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民俗
Fill 1
影像
林彥廷/「粉紅超跑」日與夜:進香路上的馳走與駐足、想像與祝福
已有百餘年傳統的白沙屯媽祖進香,2023年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但不變的是旅途上的互助氛圍,與信眾追隨媽祖的心念,在綿延數百公里的路上走出當代信仰面貌。
2023.2.25
媽祖
圖文故事
宗教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民俗
雲林
Fill 1
文化.藝術
走了,便是道──白沙屯媽祖的勇兵們
徒步前往北港進香刈火路程上,穿著「勇」字制服舉旗、敲鑼、扛轎者與隨香的香丁腳及奉茶者,是與白沙屯媽祖最親近的人。《報導者》專訪過去多次擔任執事與隨香者,他們有什麼獨有的見證與體悟?
2023.2.22
苗栗
媽祖
宗教
文化
民俗
Fill 1
文化.藝術
白沙屯媽祖進香有多熱?全台媽祖廟影響力如何轉變?數據告訴你
超過170年歷史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在短短20年間,參與人數從3,000人躍升至逾10萬人,為台灣宗教民俗文化創造嶄新樣貌。今年「粉紅超跑」路線為何?有哪些有趣的數據和變化趨勢?
2023.2.21
台南
台中
苗栗
彰化
媽祖
宗教
文化
民俗
台北
雲林
Data Reporter
Fill 1
影像
鄭宇辰/米龜、麵龜、黃金龜──澎湖人的元宵祈福,乞龜
澎湖的元宵節往往比過年更加熱鬧,從農業社會延續至今的「乞龜」,演變出宮廟間極具特色的各種「龜」和節慶活動,既是充滿人情的祈福民俗,也是一場地方嘉年華。
2023.2.11
澎湖
圖文故事
宗教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民俗
Fill 1
文化.藝術
鄉土、母土、本土──漢聲與七○年代的文化翻土
文學界有轟轟烈烈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藝術」也在70年代的連串外交挫敗中展開辯證過程。在當時藝術下鄉的風潮中,意外捲動了一場文化翻土,使台灣化的「鄉土」覆蓋復興中華文化的「母土」。而在此時代變革中,《漢聲》雜誌扮演了在旱地上提鍬翻土、種出豔色花蕊的重要角色。
2022.12.15
出版
外交
美國
兩岸
人物專訪
藝術
認同
文化
民俗
歷史
冷戰
Fill 1
評論
東港迎王祭典裡的外籍漁工:播噹嘟音樂、賣力打鼓、搖晃發財車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一書集結江婉琦多年田野調查與書寫,將全台各地移工們的真實情感與故事拉近至讀者眼前。本文記錄她在3年一次的東港迎王中,遇見在地有名聲的迎王遶境「外勞鼓隊」⋯⋯
2022.11.30
屏東
移工
音樂
宗教
朝鮮
漁業
食物
印尼
書摘
民俗
語言
Fill 1
影像
陳蔚慈、鄭宇辰/小島無花,歲月無語──澎湖的極西邊境,花嶼
澎湖最西邊、現居不滿百人的小島「花嶼」之上,沒有繁花盛開,卻有島中央巨大的垃圾掩埋場,以及一群與小島共存、仰賴海洋維生的人們,在對外交通不便之下,一切也如同時間停駐;透過攝影之眼,看見島民的生活空間、生存方式與生命信仰。
2022.11.5
移工
澎湖
圖文故事
漁業
社會觀察
民俗
廢棄物
Fill 1
影像
李岳凌、〈戰祭〉團隊、楊錦煌、林文強/跨越山河族群的祭典仰望
歷史上曾文溪因頻頻改道,被戲稱是「青瞑蛇」,這些殘酷且溫柔的記憶和感受,化為信仰的痕跡,沉積為堅毅與從容⋯⋯本文7位攝影者從曾文溪源頭阿里山一路蜿蜒漫走於台南各地,從鄒族戰祭、西拉雅夜祭、漢人的王爺信仰與各式陣頭取景,望進不同族裔的祭典裡,對平安與傳承的寄語。
2022.10.29
台南
原住民
文化資產
社會觀察
攝影
民俗
Fill 1
評論
王子榮/《素還真》的武林:回顧霹靂布袋戲的著作權司法實務江湖
繼史艷文後,素還真是近代最知名的布袋戲角色,為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創造可觀經濟價值,今年更終於推出電影。法官王子榮回憶,在司法實務中,霹靂影音和戲偶美術的著作權屢被侵權,更反映產業變遷與時代縮影。
2022.7.15
戲劇
司法
電影
文化
法律人追劇
民俗
Fill 1
影像
陳文宏/疫情下的共存儀式
面對COVID-19不斷變異的病毒,配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自行快篩成為眾人防疫新日常。這些改變是面對病毒的臣服?還是心有未甘的沉潛?
2022.7.9
在地傳真
社會觀察
攝影
COVID-19
民俗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