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兒童虐待
Fill 1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這一集,《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將透過專題的採訪心得,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們的當下。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如同小芽長大後選擇成為社工,像自己的陪伴者一樣投入助人工作,也映照著自己的生命經驗。
2023.1.12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家庭工事中──壞掉的大人、受傷的孩子,與修復之手
11月的第二次CRC國際審查,國際委員認同台灣為減少不必要家外安置所做的努力,也建議深入評估家外安置兒少安全返家的現況。但糾結經濟、教養、童年創傷等複雜議題的家庭能如何修復?修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解憂咖啡店,陪機構兒少自立生活:踏入現實社會後,請記得我們都在
「咖黑」不只是咖啡店,更是陪伴安置機構兒少與藥癮家庭的據點。這裡有療癒,也有爭吵,在充滿挑戰的陪伴現場,正向心理學出身的店長黑面,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為他們出社會後隨時可以回頭停靠的港灣。
2022.12.21
醫療
高雄
教育
兒童虐待
毒品
創業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Fill 1
人權.社會
陽台上的哈利波特──親屬照顧和安置,說不盡的牽絆與艱難
讓孩子在接近原生家庭環境成長的「親屬安置」,是兒少家外安置的優先選項。然而,為何在台灣成功率偏低,還有平均4成兒少會因適應不良等因素被轉出?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心理
NGO
Fill 1
人權.社會
在不同家庭與機構流轉的浮萍──如何跨界組隊為「難置兒」修整港灣?
在不同家庭或安置處所之間轉換3次以上的兒少,實務上稱為「難置兒」,他們感到不斷被拋棄,也漸漸磨去對人的信任。如何確實接住他們,也同時強化照顧者的能量?不同的跨界團隊正在找方法。
2022.12.21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社會住宅
早療
Fill 1
評論
陳昭如/兒童性侵的爭議與正義(上)──「法院認證」的雙面刃
漫長磨人的訴訟過程,以及司法程序的不夠友善,常讓脆弱的被害人決定噤聲不語。就算少數被害人勇敢現身,控訴不義,也常陷在既有體制的缺陷裡,遍尋不著出路。
2022.10.3
司法
兒童虐待
性暴力
兒少
家庭
書摘
心理
Fill 1
評論
陳昭如/兒童性侵的爭議與正義(下)──能不能說?要不要告?
被害人是否非得透過訴訟才能得到正義?我問過潔晧這個問題,他說,他不特別關心這點,他更在意的,是被害人是否有權決定要不要提告。
2022.10.3
紀錄片
司法
兒童虐待
性暴力
兒少
書摘
Fill 1
國際.兩岸
焚書、系統性強暴、數萬孩子被消失──8年蒐證,她們記下俄軍在烏克蘭的戰爭罪行
「俄羅斯一步步讓他們能夠在國際上最低的譴責下,以戰爭罪的手法奪走土地和人民,這當然是其他政權可能會效法的手段。對台灣來說,認真研究這份極權者手冊是有價值的。」
2022.6.22
人權
兒童虐待
性暴力
俄羅斯
烏克蘭
國際關係
NGO
戰爭
蘇聯
Fill 1
國際.兩岸
從墳墓與鮮血,到城堡與太陽──600幅烏克蘭兒童畫作裡的戰爭暴力與一絲希望
「戰爭開始的第一個月,孩子畫的都是墳墓,還有飛彈從天空掉下來、家被燒毀,屍體、血的畫面。」烏克蘭孩童在這波戰爭中,除了身體安全受到威脅,心理健康也深受傷害,兒童心理諮商與戰時線上畫廊如何幫助孩子療育復原?
2022.6.22
教育
災後重建
兒童虐待
性暴力
兒少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社會觀察
心理
軍事
人口販運
戰爭
Fill 1
評論
王子榮/《尚氣與十環傳奇》:在司法程序尋找「創傷知情」的身影
以英雄片做底,《尚氣與十環傳奇》講述了創傷如何影響人情感的連結、自我價值,唯有知道自己受了傷,才有可能處理治癒的家庭故事。這套被稱為「創傷知情」的系統,如今也大量運用在司法實務上。
2021.11.19
司法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法律人追劇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1
2
3
4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