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社會觀察
Fill 1
評論
陳子軒/超越勝負的感動?還是勝負已不再重要?──從籃球假球案社群反應談起
SBL和T1籃壇假球案引起的球迷反應,比起當年職棒放水的憤怒,如今更多的卻是訕笑與漠然。作者指出現在球場「人機合一」的危機,也想問,球賽與娛樂的界線在哪裡?若運動員從主體逐漸變成活動背景,就可惜了。
2023.12.1
體育
時事
棒球
科技
社群媒體
行銷
博弈
社會觀察
Long Game
籃球
Fill 1
影像
高仲明/在城市中背著光──大阪西成區無家者
在被稱為日本治安最差的大阪西成區,許多無家者聚集在釜ヶ崎,攝影師高仲明長期前往記錄他們的故事。近年來大型酒店、唐吉訶德進駐,不少YouTuber、背包客更將西成區當成「深度遊」熱點,這些人事光景會怎麼變化呢?
2023.11.25
血汗勞工
勞權
日本
街友(Homeless)
圖文故事
社會觀察
攝影
旅遊
Fill 1
文化生活
追求電影最原始的美學──王兵《青春》記錄中國青年尋苦錢的「自由」
機杼聲中不時浮現笑鬧、調情低語與華語流行金曲,中國紀錄片導演王兵在新作《青春》中,細膩呈現中國勞動青年的生存態樣。他說,拍攝紀錄片是他理解中國,也是追求電影最原始美學的方式。
2023.11.23
紀錄片
血汗勞工
中國
產業
電影
金馬獎
藝術
經濟
文化
社會觀察
Fill 1
文化生活
妳必須每戰必與、超越身分,和她們站在一起──專訪印度紀錄片導演蒂帕.譚拉傑
引發無數女工起身爭取權益的育甘塔電影集社(Yugantar Film Collective)紀錄片,成員之一譚拉傑(Deepa Dhanraj)70歲了還在拍片,並在國族意識愈來愈極化的印度裡,瞄準受壓迫的弱勢族群、政客操作下的族群衝突。
2023.11.5
導演
紀錄片
印度
社運
政治政策
性別平權
電影
性暴力
人物專訪
宗教
罷工
社會觀察
工會
言論自由
媒體
種族歧視
Fill 1
評論
別再問為什麼不生──在「沒有小孩的她們」身上,看見缺席的「生育正義」
在不生育被視為國安危機的時代,人們屢向適齡女性發問:「為什麼不生?」《沒有小孩的她們》作者深入歷史脈絡,看見生育抉擇背後的條件限制,並提出我們更應該問的其實是「她們怎麼可能生?」
2023.11.2
美國
性別平權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書摘
COVID-19
少子化
Fill 1
評論
許玉秀/時代格局中的女人敘事──電影《惡女》的橫斷面對比
《幸福路上》導演宋欣穎,延續對女性成長故事的關懷,在新片《惡女》中,呈現兩種女人的求生故事。前大法官許玉秀在片中,更看見對於政治、法律、媒體利害與共的社會現實,導演想要說的話。
2023.10.26
司法
性別平權
電影
文化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媒體
Fill 1
影像
陳卓邦/是台灣人,還是外星人?攝影書《Aliens Isle》的島嶼街拍幻想
世界上很多人聽過「台灣」,卻從來沒見過「台灣」,如果我們在地球上連身分都沒有,那我們算是什麼呢?陳卓邦在攝影書《Aliens Isle》中,為這座島嶼上的人留下存在證據。
2023.10.19
藝術
認同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Fill 1
國際兩岸
抖音上,中國對日本的「沖繩認知戰主旋律」:該回歸的不只台灣?
近來習近平政權不斷釋放「琉球地位未定論」暗示,《報導者》爬梳抖音等平台,也發現今年出現兩波「琉球煽動」操作高峰,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7月訪中更是假訊息滿天飛。我們特別取得玉城丹尼對「台灣有事立場」的澄清回應。
2023.10.18
中國
日本
社群媒體
認同
社會觀察
大外宣
沖繩
台灣有事
資訊戰
Fill 1
國際兩岸
與沖繩反戰人士對話:從指責「台灣有事」虛假,到阻止侵略的共同想像
「沖繩台灣對話」國際論壇希望藉和平溝通阻止「台灣有事」,卻觸發各方矛盾。夾在帝國縫隙的台灣和沖繩能逃離弱者悲劇嗎?一位石垣島青年說:「比起急於找到答案,我們更有必要虛心理解台灣與沖繩彼此的共通點與底線。」
2023.10.16
環境
中國
日本
社運
美國
兩岸
認同
經濟
社會觀察
國際關係
歷史
軍事
沖繩
台灣有事
Fill 1
評論
林佳和/他們的犧牲,照見台灣社會的選擇──觀察消防員十年爭權軌跡有感
從2015新屋大火到2023屏東明揚大火,救災者變受難者的悲劇,以及消防員爭取權利的奮鬥,帶給台灣社會最重要的啟示:事後補破網不夠,必須整體改變結構與觀念。
2023.10.11
血汗勞工
消防員
勞權
政治政策
公務員
社會觀察
工安
警政
公共安全
1
2
3
4
5
6
…
34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