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社會福利
Fill 1
文化生活
用「耳朵」觀影、賞劇、逛展:明盲共融的口述影像怎麼做?
「世界不只有一種觀看角度,我們可以換個方法理解世界。」為了讓視障同學能一起看電影,一群年輕人和老師開啟了台灣的口述影像服務之路。在「共融」之前,從產業到個人,還有哪些障礙需要打破?
2023.6.5
人權
產業
戲劇
電影
身心障礙者
科技
志工
文化
社會福利
展演活動
舞蹈
Fill 1
人權司法
過載的家事法庭能否攜手社區,好好傾聽、接住離婚案裡的失語兒少?
在家事法庭的離婚案件上,審判不再是主軸,而是由司法人員和社福人員、專家聯手,引導父母協調、看見孩子的處境,並為一個家庭連結資源。但這也意味每階段都需要更細緻的作業,實務上面臨嚴峻考驗。
2023.5.10
人權
司法
兒少
社工
育兒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NGO
婚姻
Fill 1
醫療健康
「如果沒有你,我不會有現在的人生」──那些陪伴成癮者戒癮的醫療工作者
毒癮是一種慢性病,卻遠比慢性病更難治療。在台灣,有一群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個管師,走上戒癮治療,這條最艱辛卻又重要無比的道路。
2023.5.8
醫療
司法
政治政策
毒品
獄政
精神疾病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Fill 1
人權司法
無處安身、求職碰壁又背債──毒品更生人關卡重重的獄後人生
毒品更生人從出獄的那一刻起,等在眼前的就是眾多艱難的關卡。這條復歸社會的道路有多難?政府與民間單位的量能,是否足夠協助他們重返社會?
2023.5.7
醫療
司法
毒品
獄政
社會福利
NGO
Fill 1
評論
拋開毒殤──一個走出用毒家庭陰霾的年輕見證
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大舅小舅都是毒癮者,從小學就看著他們陸續入獄的小傑,在廢墟般的家庭裡成長,卻仍努力將自己活得乾淨明亮。剛上大學、穩步朝著消防員夢想前進的他,如何走過毒殤路?
2023.5.1
醫療
消防員
教育
毒品
獄政
兒少
家庭
社會福利
書摘
Fill 1
Podcast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這集,《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將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
2023.1.12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司法
家庭工事中──壞掉的大人、受傷的孩子,與修復之手
11月的第二次CRC國際審查,國際委員認同台灣為減少不必要家外安置所做的努力,也建議深入評估家外安置兒少安全返家的現況。但糾結經濟、教養、童年創傷等複雜議題的家庭能如何修復?修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教育校園
解憂咖啡店,陪機構兒少自立生活:踏入現實社會後,請記得我們都在
「咖黑」不只是咖啡店,更是陪伴安置機構兒少與藥癮家庭的據點。這裡有療癒,也有爭吵,在充滿挑戰的陪伴現場,正向心理學出身的店長黑面,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為他們出社會後隨時可以回頭停靠的港灣。
2022.12.21
醫療
高雄
教育
兒童虐待
毒品
創業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Fill 1
人權司法
在不同家庭與機構流轉的浮萍──如何跨界組隊為「難置兒」修整港灣?
在不同家庭或安置處所之間轉換3次以上的兒少,實務上稱為「難置兒」,他們感到不斷被拋棄,也漸漸磨去對人的信任。如何確實接住他們,也同時強化照顧者的能量?不同的跨界團隊正在找方法。
2022.12.21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社會住宅
早療
Fill 1
醫療健康
曾是聯合國認可的罕病人權大國,為何台灣今讓患者淪落健保邊緣人?
根據罕見疾病基金會統計,2013年二代健保後,罕藥通過健保給付的數量明顯逐年變少,不僅整體給付率從過去的86.8%下降到47.6%,今年直到第二季的新藥執行率僅0.016%。罕病家庭如同重回黑暗年代,斷藥、吶喊、無助、絕望⋯⋯
2022.10.24
醫療
人權
長照
社會福利
健保
NGO
罕見疾病
藥物
1
2
3
4
5
6
…
9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