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科學
Fill 1
評論
【投書】與病毒共存下一步:由治療、照護、研究,全方位建置「長新冠」追蹤與因應
在後新冠時代,民眾如何自我健康管理、與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共處?防疫單位如何規劃長新冠醫療照護?這是所有人必須正視且開始規劃的問題。完整疫苗接種,可能是目前降低長新冠風險最好的策略。
2022.5.15
醫療
科學
防災
社工
社會福利
COVID-19
公衛
照護
疫苗
藥物
紐西蘭
Fill 1
生活.醫藥
【不斷更新】COVID-19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
COVID-19疫情牽動全球局勢演變。《報導者》以倒敘方式,用文字記錄從台灣至世界各國疫情每一個重要紀實,包括病例、邊境管制政策與科研發展等,不斷即時更新中。
2022.5.12
醫療
中國
時事
日本
歐洲
政治政策
美國
韓國
法國
兩岸
英國
新加坡
科學
德國
防災
東南亞
中東
俄羅斯
COVID-19
公衛
疫苗
東亞
篩檢
紐西蘭
Fill 1
是疾病「偵探」、也是「養病毒」專家──台灣第一個養出新冠病毒的張淑媛教授
在大家恨不得殺光所有COVID-19病毒的時候,卻有一群人使盡全身工夫,要把病毒留存下來,他們就是「醫檢師」。讓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也是台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告訴你,醫檢師是什麼樣的工作?在COVID-19疫情下,醫檢師的工作又有什麼挑戰?
2022.5.4
醫療
科學
COVID-19
公衛
篩檢
兒童新聞
Fill 1
新冠病毒為什麼那麼會變?
COVID-19病毒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變異病毒株?這個病毒真的特別會變嗎?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的王弘毅教授,詳細地解釋病毒是怎麼變的?一定是愈變異愈可怕嗎?人的行為又怎麼影響病毒的變異呢?
2022.5.4
醫療
科學
COVID-19
公衛
兒童新聞
Fill 1
動物也要打COVID-19疫苗嗎?和人的疫苗一樣嗎?
COVID-19全球大流行,人類疫苗都打到第三劑了,那你有想過動物也需要打疫苗嗎?牠們的疫苗和人類的疫苗一樣嗎?
2022.5.4
動物保護
科學
COVID-19
公衛
疫苗
兒童新聞
Fill 1
影像
沈柏逸/作為科技標本的蓋婭:評當代藝術館《蓋婭》展覽
當代藝術館20週年的展覽《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結合科學、神話、藝術與技術,關注人類未來的生命狀態,但「蓋婭」所象徵的氣候政治問題該如何轉化?評論人沈柏逸指出展覽在概念與操作上的選擇可能正遠離它的核心課題。
2022.5.1
環境
科學
科技
藝術
Fill 1
評論
王弘毅/打破學術發表的傳統思考:新興學術期刊真等於掠奪式期刊嗎?
列出「有問題」學術期刊名單,然後呢?台大醫學院教授王弘毅指出新興期刊的若干優點,認為應滾動式調整真正惡意的掠奪式期刊名單,同時也應當修正以期刊排名為基礎的獎勵模式。
2022.4.18
出版
教育
科學
Fill 1
評論
蔡孟利/每年百億換了什麼?台大醫學院正面表列有疑慮學術期刊的意義
3月底,台大醫學院正面表列了數百本在審查過程、投稿接受率、引用率計算方式等面向有疑義,以及「不以審查人認定之科學重要性作為論文接受與否的依據」之學術期刊。這會帶來什麼巨大影響?
2022.4.18
出版
時事
教育
科學
Fill 1
評論
陳子軒/運動場的終極難題:跨性別與性別發展差異運動員的參賽權與公平性
跨性別/DSD運動員的參賽權,是現代運動分類遇上後現代性別議題,尚難有完美答案,但至少要開始不停對話。《經濟學人》雜誌有評論提倡可打破性別二分法、以「公開組」取代「男子組」比賽,這能否成解方?
2022.4.8
體育
時事
性別平權
科學
奧運
跨性別
LGBTQ+
Long Game
Fill 1
評論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鰻魚的生死之謎與捕鰻傳統的存亡
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到現代科學研究,鰻魚仍有許多謎團未揭,卻已面臨存亡之秋⋯⋯,《鰻漫回家路》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森(Patrik Svensson)結合研究與文學,帶讀者探索鰻魚的起源、神話與瀕危,以及牠們在人類與自然世界中的位置。
2022.3.23
動物保護
科學
海洋
漁業
食物
文化
書摘
瑞典
1
2
3
4
5
6
…
12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