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科技
Fill 1
評論
黃韻如/從定點快篩統計看因應Omicron的整備:缺的不只社區醫療,還有先進的資訊化思維
公部門治理什麼時候才能朝向以「使用者為中心」(UI & UX)的思維邁進呢?Omicron疫情是一個及時的警示,讓我們必須從治理層面、醫療系統的建構以及公眾就醫行為的改變,來設計台灣要如何落實講了非常久的分級分流醫療。
2022.5.3
醫療
新加坡
科技
防災
COVID-19
健保
公衛
篩檢
Fill 1
影像
沈柏逸/作為科技標本的蓋婭:評當代藝術館《蓋婭》展覽
當代藝術館20週年的展覽《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結合科學、神話、藝術與技術,關注人類未來的生命狀態,但「蓋婭」所象徵的氣候政治問題該如何轉化?評論人沈柏逸指出展覽在概念與操作上的選擇可能正遠離它的核心課題。
2022.5.1
環境
科學
科技
藝術
Fill 1
環境.教育
搶修13年終通車,看見南橫公路大地的傷痕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南橫公路多處路坍橋斷,終將於2022年5月1日有條件全線通車,背後是哪些人的淚與汗,以及不願放棄的使命?《報導者》專訪他們,並以衛星圖、歷年空拍圖呈現南橫13年來的美麗與哀愁。
2022.4.28
環境
產業
災後重建
科技
交通
經濟
氣候變遷
Fill 1
生活.醫藥
「居隔單拿到沒?」當居家照護、居家隔離行政大塞車,邁向共存有哪些障礙?
從核對隔離者身分、發居家隔離單、啟動電子圍籬⋯⋯,大規模居家隔離者仍舊消耗龐大的基層防疫人力。新的「4+3」政策有幫助嗎?如何讓資源順利轉進居家照護、輕重症分流,將是台灣面對Omicron防疫調整的重要挑戰。
2022.4.25
醫療
政府國會
科技
防災
COVID-19
公衛
篩檢
Fill 1
政經.產業
快篩實名制登場:行政院擬3個月徵用6,000萬劑,儘早阻斷Omicron
《報導者》掌握可靠訊息,行政院上週末緊急開會,由沈榮津統籌規劃3個月徵用國內外快篩試劑6,000萬劑,將推出單劑百元的「快篩實名制」,民眾至藥局憑健保卡領取,以自主快篩阻斷傳播鏈,最快本週宣布、4月中旬上路。
2022.4.11
醫療
產業
政治政策
大數據
科技
防災
COVID-19
公衛
疫苗
篩檢
藥物
Fill 1
評論
【投書】期盼台積電帶頭突破屋頂光電瓶頸,成為創造綠能的協力者
台積電即將進駐的高雄市楠梓產業園區即將進入環評大會決議,我們認為台積電用電量龐大,對再生能源有具體需求,如果能夠將一部分導向屋頂光電,可望帶動高雄邁向淨零的城市轉型,將創造環境與社會的雙贏。
2022.4.10
高雄
產業
政府國會
能源
科技
NGO
Fill 1
評論
林蔚昀/從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的溫暖與脆弱,看台灣真正該準備好的事
許多人常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也有人說現在要開始鍛鍊身體、準備急難包、知道防空洞在哪裡。從波蘭和烏國的經驗可見,面對戰爭,我們還需要學會判斷事實、對話、團結、知道如何組織公民、照顧弱勢、使用外交手段⋯⋯
2022.3.13
難民
時事
歐洲
外交
科技
文學
社群媒體
假訊息
俄羅斯
烏克蘭
社會觀察
COVID-19
國際關係
歷史
種族歧視
波蘭
LGBTQ+
軍事
Fill 1
評論
董思齊/共同民主黨為何失去政權?韓國政權輪替的原因與對台灣的啟示
全面執政的韓國共同民主黨,卻無法堅守與實踐其理念,甚至出現貪汙腐敗、特權濫權、不尊重性別平等與爭權奪利等違背其政黨理念的行為,以至於雖然文在寅總統仍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但選民做出給予其政權輪替的審判。
2022.3.9
中國
選舉
時事
政治政策
美國
韓國
性別平權
居住正義
性暴力
科技
核電
防災
朝鮮
俄羅斯
COVID-19
國際關係
Fill 1
評論
【投書】重啟核四公投的脈絡性思考
科學、科技與社會(STS)的重要學者、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傅大為投書《報導者》,認為「重啟核四公投遠非一個單純的議題,它其實牽動了蔡政府能源轉型、非核家園整套的科技與政經機制的細節。希望國人能夠好好應對。」
2021.12.2
環境
時事
能源
科技
核電
公投
Fill 1
人權.社會
交友×PUA×假投資:分解「沉浸式詐騙」手法,你需要的4個反制手段
「這是30歲出頭的單親媽媽Eve(化名),在1個月內被騙走200萬的故事。」透過多媒體網頁,報導者還原受害者與詐團的對話紀錄,看見結合PUA、假身分製作、新科技的騙局如何運作,並整理四大實用技巧個個擊破。
2021.11.21
科技
人工智慧
社群媒體
金融
假訊息
親密關係
資訊安全
投資
虛擬貨幣
詐騙
1
2
3
4
5
6
7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