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往昔威權時代的慶祝氛圍不同,今日的「光復節」與「二戰結束」,已成為一面各方爭搶詮釋、折射歷史矛盾的多元鏡子。台灣社會如何重新理解自身在戰爭中的位置,並面對記憶的斷裂、繼承與重建?

「她死了,我活下來,現在要為她報仇。」年初偶然想起29年前遭歹徒性侵、重傷昏迷棄置河邊等痛苦記憶的黎光(化名),發現凶手在出獄後竟又犯下姦殺未成年少女的重案。她土法煉鋼地尋找當年被遺落的證據,重新向檢方提告。

在「來者幾希」的急重難罕的空門裡,死守救命科防線的醫師們,工作現場是什麼景況?他們為什麼選擇不離開、或者離不開?記者專訪新生兒科林湘瑜醫師、一般婦產科黃建霈醫師和胸腔外科陳晉興醫師,聽見他們的留守心聲。

技術賦予每個人按下快門的權力,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影像的民主意涵?或者,我們只是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中,被決定該看見什麼?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以「民主的相機」為名,提供一個與他人共同在場的觀看與反思空間。

《報導者》耗時1年規劃推出《報導者觀測站》,整理5年來包含第10屆立委4年任期、以及第11屆立委上任1年的所有立法院會議發言內容。本文以「電力及能源議題」為例,協助讀者了解如何透過《觀測站》分析特定議題。

看見改變


看見改變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