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2023年底,等待出養的剴剴安置在保母家,因不當對待而離世,年僅1歲10個月的生命猝然結束,令人不捨。近日一審宣判,保母姊妹分判無期與18年有期徒刑,是至今兒虐案判刑最重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在罪與罰之外,我們如何能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參與的「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為了提升居家托育品質,提出了民間版本的《兒童托育服務法》建議草案,確立「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簡稱居托中心)」管理角色與權責、明定違規記點,建立不適任保母退場機制,希望以更完備的制度,打造安心、安全托育服務體系。
這樣的提問,源自於我們多年來在第一線督導居家保母的實務經驗中,所看見的結構性限制。因而,我們認為,政府在未經充分評估、亦未有完整制度配套前提下,因安置量能不足而將居家托育(保母)服務納入安置照顧體制的做法,是對於居家托育服務本質的誤解及誤用;在政府便宜行事之下,就輕易讓渡了受安置孩童的安全與福祉。
- 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
- 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醫療之必要,而未就醫。
- 兒童及少年遭受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
- 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
但是,「安置」代表的是全年無休的照顧需求,與居家保母原先的「托育」性質有極大的落差。托育預設是作為「家長工作時的照顧替手」,屬於「補充性服務」,保母會有「上、下班時段」,通常是平日白天照顧孩子,晚上與假日則將孩子交回由家長照顧。
而相關法規要求保母在上班時段中要「專心托育」,必須專職而不得兼做他事(上銀行、寄信、添購日常用品等),更不得將孩子交給他人照顧。但是,安置兒童的照顧卻是24小時、全年無休,孩子等同於「搬進來一起生活」──這樣的照顧需求,套用在一般居家托育,就像要保母得「一直上班」。
A縣市督導表示「因人力有限,機構也排不進去,曾有孩子一安置就是8、9個月」;B縣市督導更表示「目前案件中,有出養前安置個案已在保母家待了3年多」。安置資源嚴重缺乏的狀況下,安置案件保母接手短則6個月,長則達3、4年。
面對漫長的照顧責任,寄養家庭或其他安置機構(如育幼院)有較充足的人力,得以透過輪班或家人間彼此接力、團隊合作完成;但對居家保母來說,安置照顧很容易成為一條被迫獨自面對的漫漫長路。
當照顧從原本的接力賽,變成需要獨自完賽的馬拉松,居家保母在缺乏替手、喘息機會有限的照顧模式下,對自身或安置兒童來說,照顧品質與安全都令人擔心。
- 無《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所定不得擔任者之情事
- 具有居托服務經驗且有意願照顧安置個案
- 依「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訪視輔導情況良好
相比之下,寄養家庭預設是「整個家庭」提供照顧,因此審查資格及程序相對嚴格,不僅以「家庭整體」作為評估對象,更須經縣市政府召開審查會議通過後,才能成為寄養家庭。評估指標包括:
- 品行與健康:申請人及同住家人須品行端正、健康良好、相處和諧,且不得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81條第1項各款情事
- 經濟:有固定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生活
- 住所:安全整潔,有足夠活動空間
- 協助與學習:願意協助兒童及少年接受療育及學習相關專業知能
- 照顧力:體能、教養能力及身心狀況,經主管機關綜合評估,具照顧兒童及少年能力
「安置」意味著全年無休的照顧責任與壓力。一般來說,寄養家庭是全家人一起照顧,因此彼此可以相互支援,輪流喘息。場景轉換到居家托育的安置情境,在前端資格篩選時,理想應同步納入保母家庭成員對安置兒童的接納程度、相處狀況及整體家庭功能評估;然而,現況是不僅漏掉保母同住家人,不合理地期待保母獨自完成照顧,也缺乏對全年無休的保母提供心理與資源支持。

「是否能有效管理?」是保母照顧安置兒童的一大疑慮。依「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保母須接受居托中心定期訪視與輔導,但問題是,居托中心原本是提供「一般家庭的照顧需求」,並未預設要處理高度複雜的安置案件。
任職居托中心的訪視員較多數為幼教背景,即使透過培訓具備基礎的兒少保護辨識能力,但安置兒童可能涉及心理創傷、情緒障礙、家庭功能恢復、親子探視與關係維持等多元且複雜議題,可能仍需專業的安置社工較能妥善處理。
另一個現實困境則是,居托中心工作量早已滿載。因此在人力有限、專業也有限的狀況下,A縣市督導道出了居托中心的工作困境: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好好被照顧,但一旦有安置案件,就會增加中心的工作量──這類案子需要在特殊時段(夜間)訪視,以及這樣的孩子通常會有較多的健康、發展、情緒等議題,需要留意的照顧面向會比較多,對中心評估會有壓力跟困難。」
這些合作斷裂、輕視通報責任的工作陋習,都在在揭露,現行管理輔導機制,仍有許多亟待調整、改善之處。
因此,現在最該反省的問題是:政府因安置量能不足而將居家托育服務納入安置照顧的替代做法,是對於居家托育服務本質的誤解及誤用。
居家保母提供的主要是「一般托育」,無論在服務類型或收托時間上,都不同於「安置照顧」的需求。因此將一般托育的居家保母,轉銜成為安置照顧服務所用,而沒有相應的制度調整與支持下,可能引發諸多問題,整理如下表:
為家庭失能而顛沛流離的孩子,找一個安心、安全,可以長駐的家,相信是眾人此刻共同的願望。
剴剴的離開,敲響制度的警鐘。當我們深究事件背後,除了追究個別行為人的責任之外,也應該進一步檢視整套制度:合宜的安置服務,應該要有更嚴謹的制度分工,而非讓保母成為安置資源不足下,應急的替代方案,這是一種便宜行事的做法,更是對兒童安全的妥協。
合宜的安置照顧,應通盤考量及評估「幼兒照顧需求」、「照顧人力與負荷」及「照顧服務支持與管理機制」三者間的適切性,根本之道仍應以招募培訓更多寄養家庭為優先,才能真正守護安置幼兒的權益。居家托育仍應回歸本質,作為支持育兒家庭在工作時段照顧幼兒的支援。
對待孩子,我們不能再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妥協心態面對。願台灣不再有下一個剴剴,願每個孩子都能快樂自由地成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