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5年,青少年對父母等長輩施暴(APV)案件,急速成長到年逾4,200件,其中受暴女性占76.8%;除了肢體暴力,精神暴力包括持續尖叫、威脅自殺。想斷開無限循環的衝突劇本,從孩子、父母到專業工作者都需要被幫助⋯⋯

政府由上而下推動、年年演練防災計畫,為何災難來臨時遇到瓶頸?學者說,最重要且根本的,是確實養成民眾的防災意識。當雲嘉南等地區「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何重新思考一個公私協力資源到位的「強韌台灣」?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二期即將來到尾聲,我們訪談實務工作者,發現真正難題已不是個案漏接,而是另一種系統性失靈──資源更多、分工更細、網絡更大。

近10年,「家庭會傷人」的觀念被更多人理解。除了社工,有醫師、心理師試著踏進脆弱家庭、安置機構、矯正學校,探向兒少與家長的心理狀態,帶入醫療資源。改變未必能立刻發生,他們的願望,是讓傷害到此為止。

「疫情讓更多少年從實體轉向網路。對許多少年而言,真正困住他們的是現實中的創傷與挫折,網路反而是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的避風港。透過外展,我們想告訴孩子的是:無論真實世界或虛擬空間,都希望你活得自在。」

看見改變


看見改變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