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社工
Fill 1
人權.社會
離開、復合、想求助卻開不了口,我們如何支持家暴受害人的自主選擇?
無論是決定離開、復合、猶豫是否求助,都是家庭暴力受暴者的可能反應。目前的家防系統,是否能給予不分性別的受暴者足夠能量、做出關鍵抉擇?
2021.1.12
性別平權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都是莽夫的錯?加害vs.被害標籤對立下,被遮蓋的「家暴相對人」
《家暴法》實施23年,不但實務上愈來愈難界定被害人與相對人,以女性經驗出發的政策設計,常讓男性比例較高的「相對人」感到格格不入、排拒社工服務,暴力無法斷根⋯
2021.1.12
性別平權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洪當興在法院前撞死前妻與律師,震驚社會;更一審法官首開先例,欲聆聽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聲音,進行兒童最佳利益鑑定,也重建洪當興的人生。這一切能開啓修復之路嗎?
2021.1.12
死囚
時事
司法
死刑
社工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生活.醫藥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
因精神狀態無罪或減刑的犯罪者,我國以在醫院「監護處分」作為刑罰之外預防犯罪的手段。近日政府研議將處分無限期延長,《報導者》實地訪查第一線,看見刑罰與治療的極限,試圖對話、思辨制度轉型的更多可能……
2020.10.29
醫療
人權
司法
政治政策
精神疾病
社工
心理
健保
Fill 1
評論
【投書】當安置機構面臨就學歧視:主動同理,反轉在地學校關係
育幼機構院生就學常面臨教育歧視,前聖方濟育幼院院長分享安置機構、學校甚至社區間建立互信合作的經驗,希望在偏鄉資源不足的狀態下,各方皆能win-win,為孩子帶來安穩和幸福。
2020.8.26
教育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Fill 1
人權.社會
在人性最黑暗的領域投入種子──性侵治療制度「世界第一」背後的真相
台灣「世界第一」嚴格的性侵犯治療制度,年花上億預算,真有提升社會治安嗎?「重醫療輕監控」困境中,第一線治療師、醫師努力尋找治療方法與意義…
2020.8.16
醫療
性暴力
社工
社會觀察
心理
親密關係
Fill 1
人權.社會
社區性侵犯第一線的監控者──在威嚇與人情間游移的觀護人
目前全台在社區中列管的性侵犯,由47位性侵專股觀護人負責監控。要在「監控」與「關懷」角色間游移,第一線工作者的挑戰是什麼?他們又看見社會對性侵犯的何種迷思?
2020.8.16
司法
性暴力
社工
Fill 1
評論
施逸翔/落實完整人權是優先價值,不是隨意選擇的自助餐
蔡英文即將展開總統第二屆任期,人權團體如何評價過去4年政績?在社會安全、公平正義、國際人權等面向,有何新政建言?
2020.5.18
轉型正義
血汗勞工
人權
難民
原住民
移工
政府國會
司法
社運
政治政策
民進黨
性別平權
蔡英文
精神疾病
農業
礦業
社工
東南亞
漁業
社會福利
NGO
Fill 1
人權.社會
【寄養家庭缺新血】為何青壯世代卻步?聽年輕救援老爸怎麼說
如何讓青壯世代加入寄養體系?除了強化誘因和尊重度,還可開放單身、單親、專業人士投入,讓需安置的兒少有「後援家庭」撫育。
2020.4.15
兒少
社工
育兒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少子化
Fill 1
生活.醫藥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
2018年,一起牙醫師遭思覺失調症患者刺死命案,爭議未曾止息。報導者長期走訪,從司法紀錄、精神鑑定,探看結構性問題。
2019.11.11
醫療
司法
精神疾病
社工
社會福利
社會觀察
1
2
3
4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