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離開、復合、想求助卻開不了口,我們如何支持家暴受害人的自主選擇?
無論是決定離開、復合、猶豫是否求助,都是家庭暴力受暴者的可能反應。目前的家防系統,是否能給予不分性別的受暴者足夠能量、做出關鍵抉擇?
2021.1.12
性別平權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都是莽夫的錯?加害vs.被害標籤對立下,被遮蓋的「家暴相對人」
《家暴法》實施23年,不但實務上愈來愈難界定被害人與相對人,以女性經驗出發的政策設計,常讓男性比例較高的「相對人」感到格格不入、排拒社工服務,暴力無法斷根⋯
2021.1.12
性別平權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洪當興在法院前撞死前妻與律師,震驚社會;更一審法官首開先例,欲聆聽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聲音,進行兒童最佳利益鑑定,也重建洪當興的人生。這一切能開啓修復之路嗎?
2021.1.12
死囚
時事
司法
死刑
社工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評論
盧郁佳/家暴的蝴蝶效應──讀《正常人》
《正常人》表面寫悲戀,實則側寫暴力傷害的餘震。主角在家中承受暴力後,憤怒被剝奪、對愛與暴力的認知被混淆,愈尋求親密關係,就愈陷入下一個受暴循環。
2020.7.23
兒童虐待
書評
文學
家庭
親密關係
霸凌
祕密無論說或聽皆危險
家暴
Fill 1
文化.藝術
金馬影展《判決之後》:冗長審判體系下,如何聽見受害者聲音?
金馬影展片《判決之後》,對冗長官僚的訴訟體系提出深沈控訴。如果,司法非關真相、非關正義,那麼,或許每個法律人都得自問:我們心中的司法,到底是為誰存在的?
2019.12.6
司法
電影
菲律賓
家庭
法律人追劇
家暴
Fill 1
評論
異常的正常家庭──向成人暴力說NO,孩童暴力卻OK?
大家能容忍父母體罰子女,但當幼托機構發生體罰,媒體卻大加撻伐。難道社會對相同的暴力行為有雙重標準?
2019.5.9
教育
韓國
兒童虐待
兒少
育兒
家庭
書摘
家暴
Fill 1
評論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能復原嗎?關鍵在於「打造療癒社群」
遭遇虐待與創傷的兒童,最需要健康的社群以緩解幼年時期的痛苦。有些精神科醫師雖然出於好意,但若急著在孩子遭遇創傷後立刻強迫他們「敞開心胸」或「宣洩怒氣」,只會造成反效果。
2019.1.9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性暴力
兒少
社工
育兒
書摘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生活.醫藥
受虐兒悲歌──醫療如何補體系的破網
在台灣,每週都有超過一個孩子因受虐而死,而兒虐通報年年遽增。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承接一個個墜落的孩子?已經緊繃的社政網能獨自擔負此重責嗎?
2016.6.14
醫療
兒童虐待
兒少
家庭
心理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
童年時期的負面經歷,也預告了乖舛的成年人生:在社交生活、或身心狀態面臨較高的健康風險,甚至過早死亡。從臨床研究來看,童年創傷會讓成年容易陷入危害身心的癮症,主因是,一般人視為殘害身心的習慣,卻是許多人面對痛苦時的唯一解答,麻痺那些羞於啟齒的感覺與回憶。
2016.4.6
兒童虐待
性暴力
精神疾病
兒少
育兒
心理
家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