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訪問藝人柯以柔等4位經歷離婚的父母,在關係的激烈撕扯間,他們決定把自己的執念退後一點,把孩子的需求推前一點,花時間療癒孩子、也與自己和解。
離婚案件因為入門門檻低、需求量變高,近年吸引不少律師投入,但不同的執業風格與專業進入這塊市場後,也激起倫理辯論:如果律師接到家事案後,只管拚命訴訟,會造成什麼問題?
在家事法庭的離婚案件上,審判不再是主軸,而是由司法人員和社福人員、專家聯手,引導父母協調、看見孩子的處境,並為一個家庭連結資源。但這也意味每階段都需要更細緻的作業,實務上面臨嚴峻考驗。
當代離婚家庭搶子的激烈程度,在男女經濟對等、親職意識提升、少子化、名人效應催化等因素交融下,愈來愈高。親權爭訟中,個人受盡了傷,孩子更常是最大的受害者⋯⋯
除了療效未明的爭議,病人接受細胞治療後若發生糾紛,權益保障亦不明。在諸多疑慮之下,台大與榮總等醫學中心龍頭,對細胞療法的態度都十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