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社工
Fill 1
Podcast
兩種「解鎖人生」!他用匠人精神為夜歸人開門鎖;他們跑遍全基隆,解夜遊少年的心鎖
我們在社群上徵求大家想了解的行業甘苦談,蒐集提案後,「雙婉」探訪了兩種一直在我們生活周邊、卻很少注意到的工作者:鎖匠,以及外展社工員。乍看不同領域,卻有著共通點:他們都是解鎖人。
2023.5.30
兒少
社工
社會觀察
Fill 1
人權司法
大人的戰爭、被爭奪的孩子──卡在撕裂式離婚裡的家庭
當代離婚家庭搶子的激烈程度,在男女經濟對等、親職意識提升、少子化、名人效應催化等因素交融下,愈來愈高。親權爭訟中,個人受盡了傷,孩子更常是最大的受害者⋯⋯
2023.5.10
人權
司法
性別平權
兒少
社工
育兒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NGO
家暴
婚姻
Fill 1
人權司法
過載的家事法庭能否攜手社區,好好傾聽、接住離婚案裡的失語兒少?
在家事法庭的離婚案件上,審判不再是主軸,而是由司法人員和社福人員、專家聯手,引導父母協調、看見孩子的處境,並為一個家庭連結資源。但這也意味每階段都需要更細緻的作業,實務上面臨嚴峻考驗。
2023.5.10
人權
司法
兒少
社工
育兒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NGO
婚姻
Fill 1
醫療健康
「如果沒有你,我不會有現在的人生」──那些陪伴成癮者戒癮的醫療工作者
毒癮是一種慢性病,卻遠比慢性病更難治療。在台灣,有一群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個管師,走上戒癮治療,這條最艱辛卻又重要無比的道路。
2023.5.8
醫療
司法
政治政策
毒品
獄政
精神疾病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Fill 1
Podcast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這集,《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將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
2023.1.12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司法
家庭工事中──壞掉的大人、受傷的孩子,與修復之手
11月的第二次CRC國際審查,國際委員認同台灣為減少不必要家外安置所做的努力,也建議深入評估家外安置兒少安全返家的現況。但糾結經濟、教養、童年創傷等複雜議題的家庭能如何修復?修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司法
陽台上的哈利波特──親屬照顧和安置,說不盡的牽絆與艱難
讓孩子在接近原生家庭環境成長的「親屬安置」,是兒少家外安置的優先選項。然而,為何在台灣成功率偏低,還有平均4成兒少會因適應不良等因素被轉出?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心理
NGO
Fill 1
教育校園
解憂咖啡店,陪機構兒少自立生活:踏入現實社會後,請記得我們都在
「咖黑」不只是咖啡店,更是陪伴安置機構兒少與藥癮家庭的據點。這裡有療癒,也有爭吵,在充滿挑戰的陪伴現場,正向心理學出身的店長黑面,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為他們出社會後隨時可以回頭停靠的港灣。
2022.12.21
醫療
高雄
教育
兒童虐待
毒品
創業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Fill 1
人權司法
在不同家庭與機構流轉的浮萍──如何跨界組隊為「難置兒」修整港灣?
在不同家庭或安置處所之間轉換3次以上的兒少,實務上稱為「難置兒」,他們感到不斷被拋棄,也漸漸磨去對人的信任。如何確實接住他們,也同時強化照顧者的能量?不同的跨界團隊正在找方法。
2022.12.21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社會住宅
早療
Fill 1
醫療健康
難在部落終老的夢──當文化與長照規範衝突,原民失智照顧缺憾多
「在地老化」是政府長照核心理念之一,我們走入兩個泰雅族部落,卻看見現行失智照護政策規範與原鄉「集體照顧」的核心文化相衝突,在地安老成為原住民的夢與痛⋯⋯
2022.10.5
原住民
政治政策
身心障礙者
高齡老人
長照
社工
失智症
照護
1
2
3
4
5
6
7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