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Reporter》

重啟核三公投8月23日落幕,全台368個鄉鎮市區僅屏東7鄉不同意票比同意票多,其餘361地皆為同意大於不同意。但把分析尺度更細化到村里,《報導者》特別聚焦在核電廠、核廢料貯存場所在位置,綜合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2021年核四啟封公投結果,細究關鍵村里的公投民意變化,並請正反方學者分析這次投票結果。
本文及圖表之同意、不同意比例為「催票率」而非得票率,公式為票數/合格選舉人數,與得票率(票數/有效票數)不同。公投同意門檻為25%,即代表同意票催票率須達到25%。
此次公投結果,同意票雖大占優勢,但從總投票率僅29.53%而言,深耕地方能源議題的政治大學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認為,投票率低反映出民眾「議題熟悉度與緊迫感皆不足」,對多數選民來說,能源雖然是長期重要議題,但不像經濟或民生政策那樣「急迫」,加上能源政策涉及高度技術性,選民普遍缺乏深入理解,往往僅停留在概念或口號層次,難以清楚分辨不同方案的利弊。部分中間選民可能也會認為這是「沒意義投票」或「反正過不了門檻」,更削弱了出門投票的動力。
長期參與反核運動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也表示,對低投票率的結果並不意外。「第一個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公投,第二個是部分反對者選擇抵制投票,第三個是執政黨沒有明確表態,讓許多猶豫選民乾脆不投。」她批評民進黨,從公投期間就沒有能力論述與捍衛自己的政策,「整個施政都被在野黨牽著走。」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啟源則表示,「這次公投不只代表廣大民意支持核三重啟,更凸顯台灣民眾對民進黨政府強推非核家園政策投下反對票。」他說,此次公投沒過門檻是因為跟大選脫鉤,才導致投票率較低,但同意票比不同意票高出近3倍,代表使用核能有高度的社會共識。
本次重啟核三公投,這4個行政區皆為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核一廠所在地為新北市石門區茂林里,本次投票率為24.19%,其中同意97票(19.72%)、不同意22票(4.47%),差距15.25個百分點。核二廠所在地為新北市萬里區野柳里,本次投票率為18.73%,其中同意454票(14.91%)、不同意113票(3.71%),差距11.2個百分點。
第三核能發電廠位於屏東縣南灣里,台電依法提供車城鄉、牡丹鄉、滿州鄉、恆春鎮居民回饋金。這4個行政區在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中,同意票皆大於不同意;而在2021年核四啟封公投,4個行政區皆為不同意票領先;此次公投4個行政區又回到「以核養綠」的相同結果──同意票皆多於不同意。
細究本次重啟核三公投各地村里投票結果,牡丹全鄉的同意票領先幅度相當顯著,不過車城、滿州、恆春有少數村里的不同意票較多,其中車城鄉新街村、滿州鄉响林村的不同意票領先皆大於5個百分點。
核三廠所在地為恆春鎮南灣里、大光里,兩地的同意票皆大於不同意票。南灣里本次投票率為28.82%,其中同意280票(17.47%)、不同意177票(11.04%),差距6.43個百分點。大光里本次投票率為23.01%,其中同意285票(13.25%)、不同意201票(9.34%),差距3.91個百分點。
林俐君認為,若以恆春鎮為範圍來看,傳統上預期的「鄰避效應」並不突出,但反對比例仍較其他地區高(全國的不同意約7.56%,恆春約10.64%),如核三廠所在地恆春鎮南灣里、大光里,「即使是在客觀結果看似不排斥核電的所在地,對於核電延長使用仍存在疑慮。」她認為,這顯示未來即使在核電廠所在地區域,也都需要更深入的溝通,以釐清「同意跟不同意」背後的真正想法,才是對政策規劃與後續發展有益的對待方式。
第四核能發電廠位於新北市貢寮區,在建廠時期台電提供貢寮、雙溪區居民「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在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中,雙溪的同意票大於不同意、貢寮則反之。而在2021年核四啟封公投,兩個行政區皆為不同意票較多,其中貢寮不同意票領先近20個百分點。
本次重啟核三公投,貢寮區全區的同意票較多,不過細究當地村里投票意向,核四所在地龍門里,以及附近的真理里皆為不同意票領先。龍門里本次投票率為19.02%,其中同意49票(8.32%)、不同意63票(10.7%),差距2.38個百分點;真理里本次投票率為13.52%,其中同意95票(5.18%)、不同意151票(8.23%),差距3.05個百分點。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分析,即便貢寮2018年不同意以核養綠,但一般民眾在面對能源設施議題時,多半是以「不要蓋在我家附近」的心態來思考,「叫我投一個很遠的(核三),那我當然贊成。」他舉例,過去民調顯示北部居民普遍支持火力發電,因為電廠主要設在中南部;而中部民眾則往往最支持核電,因為他們認為核電廠不可能設在中部。
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場位於台東縣蘭嶼鄉,台電依法提供蘭嶼鄉居民回饋金。與全國趨勢相反,在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中,蘭嶼鄉的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而在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則以同意票微幅領先。
本次重啟核三公投,蘭嶼鄉民參與度較低,投票率僅12.12%,同意票比不同意票還多。不過細究當地村里投票意向,離核廢料貯存場最遠的朗島村不同意票較同意票多,本次投票率9.96%,同意票3.44%、不同意票6.4%,差距2.96個百分點。
貯存場所在地東清村本次投票率則為8.78%,其中同意76票(5.65%)、不同意42票(3.13%),差距2.52個百分點。
綜觀核一、二、四廠所在的北北基地區,近年對核能公投的意向幾乎一致,僅新北市在2021年核四啟封公投中,不同意票較同意票高出1.66個百分點。
本次重啟核三公投,3縣市不同意票催票率皆不足8%,相反地同意票皆能催至22%上下,其中又以新北市新店區的同意票領先最多,其同意票高達98,340票(35.88%)、不同意票35,073票(12.8%),領先超過23個百分點。
本次公投主角核三廠所在的屏東縣,是唯一有鄉鎮區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的縣市。全國368鄉鎮區中,僅屏東縣高樹鄉、林邊鄉、新園鄉、崁頂鄉、萬巒鄉、南州鄉、九如鄉的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
高樹鄉的差距最大,不同意催票率為16.49%,與同意催票率12.95%,差了3.54個百分點。其次是林邊鄉,差距1.52個百分點。
偏山區的行政區,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差距較其他行政區大,達10個百分點以上。其中獅子鄉與牡丹鄉,都差距達21個百分點以上。
邱花妹指出,屏北7個鄉鎮整體不同意票數高於同意,顯示在地有較強的反核動員,才把票催出來。她說,這與南部公民團體的積極投入有關,包括環團及在地行動者,透過多場演講、座談,將核三進入除役、核廢料風險等資訊帶入地方社會。她也提到,這些地方是民進黨支持度比較穩固的地方。
但她強調,環團資源非常少、力有未逮,本應為政策負責的民進黨公職沒有積極宣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核電已經歸零,或搞不清楚核三的現況。」她批評民進黨中央態度搖擺,導致地方首長、基層民代缺乏論述「子彈」,最後反而要靠NGO與學者提供論述支撐地方發言,「苦戰的狀況其實跟2018以核養綠的情境很像,那時候民進黨就是不敢碰這一題。」
至於原住民鄉鎮,邱花妹觀察,同意票比例普遍高於不同意,這與長期的政治結構與社會網絡有關,「原鄉傳統上偏藍,加上部落社會緊密,容易被動員。同意票多、不同意票根本沒出來投。」
林俐君則對此分析,核三廠所在地恆春鎮投下多數同意票,但縣內其他鄉鎮卻有多數不同意的情形,呈現區域內的明顯差異,反映出同一行政區內,居民對於風險的感受與承擔意願並非均質。
「有可能的推測是,恆春鎮居民與核電廠已共存40多年,形成生活與經濟上的依存關係,例如就業、地方發展,以及與電廠人員的長期互動信任,這些因素降低了當地居民對核電重啟的反對意願。然而,縣內其他村里或許缺乏這種共存經驗或直接受益,又因為境內有核電廠,對風險的敏感度及疑慮較高,因此投下不同意票的比例也相對增加。」
林俐君認為,這種差異說明,鄰避性議題即便在同一行政區,也可能因歷史脈絡、社會依存和互動信任而出現顯著的民意分化,倘若單純以行政區為界來判斷「支持與反對」,可能不足以反映真實風險承擔及地方需求的情況。
林俐君表示,歷次公投結果顯示,民意不僅隨情境波動,也常帶有矛盾性。她建議,未來若要討論核能去留或核廢料選址,不能僅依賴全國公投,而是需要更細緻的制度設計,讓在地居民有更充分的表達與參與,並透過長期溝通與持續學習,才能形成更具正當性的政策基礎。

邱花妹強調,「這場公投沒有成立,即便贊成票數遠高於反對,但仍未跨過25%選舉人門檻。」
身為核三監督委員會委員,邱花妹指出,核三廠早已進入除役程序,分四大階段進行,理論上今年(2025)就該完成除役環評,朝拆除與核廢料處置邁進。她質疑:「難道除役跟重啟能同時進行嗎?安全關注點會一樣嗎?絕對不一樣。」
她表示,核三位於斷層剪裂帶,不僅有自然災害風險,戰爭等複合危機也應納入考量。此外,電廠設備自1980年代起運轉,存在老化脆化的「浴缸效應」,她強調,台電這些年來都是依照「除役」狀態在準備,不是等著重啟。
邱花妹回顧過去幾次公投時指出,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能過關,與當時社會氛圍和民進黨的消極態度有關。她說,2011到2014年間社會反核聲浪高漲,最終逼迫馬政府停建核四,但到了2018年,反核學界與公民團體面對攻擊與出征,許多人選擇噤聲,甚至學生也感受到強大壓力。再加上民進黨因同婚、年金改革等議題而陷入低潮,對核能爭議選擇冷處理,讓擁核方能以簡單有力的口號「以核養綠、以肺發電」有效動員,最終獲勝。
至於2021年的「核四啟封」,情況則不同。邱花妹認為,核四長期被視為「拼裝車」,存在眾多技術和安全疑慮,社會早有「核四不可行」的廣泛共識,再加上「民進黨對核四啟封的態度相對清楚,提出了核燃料棒已送回、重啟需耗費龐大金錢與時間等理由,因此最後不同意票居多。」
她指出,這一次公投的處境比2018、2021年更複雜,是因為社會面臨新挑戰。包括再生能源推動碰壁,例如漁電共生引發的農漁衝突,以及部分綠能產業的貪腐問題,讓社會對綠能更不信任。此外,中國威脅與戰爭風險也使得能源安全被放大檢驗。以及,AI產業帶動用電增加,讓社會焦慮加劇。她強調,這些問題急需執政當局正面面對,但賴政府卻模糊以對,「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要解決問題,而不是退回去用核電。」

梁啟源說,10年前民進黨政府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非核家園願景,結果10年後民眾卻發現願景落空,反而導致我們的能源安全變得脆弱、缺電風險高漲,「台電雖然都說日尖峰供電無虞,卻不談太陽下山後夜尖峰供電緊迫,也不對外公布夜尖峰的備轉容量率。」根據他的計算,2024年夜尖峰有119天備轉容量率低於10%,隨著核電歸零後,新增的燃氣發電機組延宕、天然氣接受站延宕且儲備天數很短,台電只能透過運轉老舊燃煤機組來應對供電緊迫問題,如果天然氣供氣中斷更可能引發國安危機。
「我相信民進黨政府內部早就發現非核家園政策失敗,但只是迫於政治壓力而不願承認,這次公投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賴政府應該把握這次機會盡快修正能源政策,趕快轉彎,不只能挽救台灣岌岌可危的能源危機,還能作為朝野和解的契機。」
梁啟源呼籲,除了啟動核三延役的評估,賴政府應該同步啟動核一、核二及核四重啟的評估,盡速解決目前北部電網供電不足的危機,也加速台灣減少空汙、淨零碳排的速度。
梁啟源強調,在公投過程中,政府還是持續釋出片面的、偏頗的資訊,如果台電願意坦承說明台灣目前供電緊迫的狀況、完整說明核電機組重啟的成本與技術的可行性,以及目前核能安全、核廢料乾式貯存的成熟技術,相信支持的民意還會更高。
長期關注台灣核電發展的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也認為,公投是提醒政府讓非核家園政策踩煞車,面對未來用電高漲的情境,台灣高度倚賴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的策略風險很高,「非核家園不僅導致用電成本上漲及空汙問題,更拖累台灣運輸電氣化、淨零碳排的速度。」
蕭代基指出,根據國發會的推估,台灣的用電成長在未來25年每年要成長2.5%,這是非常驚人的成長幅度,也對台灣電力開發造成很大的壓力,「過去10年受到非核家園政策的限制,導致行政院在規劃淨零碳排路徑時困難重重,如今這項禁錮被拿掉了,政府應該重新評估淨零路徑及能源轉型的目標,善用核能來減少電力碳排。」
蕭代基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與其依賴技術尚未成熟的小型核電技術,重啟核一、核二、核三與核四最具有成本效益,重啟核電有助於減少台灣對天然氣與燃煤發電的依賴,透過核能與綠能的搭配,才能穩健地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政府應承擔責任,主動啟動4座核電廠的重啟評估,不必再透過公投來耗費社會成本。」
「很多反核民眾最擔心核廢料,我以前也認為核廢料是個大問題,」蕭代基說,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芬蘭啟用全球第一個最終處置場,代表核廢料的處理已有技術可循,「但溫室氣體的危機卻愈來愈急迫,目前已經升溫超過1.5°C,如果不能達到淨零碳排,世紀末可能會升溫到5°C以上,這是人類文明滅絕的危機,這是我支持核電的主要原因,不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是為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
從反核到擁核的高銘志認為,這次「重啟核三」公投雖然沒有通過25%的門檻,但其歷史意義極為重大,「除非世界還有其他核災發生,(核三公投)就是一場台灣正式終結反核勢力,(使其)在政策上一蹶不振的關鍵戰役。」
高銘志坦言,「人不反核枉少年。」他年輕時也反核,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曾參與過非核家園一系列論述與活動,也在智庫工作中,研究世界各主要核電國家廢核或非核政策與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感受反核論述在專業基礎上的薄弱。
高銘志曾擔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的民調委員,他指出,台灣支持核電的比例在民調中早已長期維持在6到7成。他認為,過去民進黨曾把「公投」視為推動廢核的武器,但從2002年通過《環境基本法》,確立「非核家園」目標後,經過20多年轉折,現在反而變「選票毒藥」,每當核能與大選、地方政治綁在一起,反而削弱民進黨的政治信任度。
總統賴清德昨日晚間表示,將迅速制定核能機組安全審查辦法,但高銘志對此認為,法律本身沒太大意義,因為條件抽象,審查能嚴也能鬆。安全無虞「無從確認」,就像無法保證一台車永遠不會壞,只能仰賴「核安文化」。
在長期能源規劃上,高銘志認為,核電最大的貢獻,不僅是穩定供電,更是在經濟面抵消再生能源導致的電價上升。他認為,台灣綠能產業僅把核電視為「競爭空間」而敵視,過於短視,反而造成民眾對再生能源的排斥。
即便核三依法啟動自我安檢,高銘志認為,未來核電要應用的最大隱憂在於環評程序,目前重啟核三雖免環評,但NGO可能打法律戰,最後很可能取決於行政法院的態度,導致核電重啟遙遙無期。此外,他指出,若無法修改「公投僅兩年效力」等制度設計,台灣可能陷入每兩年一次的內耗,導致能源決策長期不穩定。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