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少年二部曲
走進脆家兒少心理廢墟:用創傷知情,療癒家庭帶來的傷
5年來,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走進社區、安置機構、矯正學校,為脆弱家庭的兒少看診。這診療方式被他形容為「野外生存」,讓他進入各種困難且高強度的醫療現場,也看見創傷的根源脈絡。(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15,000名兒少身處「脆弱家庭」,面對貧窮、不當教養、家庭照顧功能不足、成員關係衝突或疏離等多重脆弱因子。這些童年逆境經驗未必留下外傷,卻可能讓孩子落入心理創傷;照顧者的身心與行為議題,也經常複製給下一代。

近10年,「家庭會傷人」的觀念被更多人看見與理解。除了長期在第一線服務的社工,也有醫師、心理師走出診間,試著踏進脆弱家庭、安置機構、矯正學校,探向兒少與家長的心理狀態,帶入醫療資源,發現自己的能與不能。改變未必能立刻發生,他們的願望,是讓傷害到此為止。

去年(2024)中旬開始,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與一名心理師,每個月都要穿過勵志中學的三道厚重鐵門,進入這所少年矯正學校的戒護區,為有身心議題的學生看診。

他的患者是16歲少女小咪(化名)與17歲少女雨彤(化名),兩位相差一歲的少女,有相似的坎坷命運。小咪的父母關係不睦,從小目睹家暴的她,國中開始逃家、中輟,在多個縣市輾轉流浪。去年被協尋到案後,因涉入多起性剝削案件,被台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往勵志中學收容。雨彤是身心障礙者,從小在安置機構長大,逃離機構後涉入性剝削案件,也進了勵志中學收容。眼看雨彤即將成年,幾乎所有少年適用的資源與服務,都將在她成年後退場,要穩定接受治療,就得把握感化教育期間,因此台北地院輾轉找上陳力源合作,進入門禁森嚴的矯正學校,治療兩位有高度兒少身心醫療需求的少女。

各矯正學校原本就有心理師編制,還有在地醫院的醫師入校看診
矯正學校的醫療保健服務依《政府採購法》公開招標,得標醫院提供校內門診服務,並係提供專屬戒護病房,協助學生戒護外醫、住院診療,但得標醫療院所未必有專門的兒童身心科。
,勵志中學也不例外,為何還需要個別化的醫療服務?陳力源說,目前矯正系統的醫療,是在疾病發生後予以診斷、給藥,「從創傷知情角度來看,矯正學校的孩子都有被療癒的需求,醫療其實能再走得前面一點,在亞健康
介於健康與疾病間的灰色地帶,健檢沒有太大異常,日常生活中卻感到時常頭暈、疲倦等身體不適。
的階段介入,促進療癒發生。」
Fill 1
陳力源每個月都穿梭在勵志中學的重重大門間,希望多理解他的個案一點。(攝影/陳曉威)
陳力源每個月都穿梭在勵志中學的重重大門間,希望多理解他的個案一點。(攝影/陳曉威)

勵志中學輔導主任康瑞芷表示,學校過去與醫師的合作多聚焦在診療與藥物調整。陳力源作為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則帶入更多心理與社會層面的觀點,協助教師陪伴少年,幫助學生釐清自身狀態,讓學校多一個不同於心理師與輔導老師的視角。

看見童年逆境留下的生命傷痕

投入少年司法工作27年,台北地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王以凡很有感的變化,是少年身心議題的複雜度、行為強度正節節升高:對父母施暴的少年;歷經性侵、人口販運,社會化且善於操控他人的國中中輟女生;合併人際危機、反覆自殘、無差別施用各類毒品,自我毀滅⋯⋯許多調保官包括王以凡自己,都得陪少年去看身心科。

台灣目前並未明確盤點司法少年
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有觸犯刑罰法律行為的少年。
未滿14歲者,目前觸犯刑罰法律,不再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情節不重大者,由教育、社政先介入輔導,屬行政先行,不會進入司法程序。
14歲以上未滿18歲少年,若觸犯刑罰法律,會進入少年司法程序,由少年法院處理。
的精神醫療需求,王以凡2024年自行分析北院的299名保護管束少年,15%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特教身分;9%有憂鬱症;31%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王以凡進一步分析存在較高風險,需要特別關注和輔導的65位「高風險列管保護管束少年」,當她回溯少年生命史,發現25%高風險列管少年有施用毒品,高達40%有家暴、被忽視、目睹暴力等創傷經驗。一名少年身上,常有複合、多重的成癮、自殺等議題。

這份小型調查,呼應近30年來全世界的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
童年逆境經驗(ACE),指未成年階段(0~17歲)的家庭逆境所導致的負面經驗,歷經長期研究,已發展出標準的量表。研究雖顯示,童年逆境的危險因子愈多,對身心發展的影響愈大,但人的成長過程仍有其他交互影響的保護因子,不代表擁有童年逆境的人必然會出現嚴重身心健康危機。
研究結果。當處於發展階段的兒童大腦面臨超出負荷的壓力,恐造成腦部病理性,甚至永久性的改變,罹患憂鬱、成癮等機率大幅增加。美國的長期大型臨床研究顯示,若有4項以上童年逆境經驗,且身邊缺乏足夠的保護因子
例如給予支持的同儕、師長、伴侶。
,出現學習或行為問題的機率是無逆境經驗者的32.6倍、自殺率是12.2倍。

因此北院結合「嚴重情緒行為身心障礙者精神醫療就醫障礙改善計畫(簡稱嚴重情緒行為改善方案)」,為高醫療需求少年提供個案管理的團隊照顧,獲得更細緻的精神醫療資源,目前有18名少年接受此服務。

童年創傷為何改變大腦?「創傷知情」如何回應這樣的傷?

陳力源指出,大腦中負責決策與思考的「前額葉皮質」,約在24~25歲才會成熟,青少年因自我調節能力未發展完全,易受情緒與衝動驅使。若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創傷,會影響前額葉發育,使部分腦區變得較薄、較小,嚴重時甚至近似腦傷,造成生理疾病,心理也常出現低自尊,看似自信、姿態高,實則內在脆弱、易被冒犯;不安全的依附,在關係中過度投入,或快速退縮;另外是伴隨壓力賀爾蒙失調、大腦認知功能減退、情緒缺乏彈性,連帶增加醫療介入難度。

「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Care, TIC)」,則是在理解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身體的知識基礎下,為創傷倖存者提供支持的方法。TIC在本世紀初期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提出,面對患者或個案時,著重的不再是「你出了什麼問題」,而是關注「你發生了什麼事」。目的不在「治療」創傷,而是作為療癒的起點,透過以下4個步驟,協助曾經無助、受控的創傷倖存者,再次掌握自身生活的主導與選擇權:

  1. 理解創傷
  2. 辨認創傷
  3. 利用創傷知識作回應
  4. 防止再度受創

這套照護方法被廣泛運用在醫療、教育、社會工作、司法矯正等領域,約在10年前引入台灣,從社政、司法,逐漸落實到醫療。

北院輔導高風險少年時,也設計體適能課程,運動後由心理師引導討論人際互動與情緒,協助少年梳理生命經驗。去年的拳擊課,調保官每週陪打,王以凡曾接下一位來自藥癮家庭少女的重拳,肩膀受傷,復健8個月,「那少女窮追猛打,每拳都比男生還重,滿滿情緒與怒火。」

Fill 1
投入少年司法工作27年的台北地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王以凡,在少年種種脫序、衝動行為背後,看見童年創傷的印記。(攝影/陳曉威)
投入少年司法工作27年的台北地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王以凡,在少年種種脫序、衝動行為背後,看見童年創傷的印記。(攝影/陳曉威)
「陳力源,去看書!」

童年逆境的傷,少女用拳頭傳達給王以凡,在診間與陳力源相遇的少年,則是用書。

陳力源表示,政治、疫情、經濟與整體社會環境的變動,都對兒少心理狀態產生影響:

「不過,我遇到的少年⋯⋯我不會說百分之百,但我想有99%,因為家庭受到非常多的創傷。」

陳力源分享三本少年患者送他的書:《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致無法拒絕長大的我們》,以及談親職化兒童處境的《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兒少照顧者的重生日記》。

第三本書出版時,門診有好幾個孩子向陳力源提起這本書:「其中一個孩子知道我沒看過,就把書丟給我,說:『陳力源,去看書!』 他們這麼渴望我讀這些書,因為裡面有他們的心聲。」

根據衛福部脆弱家庭個案管理平台統計,2024年開案服務的脆弱家庭(簡稱脆家),有7%家庭主要照顧者、10%兒少罹患精神疾病
根據身心障礙新制,身心障礙類別共有8類,此處指的「罹患精神疾病」,定義為主要照顧者經鑑定評估後,障礙類別符合「第一類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疾病類別涵蓋智能障礙、植物人、失智症、頑性(難治型)癲癇症、自閉症、慢性精神病。
2024年,脆家開案戶數15,322戶,1,070戶脆家主要照顧者、1,615戶兒少符合身心障礙第一類認定。
。這些家庭中,有孩子因照顧失能親人,成為憂鬱的「小大人」;有孩子與照顧者一同陷入共享型精神病,部分後來成了陳力源的病人。

陳力源從求學時期就喜歡觀察、傾聽別人的故事,醫師養成階段主修薩提爾家族治療,卻在投入醫療現場後感到失落:「一診可能有50幾個患者,我在診間得用短短幾分鐘,片段、病理化地處理患者的需求,沒時間看見整個家族的脈絡,」更別說大醫院還有繁重行政工作要忙。

進入對方原生環境,才能開出創傷的「產銷履歷」

直到5年多前參與衛福部推動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安置機構創傷知情等計畫,陳力源終於有機會踏出診間,進入校園、安置機構與社區。他表示,醫師習慣在「醫療環境」進行治療,看門診、開藥,看不好就收住院,多數不習慣走進社區。即便有這個心,這耗時且缺乏產值的作法,不易受到醫院支持,但他認為進入患者的原生環境,才能完整看見一個人;一旦抽離「開藥」這項武器,還能找到其他方式協助患者與環境連結。

即便前往家暴、酒癮家庭時差點被狗咬;嘗試敲開旅館房門,讓房內思覺失調母女就醫時險被誤會為尋歡客,這被他形容為「野外生存」的看診模式,讓他在患者的生活場域,完整看見創傷的因與果。陳力源形容,這好比製作農產品的產銷履歷,溯源陽光、土壤與養分如何影響它的生長,尋找毒性壓力從何而來。

Fill 1
陳力源離開診間、進入案家後,可以看見更多訊息,讀取家庭中的軌跡與動力,了解孩子所處的童年逆境。例如此案小孩即使生活在混亂的家中,但孩子會儘可能在自己睡覺的地方保持秩序,象徵與外在家庭衝突的隔離。(圖片經變色模糊處理)(照片提供/陳力源)
陳力源離開診間、進入案家後,可以看見更多訊息,讀取家庭中的軌跡與動力,了解孩子所處的童年逆境。例如此案小孩即使生活在混亂的家中,但孩子會儘可能在自己睡覺的地方保持秩序,象徵與外在家庭衝突的隔離。(圖片經變色模糊處理)(照片提供/陳力源)

進入矯正學校,是陳力源累積多年「野戰」經驗後的決定。過去「嚴重情緒行為改善方案」的治療對象多為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自閉症或重度智能障礙的兒少,而他在安置機構遇見的孩子,不見得有手冊,卻有很強的情緒與行為議題,矯正系統裡的少年個案更是「地獄等級」,是非常大的醫療挑戰。

他以ADHD比例偏高的司法少年為例,回溯學校端,ADHD兒童會因注意力差、靜不下來,被歸類為「難教」、「不會讀書」的學生。若家庭功能不佳,不容易支援跟辨識兒少需求,就會錯失醫療的介入時機,最後以各種衝動控制困難,或學業與人際雙重挫敗的行為,再落入安置或警政司法系統裡。

把生態系裡的「隊友」照顧好,是創傷知情第一步

過去醫療常位處最後端,等教育與輔導撐不住才介入,現在更早進場並肩作戰,但能否順利拉回矯正學校裡的「地獄級」孩子?

對於每位司法少年,台北地院每月召開例行內部督導會議,用同儕督導方式共同設想協助方法,之後會召開例行的跨網絡會議,與服務少年的各單位討論分工;少年矯正學校的個案,則另外與彰基團隊約時間詳細討論。但王以凡也說,北院的少年案件量在全國法院中算低,一名調保官承接的保護管束件數平均30案,這讓調保官得以「精緻辦案」,管得很多、很深入。

Fill 1
北院透過跨網絡會議,與服務少年的各個網絡單位同步資訊、討論分工,也知曉彼此的工作狀態。王以凡與基隆市府社會處督導李宗憲(左),就是時常並肩作戰的隊友。(攝影/陳曉威)
北院透過跨網絡會議,與服務少年的各個網絡單位同步資訊、討論分工,也知曉彼此的工作狀態。王以凡與基隆市府社會處督導李宗憲(左),就是時常並肩作戰的隊友。(攝影/陳曉威)

陳力源這端,得與心理師學習、理解孩子所處的次文化,並處理入校診療的繁瑣行政流程。他表示,醫療人員不像生輔員、老師那樣天天在現場面對高強度少年,「最初有些人聽了我們跟孩子的會談內容,會露出『你們還太嫩』的表情,覺得我們不懂、被孩子誤導;或覺得我們的建議在打高空,這是前期比較挑戰的地方。」

信任需要時間與時機累積,入校幾次後,他發現這群身在「搖滾區」的隊友也傷痕累累,「有生輔員說他們(也)需要被創傷知情。」合作半年多後,某次一位生輔員談起少年的困難狀況,情緒激動,陳力源即時表達理解、給予回饋,對方直率地說:「啊!你們(醫師、心理師)終於有點用了!」從那次開始,雙方合作順暢許多。

這提醒陳力源,助人者間的同理,是實踐創傷知情的第一步。把孩子身處的「生態系」與一起協力的隊友照顧好,才可能真正幫助孩子。隨著網絡合作,兩名少女的生命議題逐漸被理清、狀況趨於穩定,北院遂在近期轉介第三名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給陳力源團隊。

走進不同樣態的心理廢墟

若陳力源面對的是「地獄」等級個案,台南慈恩心理治療所的會談室,便是為那些在不同心理廢墟中徘徊的脆家敞開大門。

43歲的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邱似齡,可說是「在監所長大的小孩」。她母親在矯正體系服務40多年,歷經看守所、女子監獄戒護科長、戒治所、精神病監,以少年矯正學校明陽中學祕書身分退休。「從成人到少年,凶神惡煞到生病的人,我媽都經歷過。我從小(去探班)就在監所跑來跑去。」

邱似齡熟悉矯正系統,專長之一是兒少心理,又是臨床心理與犯罪防治研究雙碩士,但她形容自己是個認真的人,無法承受少年的背叛與戲弄,所以長期主力與台南市社會局合作,為安置兒少心理諮商,而非司法少年。

邱似齡在兒少與他們的脆家身上看見不同樣貌的心理廢墟。在安置機構長大的失家少年身上,邱似齡看見「填不滿的慾望」──機構的生活不富足,不過有吃有住,有零用金,節日時還能許願讓善心人贊助禮物;少年會連續許願4、5個藍芽音響,東西有了還想再要,卻無法得到滿足,反映心理匱乏。

有的孩子,被家長一起拉進情緒黑洞。一名男子與妻子離異後,將兩個孩子關在家中,禁止他們上學,聲稱是為了保護他們。最終這名父親被剝奪親權,孩子被安置,與父親形同生命共同體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保護,而是家庭被拆散的不安與痛苦。

另一類,是「家長無法合作」的家庭。父母社經地位普遍不低,重視知識與物質條件,但若教養觀差異大,雙方自我意識又強,便難以合作育兒。當父母衝突不斷,還要求孩子選邊站,夾在中間的孩子陷入深層的內在撕裂,萬一這時學校出現壓力事件,孩子往往全面退縮,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拒學。

Fill 1
探入各類心理廢墟後,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邱似齡發現,許多大人也缺乏被好好對待的體感。(攝影/陳曉威)
探入各類心理廢墟後,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邱似齡發現,許多大人也缺乏被好好對待的體感。(攝影/陳曉威)
家長也缺乏被好好照顧的體感

要預防孩子走入心理廢墟,關鍵在父母是否具備足夠的教養知能,從源頭避免創傷發生。然而,陳力源與邱似齡在實務中最常遇到的,是「有心無力的家長」。

陳力源表示,許多家長很愛孩子,有關心、理解孩子的心,只是缺乏親職技巧,例如孩子犯錯就一味指責碎念,反而讓孩子疏遠。因此他在門診常做的是親職技巧指導,包括將創傷知情的概念傳達給家長,請他們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跟脈絡,而非只標籤孩子「不乖」的行為,要求立刻改變。

邱似齡進一步分析,當代家長的困境,是社會不斷教導孩子重視自己的感受,不少父母的成長過程卻缺乏被好好對待的體感。親職功能薄弱的家庭,可能延續上一代的打罵教育,否定甚至忽視孩子的需要;即使是高知識背景的父母,雖明白要傾聽、同理與正向教養,卻因欠缺體感,難以將這些理念知行合一,化為日常行動。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有在聆聽孩子說話,孩子卻不這麼認為。邱似齡舉例:

「真正的『好好聆聽』,是我說了什麼,對方不只是聽見,還試著進到我的經驗裡,去感受、回應。當孩子分享傷心沮喪事,期待是家長的接住與同理:『我懂,你一定很難過。』而不是:『不要哭,別這麼負面,撐一下就過了。』」
兒少工作現場,知與行的距離

類似情境也發生在校園與社會、心理工作現場。創傷知情成為顯學,坊間不乏以創傷知情為主題的研習或工作坊,但「知」與「行」是兩回事。陳力源坦言,學校端的差異很大,「有把自己裝備得很好的老師,也有老師的心理狀態不理想,難運用創傷知情概念去跟孩子工作。」

邱似齡指出,這一輩的老師與助人者,同樣缺乏創傷知情的真實體感:

「你要怎麼在被孩子激怒時,仍能穩定情緒、好好與孩子談話?如果一個人不曾被這樣安頓,現在卻被期待要去安頓孩子,只能仰賴他的身心是否足夠穩定、健全。」

甚至有些時候,兒少工作者亦來自高壓、破碎的家庭。他們成為創傷倖存者,長成優秀的大人,但若沒有好好療癒心傷,面對境遇相仿的孩子,恐觸發創傷反應。「他們很努力,也具備知識。只是知行合一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且需要豐厚被好好對待的體感,」邱似齡說。

她表示,除了創傷知情的研習、培力,督導機制也有助工作者釐清內在阻礙。只不過現實資源分配是倒置的,大學心理輔導中心經費、資源相對多,最前端、最基層的中小學,反而較難獲得這類支持。

種一顆陪伴種子
Fill 1
有些傷痕,需要漫長的光陰療癒。(攝影/陳曉威)
有些傷痕,需要漫長的光陰療癒。(攝影/陳曉威)

即便看見孩子的傷、介入各種醫療資源,世界上沒有任何特效藥能迅速撫平童年傷痕。很多人問邱似齡,花這麼多心力支持這群看似不討喜的少年,究竟能看到什麼改變?她很坦白地說,看不太到立即性回饋,但工作者的陪伴,就是為少年添一分被愛、被好好對待的體感。

這顆陪伴種子,有時會在預料之外的時刻發芽。有個陳力源治療過的安置機構孩子,在離院同時一併離開醫療系統。他以為醫療介入失敗,但時隔半年,少年帶著伴侶主動來到他的診間,想了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從何而來──創傷知情照護的工作,便由此重啟。

作為一名不斷從少年身上學習的兒童心智科醫師,陳力源又因此明白一件事:醫療看似無法立刻帶來改變,卻不是全然徒勞,只是需要更長的時間驗證。而時間,是少年最豐沛的本錢。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