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民俗
Fill 1
影像
劉千鈺/眾靈集結的港灣──2022基隆中元祭
走過基隆中元祭十幾項科儀,我察覺的並不是原先對於鬼月的敬而遠之,反倒看見了人與靈之間,善意的最大體現、對於亡魂的豐富想像與體貼。隨著亡魂燈在向晚時刻升起,眾靈集結在這港灣之地⋯⋯
2023.8.26
基隆
文化資產
宗教
文化
攝影
民俗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評論
【投書】「這一把功夫可能會失傳」──面臨消逝危機的傳統大木匠師技藝
古蹟修復要求修舊如舊,很多具體工法需要匠師親自處理,但在制度與經費限制下,其精湛技藝卻難能充分發揮;碩果僅存的大木匠師更是年歲漸高,若後繼無人,這套技藝恐將成為絕響。
2023.5.28
文化資產
建築
宗教
文化
民俗
歷史
Fill 1
評論
【投書】當墓地火災頻傳,反思台灣社會與「文明用火」的距離
今年228連假期間,光是屏東縣就發生122起雜草、墓地火警,引發縣府宣布要以「放火罪」論處放火燒雜草行徑。時值清明,除了再提醒掃墓謹慎用火外,作者也從社會結構反思「文明用火態度」的建立。
2023.4.4
環境
司法
教育
政治政策
觀光
登山健行
民俗
公共安全
森林
Fill 1
評論
《島嶼幻想曲》:媽祖在馬祖,一段21世紀的宗教探險旅程
馬祖在21世紀初的數趟兩岸進香,政治、經濟或觀光旅遊的功能大於宗教意義,路線設計的目的在於創造新的連結,傳達馬祖人再中心化、成為樞紐的渴望。它成功了嗎?馬祖人又是怎麼想?
2023.3.30
中國
媽祖
兩岸
宗教
認同
經濟
文化
書摘
民俗
馬祖
Fill 1
影像
林彥廷/「粉紅超跑」日與夜:進香路上的馳走與駐足、想像與祝福
已有百餘年傳統的白沙屯媽祖進香,2023年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但不變的是旅途上的互助氛圍,與信眾追隨媽祖的心念,在綿延數百公里的路上走出當代信仰面貌。
2023.2.25
媽祖
圖文故事
宗教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民俗
雲林
Fill 1
文化生活
走了,便是道──白沙屯媽祖的勇兵們
徒步前往北港進香刈火路程上,穿著「勇」字制服舉旗、敲鑼、扛轎者與隨香的香丁腳及奉茶者,是與白沙屯媽祖最親近的人。《報導者》專訪過去多次擔任執事與隨香者,他們有什麼獨有的見證與體悟?
2023.2.22
苗栗
媽祖
宗教
文化
民俗
Fill 1
文化生活
白沙屯媽祖進香有多熱?全台媽祖廟影響力如何轉變?數據告訴你
超過170年歷史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在短短20年間,參與人數從3,000人躍升至逾10萬人,為台灣宗教民俗文化創造嶄新樣貌。今年「粉紅超跑」路線為何?有哪些有趣的數據和變化趨勢?
2023.2.21
台南
台中
苗栗
彰化
媽祖
宗教
文化
民俗
台北
雲林
Data Reporter
Fill 1
影像
鄭宇辰/米龜、麵龜、黃金龜──澎湖人的元宵祈福,乞龜
澎湖的元宵節往往比過年更加熱鬧,從農業社會延續至今的「乞龜」,演變出宮廟間極具特色的各種「龜」和節慶活動,既是充滿人情的祈福民俗,也是一場地方嘉年華。
2023.2.11
澎湖
圖文故事
宗教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民俗
Fill 1
文化生活
鄉土、母土、本土──漢聲與七○年代的文化翻土
文學界有轟轟烈烈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藝術」也在70年代的連串外交挫敗中展開辯證過程。在當時藝術下鄉的風潮中,意外捲動了一場文化翻土,使台灣化的「鄉土」覆蓋復興中華文化的「母土」。而在此時代變革中,《漢聲》雜誌扮演了在旱地上提鍬翻土、種出豔色花蕊的重要角色。
2022.12.15
出版
外交
美國
兩岸
人物專訪
藝術
認同
文化
民俗
歷史
冷戰
Fill 1
評論
東港迎王祭典裡的外籍漁工:播噹嘟音樂、賣力打鼓、搖晃發財車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一書集結江婉琦多年田野調查與書寫,將全台各地移工們的真實情感與故事拉近至讀者眼前。本文記錄她在3年一次的東港迎王中,遇見在地有名聲的迎王遶境「外勞鼓隊」⋯⋯
2022.11.30
屏東
移工
音樂
宗教
朝鮮
漁業
食物
印尼
書摘
民俗
語言
1
2
3
4
5
6
7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