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核三重啟公投案在立法院內通過,並於8月23日於全國進行投票。在主張重啟核電的論述中,「烏克蘭經驗」成為正反兩方爭辯焦點。《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上一篇廣獲支持核能方引用的投書指出,雖然俄羅斯摧毀烏克蘭許多發電廠,但受制於核輻射洩漏的擔憂,烏克蘭核電廠迄今未受攻擊,核能仍是烏克蘭電網的主要電力來源。這樣的論點在8月重啟核三公投辯論中被數次引用,證稱核能是戰時相對安全的選項。反方則以烏克蘭核電廠在戰時所面臨的攻擊威脅,質疑其安全性。
為了釐清爭點,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團隊訪談烏克蘭能源智庫Dixi Group與曾任職烏克蘭國有輸電商Ukrenergo的電力專家,並梳理烏克蘭戰時供電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相關統計,描繪全貌供台灣參考。
彙整發現:自戰爭爆發初期,烏克蘭核電廠便是俄軍攻擊的首要目標;進一步比較不同階段烏克蘭電力系統遭受攻擊的情境,也呈現核電廠在戰時所面臨的多樣風險,包括聯外電網與冷卻水系統失靈導致供電能力變化。最後,本文借鏡烏克蘭在漫長戰事中逐步建立的電力系統改革經驗──包括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機制、加速電力設施修復能力、以及有效利用盟國支援──以提供台灣未來能源安全策略參考。

根據統計,俄羅斯在戰爭初期就鎖定核電設施周圍的電網與建物攻擊。
戰爭初期,俄羅斯預計能在烏克蘭快速取得勝利,因此沒有大幅破壞烏克蘭境內所有的能源設施,而是集中在變電站與核電廠。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ACLED的統計,戰爭初期(2022~2023年冬天)鎖定核電設施周圍的輸電電網或建物攻擊(如2022年共攻擊35次),藉此牽制核能發電廠,希望透過電力與能源供應中斷削弱烏克蘭的自我防衛意志。
烏克蘭的核電廠營運商Energoatom負責境內共4座的核電廠,包含全歐裝置容量最大、支撐烏克蘭20%用電的札波黎沙核電廠(Zaporizhzhya NPP,以下稱ZNPP),另外還有南烏克蘭核電廠(South-Ukraine NPP)、里夫內核電廠(Rivne NPP)和赫梅利尼茨基核電廠(Khmelnytskyi NPP)。

核電廠的安全措施首重維持反應爐穩定性,破壞電網的戰術會迫使核電廠在外電中斷後依賴短期柴油備援,若風險持續存在,便不得不降載或停機。不僅是ZNPP受聯外電網影響,2022年10月下旬至11月,俄羅斯多次以導彈襲擊電網,導致烏克蘭4座核電廠所有機組皆斷網而停機。本文亦整理2022至2023年間,其他3座核電廠其周遭地區電網也有遭受攻擊的紀錄。
1. 南烏克蘭核電廠周邊(梅科萊夫地區):
- 2023年7月19日:一條110kV(千伏特)電力線路被破壞
- 2023年7月20日:大規模攻擊擊中一座變電站(150kV或330kV),導致263名用戶停電
- 2023年9月18日:多條不同電壓等級的高壓電線遭砲擊損壞
- 2023年10月5日:一條電力線路(推測為10kV配電線)因無人機殘骸墜落受損,導致停電
- 2023年10月12日:近700戶因砲擊停電(10~35kV)
- 2023年10月19日:遭飛彈襲擊,損毀一條電力線路(推測35kV),造成超過800戶停電
- 2023年12月13日:約200名用戶斷電
- 2023年12月21日:近500名用戶停電
2. 里夫內核電廠(Rivne NPP)周邊:
- 2023年9月21日:俄軍導彈攻擊烏克蘭中西部地區,導致里夫內部分用戶斷電,後來主電網修復完畢,居民電力恢復(推測為330kV幹線)
3. 赫梅利尼茨基核電廠(Khmelnytskyi NPP)周邊:
- 2023年10月25日:周邊地區遭攻擊,行政與實驗室大樓的窗戶被破壞(推測330kV主幹線受損)
(資料來源:整理自Dixi Group週報)
俄羅對烏克蘭電網的攻擊不僅在中斷電力,也是一種消耗戰。目的在牽制烏克蘭必須持續投入防空與軍事資源(如空軍和導彈防禦)、設備和人員,以確保核電廠安全。這些證據顯示,俄方確實透過打擊核電廠外部電網,而非直接轟炸反應爐,達到削弱核能發電能力並增加烏克蘭能源壓力的戰略目的。
除了面臨聯外電網的風險以外,核電廠戰時的脆弱性也在於其冷卻水供給系統。
根據2025年6月IAEA所通報的資訊透露,ZNPP目前僅存一條330kV的外部輸電線路可用,且外部供電與冷卻水系統依舊不穩定,由IAEA所派遣的專家團隊必須輪班確保地下井水源穩定,以持續供應冷卻水,避免核子意外事故發生。尤其在2023年6月,俄軍更炸毀了提供ZNPP冷卻水源的卡霍夫卡大壩(Kakhovka Dam),為該廠的冷卻水系統安全增添不確定性,也再次證實核電廠須仰賴多種基礎設施、才得於戰事裡維持運轉,及其安全的脆弱性。

隨著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況愈演愈烈,俄羅斯的戰術也呈現階段性差別,能源設施所承受的破壞風險也不同。
媒體觀察到,俄羅斯自2024年後改變攻擊策略,對象從電網擴大至一般發電設備,透過精確導引飛彈,鎖定打擊防禦較弱、位於基輔以外地區的火力及水力發電廠。烏克蘭工業大學針對俄羅斯這階段的電力系統攻擊,總結出幾個特點:首先,由於彈藥與載具有限,至戰事後期,俄羅斯更傾向集中於特定時機、針對能源基礎設施密集的地區,結合多元的武器包含飛機、無人機、導彈,並整合電子戰削弱烏克蘭防空系統,優先攻擊發電廠與變電站等關鍵節點,以求達到最大的破壞及箝制效果。
愛沙尼亞智庫ICDS的報告認為,俄羅斯攻擊電廠代表莫斯科從削弱防衛意志策略,轉變為加劇經濟影響力道以及引爆人道危機,透過直接破壞電廠設備,使烏克蘭陷於長達至少6個月的維修復原時間,或是破壞水壩造成大規模傷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也指出,截至2024年6月為止,烏克蘭已有超過80%的火力發電廠設施和40%的水力發電廠設施被摧毀。同時,部分地區的再生能源因與大電網斷聯而未計入統計數據,造成核電廠其發電占比相較之下上升。但總體而言,根據烏克蘭能源智庫Dixi Group所統計2022至2025年不同時期各能源別的供電能力差異,亦可見核電廠同樣受戰爭影響,其供電能力從開戰前的13.8GW降至7.7GW,整體比例並未明顯上升。
雖然在目前可得的公開資訊,烏克蘭核電的發電占比較高,如國際能源署(IEA)所提供2023年烏克蘭發電結構的數據,核電占該年度49.4%、火力電廠佔32.6%、再生能源則是約6%。
但總體而言,如下表烏克蘭能源智庫Dixi Group所統計2022至2025年不同時期各能源別的供電能力差異,核電能力從開戰前的13.8GW降至7.7GW,再生能源機組的可發電容量幾乎與核電廠相同。由於戰時大量新增的再生能源機組並未被併入大電網,因此可推估再生能源供電比例應更高。
考量大規模發電機組很容易成為飛彈與無人機的攻擊目標,除了裝設太陽能板以外,烏克蘭政府後續積極部署分散式發電系統,特別是小型模組化燃氣渦輪機或微型汽電共生廠(mini-CHP)的建置,以供電民生或大型工業用戶,並確保冬季的供暖需求,這也成為戰爭期間烏克蘭之所以能維繫其電力供應的關鍵策略之一。
接著,本文將說明烏克蘭如何從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建置分散式電網、以及國際援助與後勤支援等3個面向,提升其戰時的能源韌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為止,烏克蘭全國約有一半的高壓電力輸送變電站受到嚴重破壞。由於俄羅斯的攻擊難以預測,無法單靠偵測與防空攔截阻絕,因此為了防止俄羅斯攻擊電網節點與管線,烏克蘭於2022年開始在關鍵基礎設施部署「三層次的防護系統」(three-tier engineering protection system)。
根據烏克蘭工業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Artem Bilyk所著的〈烏克蘭能源工業關鍵基礎設施免受敵方空襲攻擊的基礎工程保護〉研究,這三層防護分別是:
- 第一等級:先迅速使用快速工法,將石籠、混凝土塊與鐵絲搭建成臨時屏蔽,環抱於變壓器周圍,防止爆炸飛散碎片破壞,降低空襲爆炸的碎片和爆破效應對元件造成損害的機率。
- 第二等級:在變壓器上方建造防護程度更高的獨立結構,例如將變壓器安置於鋼筋混凝防護的空間中,以抵禦無人機的直接攻擊。主要結構可以分為吸收動能、防止無人機撞入的「外殼」,使自殺無人機爆炸時,仍距離關鍵元件至少一定距離,而「核心」則是防止被爆破炸毀的外殼損壞受保護的元件。但即便已進入第二層的防護措施,只能直接抵擋單次無人機的直接攻擊,若是被裝有簡易爆炸裝置的彈頭直接命中,仍無法有效保護變電器不受損害。
- 為達到更有效的長期保護,第三等級直接將變電站改建、遁入地下受保護的堡壘中,雖然需要3至5年的時間建設,但因具有最高的保護等級,縱然遭到直接命中,也能維持功能運作,且防護效果長達數十年之久。
考慮到時間和財務限制,烏克蘭依照保護對象不同而有層級設計的差異。
首先是對既有電網的關鍵元件,採用第一級的臨時保護,並對容易因爆炸造成二次破壞的輸氣系統和石油工業的關鍵基礎設施採用第二級的保護;同時,針對新建或重建的關鍵基礎設施,直接建立耗時較長的第三級保護工程。
「如果剛好有計畫要重建或興建新的變電站,建造地下變電站雖然昂貴,考量到俄羅斯的長期威脅,這是一項合理的投資,」曾任職於烏克蘭國有輸配電公司Ukrenergo、烏克蘭環境部顧問的Oleh Savytskyi在訪談中堅定地說。
而如此於戰火經驗中長出的經驗,三級防護措施發揮多大作用?在與DSET的訪談中,Dixi Group共同創辦人Anton Antonenko表示,2024年烏克蘭國家重建署負責保護的能源設施總計曾遭受過62次的飛彈與自殺無人機攻擊,期間卻沒有任何變壓器受損,已彰顯出三級防護措施的實質成效。

由於軍事攻擊的精準打擊特性,使得烏克蘭改採取新增發電來源的多樣化和分散化策略,以回應其集中式電力系統持續遭受破壞的威脅。
首先,烏克蘭近期發電多元化的主要手段便是建置再生能源。烏克蘭在戰爭期間非但沒有停止再生能源的投資,反而積極透過立法手段,促進烏克蘭國人及外資對烏克蘭的再生能源投資、建置與併網,例如烏克蘭國會在2023年6月時通過《關於烏克蘭能源系統恢復和綠色改造的若干法律修正案》,透過提高躉購費率、優惠貸款等方式,鼓勵家戶安裝屋頂型太陽能板,以擴大烏克蘭本地自產再生能源的比例,以建立一個更靈活、適應性更強的電力系統。2024年烏克蘭能源部也通過「國家能源與氣候計畫(NECP)」,著重地方綠能投資,預計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於2030年時提升至27%。
而從電網分散化的角度,相較於超高壓輸電線路,根據Oleh Savytskyi訪談分享,當俄軍持續攻擊超高壓變電站和線路時,110kV輸電網作為替代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烏克蘭因承襲蘇聯時期留下的電網設施,境內主要有3種電壓(750kV、330kV、110kV)的高壓電線路,並同時具有許多冗餘電網。在電力傳輸上,750kV高壓電線路是最重要、串聯大型電廠的輸電骨幹,同330kV線路扮演起長距離輸電的角色,然而,由少數關鍵變電節點組成的主高壓電網,更顯著暴露在戰爭風險之中。
烏克蘭政府同時也意識到,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供電線路也應該與一般線路分開,並開始啟動關鍵基礎設施擁有自主發電系統的專案,其所頒布的「2035年之前分散式發電戰略」政策方向,便是要從原先的集中式電網,轉向分散式電網,並另外建設供電網路以確保醫療、國家行政、教育、與國防等需求的用電安全。
- 美國:價值5,300萬美元的能源設備
- 丹麥:價值2,000萬美元的電力設備
- 愛沙尼亞:發電機、變壓器
- 芬蘭:28台變壓器
- 法國:100台發電機
- 德國:470台發電機
- 義大利:變壓器(50噸)
- 拉脫維亞:49台發電機及加熱槍
- 立陶宛:已發送114台變壓器(總數為252台)
- 北馬其頓:6台變壓器
- 挪威:向邊防警衛提供發電機及1億美元
- 波蘭:電纜、變壓器
- 荷蘭:26台強力發電機
- 瑞典:變壓器、發電機及其他設備
- 台灣:捐100萬美元購買發電設備
烏克蘭在戰時交通條件苛刻的情況下,仍能持續運送電網維護人員及關鍵零組件進入戰場,乃因於國內已發展出有效連結營運商與國際援助者的平台,而Dixi Group 恰好是協助該平台運作的重要公民組織之一。
訪談中Anton Antonenko向我們分享此機制運作,一是該類援助皆透過「烏克蘭能源支援基金」進行,二是在Dixi Group協助主持參與的電力器材與設備的分配會議中,多是先由烏克蘭輸/配電系統、與電力設施營運商提交設備援助需求,以便捐助方可進一步進行採購、或直接提供所需物資。其國內營運商與援助方接觸的會議,也都會透過第三方監督與書面驗證程序,以確保整體透明度。Anton Antonenko說:「(透過該援助平台)目前已有多國捐贈來自退役電廠的設備,以支援烏克蘭能源系統修復所需的物資。」
不僅有來自他國的能源設備援助,愛沙尼亞智庫ICDS報告中也提及,烏克蘭得以快速修復損壞電力系統的真正關鍵,除了來自於充足的設備,更在於明快且具備高度韌性的維修人力與運輸支援。
在戰事爆發後,烏克蘭國有輸配電商Ukrenergo維修單位的全職員工人數快速增加,數以千計的專家和專業工程師負責維修電網、操作變電站和輸配電線路,以及參與電力調度以平衡電力系統。這些電網營運與維護的專業人力支援,都是烏克蘭於砲火連連的土地上,能持續維持國內供電能力的先決條件。

總結而言,觀諸烏克蘭戰爭經驗,不只是烏克蘭核電廠周遭常態性地面臨攻擊威脅,頻頻遭到國際原子能總署發布警示,甚至一直到近期2025年7月,都還在譴責俄羅斯近期所啟動這3年來規模最大的無人機攻擊,將會嚴重威脅到ZNPP核電廠安全。只要核電廠持續運作,在戰爭情境下便需要花費許多資源以避免核災發生,對後勤補給、人力、資源調度都造成龐大負擔。事實上,ZNPP因為聯外電網斷裂、失去外部電力供應,便曾瀕臨核災。
整體而言,烏克蘭過去雖然長期仰賴核能發電,但從戰爭之後,有鑒於電網和核電廠的脆弱性,烏克蘭更逐漸確認了能源系統重建的長期目標:朝向提高電網韌性、分散化電網、與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的建置前進。對台灣來說,丹娜絲颱風對台灣中南部地區所造成的嚴重災情,亦凸顯「集中式電網」面對極端事件時的脆弱。即使發電廠無損、電力充裕,仍會因電網受損而無電可用;然而,裝設太陽能板與儲能設備、可以「自發自用」的魚塭戶,則較不受本次風災影響,具體展現離網自主供電的分散式電力系統在極端情境下可發揮的關鍵作用。
(延伸閱讀:〈丹娜絲風災大停電,他的魚塭不受影響──分散式電網建立的能源與防災韌性〉)
本文強調,在審視烏克蘭的戰時能源安全經驗時,應該更細緻地分析烏克蘭在戰爭期間逐步演進的能源供給策略,謹慎面對核電廠的戰時風險,並參考烏克蘭強化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持續發展分散式電網、廣設再生能源、微型發電設施及儲能系統等機制,才能更有效掌握極端情境下電力中斷的影響程度與範圍,並整體提升台灣的能源安全。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