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林煜軒/最傳統的師徒,最快速的世代交替──《終極對弈》的圍棋史與棋力變化景深
圍棋是世界公認最困難的智力競技,在全方位的資訊交流下,新世代頂尖棋士比上一世代更早達到巔峰棋力。圖為2016年AlphaGo擊敗世界冠軍李世乭的重要轉折,帶領人類棋藝走向全新境界。(攝影/JUNG YEON-JE/AFP)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Netflix 台灣5月最新上架的韓國電影《終極對弈》,即使不懂圍棋規則,仍然可以體驗在AI時代之前,圍棋最重要的一段文化與近代史,也一窺曹薰鉉李昌鎬這對最傳統的師徒,在最快速的世代交替中,微妙的內心世界。

《終極對弈》的開場,是我看過所有電影中最考究的片頭,因為在短短的一分鐘裡,精準刻畫了東亞文化開始交融的起點──1989年在新加坡,由台灣企業家應昌期舉辦的第一屆應氏盃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簡稱應氏盃)決賽最終局,由中國的聶衛平與韓國的曹薰鉉爭冠。猜子後,裁判以日語宣布曹薰鉉持黑、聶衛平持白。

台灣、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在這一分鐘裡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先談為什麼比賽地點在新加坡?這場5戰3勝的冠軍賽前三局,中國的聶衛平以2:1領先曹薰鉉,在韓方抗議之下,這場國際賽決定從中國移師新加坡。在電影中,隨著曹薰鉉入場,激情高喊「滾回韓國」、「中國必勝」的棋迷,顯示在中韓沸騰的民族情緒下,確實有必要移到中韓以外的第三國舉辦。

《終極對弈》由曹薰鉉與聶衛平「猜子」開場,寓意深遠。「猜子」是決定誰執黑棋與白棋的方式,源自日本的傳統──由年長者抓一把白棋,年少者用一顆或兩顆黑棋,來表示自己猜這把白棋是偶數或奇數。傳統認為猜對的選擇黑棋先下有利,但是應氏盃是「貼目」最多的比賽,黑棋要比白棋多出八目才獲勝,所以執黑棋先下反而不利。應氏盃的這盤決勝局曹薰鉉猜到黑棋,旁白也提到在此之前都是執白獲勝。開場的這一幕沒有任何棋局進展的畫面,就只用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來告訴觀眾,曹薰鉉身處非常不利的環境。

刻畫東亞文化交融的開場一分鐘

為什麼爭冠的兩位都不是日本人,裁判卻用日語宣布比賽開始?甚至「曹薰鉉」與「聶衛平」的名字也以日語發音。這是因為日本是300年圍棋文化與賽制的奠基者,就像任何國際會議都會使用英語一樣。當年日本圍棋高手如雲,儘管應氏盃最終由中韓爭冠,但普遍認為日本仍是職業圍棋實力最雄厚的。準決賽敗給聶、曹並列四強的藤澤秀行林海峰,也都隸屬於日本棋院。

台灣企業家應昌期為什麼要舉辦這場四年一度、獎金高達40萬美元(約新台幣1,200萬元)的世界圍棋大賽?因為他認為「中國人」是當時最有可能奪得世界冠軍的──應先生期盼的正是聶衛平,而另一位有機會的是林海峰。台灣於1987年解嚴,但許多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當時普遍的身分認同是「中國人」。

為什麼在日本圍棋制霸的年代,聶衛平仍被視為奪冠熱門?1980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並於1984年首度與日本舉辦「中日圍棋擂台賽」。出人意料的是,在高手如雲的日本隊面前,聶衛平在擂台賽的賽制下一夫當關,連續三屆領軍中國隊擊敗日本。1984至1988年四屆擂台賽中,聶衛平豪取11連勝。在文化競技上擊敗日本,不僅激起中國的民族自信,也掀起圍棋狂熱,使聶衛平被譽為中國的「棋聖」。

最後,為什麼第一屆應氏盃是韓國的曹薰鉉奪冠?當時圍棋界對曹薰鉉的認識,是他10歲時以神童之姿赴日,在瀨越憲作門下擔任內弟子
徒弟住進師傅家修習棋藝的一種嚴格制度。
,學棋10年後於1972年因服兵役返回韓國。電影下一幕帶我們看見:各家電視台即時的輪番報導,曹薰鉉返國時,機場擠滿迎接他的棋迷、記者與政要。他身披花環,坐上遊行車接受夾道歡呼,隨即獲總統接見並頒發文化勳章。此時的他與所有人,都期待他繼續在賽場上大放異彩、為國爭光,而不是成為另一位圍棋神童的老師。

拿到世界冠軍之後,才是更精彩的事──這正是《終極對弈》要講的故事。

用數據驗證《終極對弈》裡的勝負都不是偶然

而從更科學的角度分析,《終極對弈》中同樣神童出身的曹李師徒,為什麼曹薰鉉才剛奪得應氏盃世界冠軍後不到一年,就被內弟子李昌鎬在國手戰擊敗?從1980年代開始,每個新世代在專業領域的學習速度與成就,都遠遠超過前一個世代。

圍棋是世界公認最困難的智力競技,規則長達百年不變且勝負明確,非常適合研究人類認知功能在專業領域的發展與成熟歷程。我曾在《精神醫學與臨床神經科學期刊》(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發表一項研究分析,每個世代達到世界冠軍等級的職業棋士,都比前一個世代更早達到巔峰,棋力也更強。這項研究分析了從1980年以來的職業圍棋對局資料庫,涵蓋62位世界冠軍棋士與曾和他們對局的2,269位職業棋士,共94,189盤對局,觀察每個世代的棋士棋力隨年齡的變化。結果顯示,較年輕世代不僅達到巔峰的棋力更強,而且成熟的年齡也更早。

用同樣的資料庫與研究方法,將《終極對弈》電影裡的人物,以及幾位知名的世界冠軍,分析3個世代的棋士棋力,從元老世代的聶衛平、曹薰鉉,到中生代的李昌鎬、李世乭,再到年輕世代的柯潔申真諝,可以清楚看到新世代的棋力持續超越前輩。

電影開頭的第一屆應氏盃是韓國圍棋的重要事件,曹薰鉉與聶衛平年齡相當,但當時的Elo(等級分)顯示曹薰鉉略高於聶衛平。 李昌鎬在1990年國手戰首次戰勝老師曹薰鉉奪冠,當時曹薰鉉(約37歲)Elo約3,454,李昌鎬(約15歲)Elo約3,432,兩人實力極為相當,因此在電影中李昌鎬苦思奮戰最後半目險勝曹薰鉉,是符合客觀棋力差距的結果。 在電影的終局對弈之後,曹李師徒對決的另一個高潮,是在將近十年後的1999年6月春蘭盃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冠軍爭霸戰,46歲的曹薰鉉(Elo約3,423)卻能以2:1擊敗當時24歲且處於巔峰期的李昌鎬(Elo約3,524),從客觀的棋力上說,曹薰鉉的實力與拚勁更顯得可敬。縱觀曹薰鉉的生涯,他棋力大約到50歲才有明顯下滑,這是後續世代世界冠軍未必能達到的成就。在他的後輩中,最年長的李昌鎬到今年(2025)7月才要滿50歲。若比較兩人在相同年齡段,37歲之後曹薰鉉的棋力其實是勝過李昌鎬的,或許是李昌鎬在37歲以後,未能像老師那樣收一位有天賦的內弟子吧!

為什麼愈年輕的世代,能超越前一個世代?

李昌鎬能在15歲擊敗老師曹薰鉉,可能與1980年代之後東亞國家開始國際交流,連帶使得資訊交流更快的社會時代巨變有關。不可否認的是李昌鎬確實天生「棋」才,但他的師傅曹薰鉉也是10歲時就獲得職業棋士資格遠赴日本作為瀨越憲作內弟子學習的神童,李昌鎬的成長可以更快是因為他的資源更加豐富。

我們可以想像同樣是以傳統的內弟子學習,李昌鎬目睹並且深入學習了老師曹薰鉉在應氏盃與來自中日韓各國頂尖高手對弈的棋譜。事實上電影《終極對弈》為了劇情的鋪陳,在時間上顛倒了曹薰鉉奪冠與收李昌鎬為弟子的時間點,史實上是曹薰鉉收李昌鎬為內弟子是在1984年8月,而曹薰鉉奪得第一屆應氏盃的冠軍,是在1989年9月,李昌鎬也一定看到老師奪冠時的對手中國圍棋第一人聶衛平在1984到1988年4屆擂台賽中,聶衛平對日本一流高手豪取11連勝的棋局。這和當年曹薰鉉遠渡日本作為內弟子學習的資源,肯定是豐富許多。

1990年代網路更加普及,人類進入資訊共享與學習資源空前豐富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棋譜的取得更加快速且方便,職業棋士可以更輕易地跨越地域限制,掌握來自世界各地高手的最新對局資料與策略變化,這種全方位的資訊交流極大加速了新世代棋士成長的速度與深度。我們也可以從棋力的年齡軌跡觀察到,李昌鎬之後約小8歲的李世乭,雖然在職涯中達到巔峰的年齡稍晚一些,但其巔峰棋力已經不遜於李昌鎬,甚至在創新與棋風方面更加激進而犀利。這正是透過網路時代的新型態資訊交流與競爭,讓新世代棋士站在前人肩膀上得以更早、更快速地提升棋藝,因此李昌鎬、李世乭等中生代棋士在達到棋力成熟的年齡明顯早於前一代的曹薰鉉與聶衛平,而且所達到的最高棋力更勝一籌。

而更年輕一代的柯潔與申真諝,達到巔峰棋力的年齡更早,且他們所達到的棋力水準,更進一步將人類職業棋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是2016年與李世乭對戰並獲得4:1勝利的AlphaGo Lee v.18,當時的AlphaGo主要還是學習人類棋譜,其Elo等級分理論峰值約3,739。到了2017年,AlphaGo Zero透過完全以自我對弈進行的深度學習,其棋力已遠超人類職業棋士,達到理論峰值5,185,此後也帶領人類棋藝走向全新的境界。

如今幾乎所有更年輕一代棋士開始直接向AI學習,棋藝的進步更加迅猛。從前述的棋力軌跡圖表中也清楚可見,現今年輕世代最頂尖的職業棋士,如申真諝的棋力峰值已超過3,800,已經逼近甚至追平了學習人類棋譜的AlphaGo Lee v.18版本,這代表著人類圍棋棋力在AI時代已經踏上前所未見的嶄新高峰。

電影《終極對弈》復刻的不只是1980年代的圍棋,更帶我們回顧每個世代不斷進步的社會環境因素──見證當時東亞國家開始的國際交流、並帶我們思索90年代以後網路興起所帶動的資訊快速傳播,一直到近年人工智慧的崛起。棋盤上的黑白變化,映照人類社會在認知科學與資訊傳播領域,一步步向前推進的軌跡與故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