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電影
Fill 1
文化.藝術
7部冷門劇的直球對決:從北歐、南美到以色列,批判炮火對準社會弊病
《權力的堡壘》、《諸神黃昏》、《高牆邊的混亂》⋯⋯這些在台灣相對冷門的劇集,往往展現了多元文化內涵,並勇於直球對決社會矛盾與國家弊病,炮火更常對準首富與權勢家族,批判力道令人驚豔。
2021.2.9
環境
戲劇
司法
歐洲
政治政策
電影
文化
國際關係
Fill 1
評論
陳斌全/從世界影音遺產日看典藏下一步:網路影音、網頁、遊戲的紀錄
將影音內容視為文化資產看待,是晚近才發生的事。如今網路影音平台內容已成為傳統影音外,另一項記錄人類社會整體脈絡現象的珍貴檔案,典藏這類影音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2021.1.20
紀錄片
遊戲
文化資產
電影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Fill 1
評論
王子榮/《親愛的房客》:以愛之名,越過血緣和性別的高山
電影《親愛的房客》討論了收養者和孩子間不受血緣限制的親情、社會中常見的誤解、收養舊制的運作。對看遍類似官司的法官王子榮來說,這劇情哪裡打動他?現今的收養制度又為何有修改?
2021.1.8
同性戀
性別平權
電影
金馬獎
法律人追劇
收養
Fill 1
評論
李政亮/想像台灣的練習冊──《台語片的魔力》
近30年來,台灣電影的基調之一就是不斷找尋影片、修復與重新論述,台語電影與紀錄片是其中的主軸。我們不斷地在新出土的影片、新角度的台語電影研究中,重新認識台灣...
2020.12.17
電影
書評
文化
歷史
語言
Fill 1
評論
陳斌全/黑白變彩色?檔案影片的彩色化與歷史研究
當科技日益進步,是不是代表電影修復工業可以從手工走向AI智能,更快地修復、甚至著色呢?作者從電影修復倫理與歷史指出,「正確」著色再現與轉化創造的可能。
2020.12.11
文化資產
電影
科技
藝術
歷史
Fill 1
評論
台語片的魔力與跨時代思考:海女、妖姬和偽娘,也許還有同志山羊
在千禧年後回望台語片,學者最想要分析探求的,是故事裡的性別問題。本書發現,從女性境遇切入台語片非常有趣,各種「反串、反反串」的角色扮演,以現代眼光來看也別有意味...
2020.12.3
同性戀
性別平權
電影
書摘
歷史
語言
跨性別
LGBTQ+
Fill 1
文化.藝術
專訪是枝裕和:我期待有一天,拍出屬於自己的《悲情城市》
來台為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侯孝賢擔任引言人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此行唯一的訪問中暢談他對台灣的感情、近年國際合作的感想,更透露釀在心中長達15年的計畫...
2020.11.24
導演
日本
電影
金馬獎
人物專訪
Fill 1
文化.藝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侯孝賢──直面現實、解放心靈,與他不可讓渡的電影專業
金馬57將終生成就獎頒給侯孝賢,《報導者》專訪李安、朱天文、李屏賓、陳玉勳等8位電影工作者,回顧侯導電影映照在他們心中的風景,以及它開啟的台灣電影視野。
2020.11.18
導演
電影
金馬獎
藝術
Fill 1
文化.藝術
身處裂縫之間──陳健朗《手捲煙》,一根菸燃起香港青年認同迷惘
由演員跨足編導,30歲的陳健朗以《手捲煙》入圍金馬57最佳劇情長片、新導演等7獎。傳統黑幫片外皮下,他用重慶大廈裡兩個非典型香港人的時代與世代縮影,提問每代港人的認同問題:「我是誰?」
2020.11.16
導演
香港
電影
金馬獎
認同
反送中
社會觀察
種族歧視
Fill 1
文化.藝術
《孤味》導演許承傑:沒有一個人可以真的教另一個人怎麼放下
源自於導演許承傑和外婆生命故事的《孤味》,「八點檔」般的組合曾受投資人質疑,卻廣受鄉民共鳴。有人說《孤味》在教人學會「放下」,他卻不這麼想...
2020.11.11
導演
台南
電影
金馬獎
人物專訪
家庭
社會觀察
1
2
3
4
5
6
…
14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