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由上而下推動、年年演練防災計畫,為何災難來臨時遇到瓶頸?學者說,最重要且根本的,是確實養成民眾的防災意識。當雲嘉南等地區「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何重新思考一個公私協力資源到位的「強韌台灣」?
這是場以一擋百的拔河:繩子另一頭,是包吃住、包菸酒檳榔還開出高薪的幫派「公司」;是早早放棄小孩、要你別管閒事的父母。身後是不諳進對應退、乾脆躺平的少年。社工、心理師與就業服務員,有哪些堅持下去的理由?
近10年,「家庭會傷人」的觀念被更多人理解。除了社工,有醫師、心理師試著踏進脆弱家庭、安置機構、矯正學校,探向兒少與家長的心理狀態,帶入醫療資源。改變未必能立刻發生,他們的願望,是讓傷害到此為止。
「疫情讓更多少年從實體轉向網路。對許多少年而言,真正困住他們的是現實中的創傷與挫折,網路反而是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的避風港。透過外展,我們想告訴孩子的是:無論真實世界或虛擬空間,都希望你活得自在。」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二期即將來到尾聲,我們訪談實務工作者,發現真正難題已不是個案漏接,而是另一種系統性失靈──資源更多、分工更細、網絡更大。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