社會支持
在《創傷與復原》出版第30年,赫曼持續分享最新研究:大腦科學的神經回饋技術如何幫助心理師與兒少建立關係、列為成癮物質的迷幻藥如何在專業心理治療師手中發揮輔助效果?她也提醒不能忘卻的治療本質⋯⋯
2023.5.7
醫療
美國
科學
書摘
心理
家暴
藥物
Fill 1
評論
他們在廢棄物裡迎接節氣和慶典:家住垃圾山,肺裡也隆起了山
雷恩在迪歐納山區陰影中開設心臟科診所時,候診室擠滿了罹患氣喘的兒童,他懷疑他們的肺部充滿了他醒來時看見從附近垃圾山升起的煙霧。當人家問起身陷在垃圾山區致命的氣味中是什麼感覺時,海德.阿里挺起瘦骨嶙峋的胸膛:我有什麼問題嗎?
2023.5.5
血汗勞工
空氣汙染
印度
書摘
公衛
廢棄物
1
2
3
4
5
6
…
22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