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教育
Fill 1
環境.教育
讓山,成為一所學校
讓山成為一所學校,帶著我們的孩子,走進這個寬闊的野地教育空間之中,不為考試,也不為生存,而是為了學習看見生命中本質的美好。
2021.1.22
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人權.社會
無薪、打雜、教學讓道──實習老師的「出師」代價
去年底師培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希望政府能給予實習津貼,主張經濟背景不該是「出師」的障礙,也期待180天的實習能有更好的規劃、而不是淪為打消教育熱情的階段。究竟半年的教育實習,發生了什麼事?教育部能正視這個問題嗎?
2021.1.18
勞權
時事
教育
政治政策
薪資
讀者投稿
Fill 1
評論
探險性格之養成
15歲的青少年可以做什麼?在歐美,許多青少年即開始展開校園外的登山探險,作者在國中時就完成單車環島的挑戰…
2020.12.25
教育
實驗教育
家庭
社會觀察
山思而行
Fill 1
影像
在「教」與「學」中成長──教學者的實踐之路
一群年輕教師前往國境之南實習,在備課、上課、檢討中學著當一名教學者,過程不能只是教,要先蹲低,學習合作與領導自己。這也是《報導者》在TFT培育現場學到的事。
2020.12.8
屏東
教育
在地傳真
兒少
攝影
Fill 1
環境.教育
台語正潮?流行文化領頭後,台語能走向正常化嗎?
近年《花甲男孩轉大人》、茄子蛋等流行影視音樂文化將台語推上年輕人的潮流,台灣七、八年級生目前不到3成講台語,台語要順勢借流行復興,最重要的不是教語言、而是教文化。
2020.11.17
戲劇
教育
音樂創作
文學
認同
文化
語言
讀者投稿
Fill 1
文化.藝術
在現實裡直面善惡的模糊交界──柯貞年《無聲》探索不對等權力結構中,離不開的人
《無聲》改編自台灣南部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案,題材具高度爭議,複雜的加害/受害關係激起社會討論,導演柯貞年與編劇林品君自剖田調過程與己身成長經驗,訴說初衷。
2020.11.8
導演
教育
身心障礙者
性暴力
金馬獎
人物專訪
社會觀察
Fill 1
國際.兩岸
2020陸生返台實錄:走進桃園機場的那一刻,開始倒數計時
在台灣開放陸生就讀的第10年,碰上COVID-19疫情封關,本身即充滿政治空間的陸生族群,在兩岸間被拉扯得更劇烈。隨著北京暫停新的陸生赴台,這篇紀錄寫下時代註腳。
2020.10.29
中國
教育
政治政策
兩岸
防災
社會觀察
武漢肺炎
公衛
讀者投稿
Fill 1
環境.教育
新版《私校退場條例》再闖立院,校產回歸公益阻礙誰的利益?
少子化衝擊下,第一批轉型和退場的私校陸續爆出校產被董事會掏空、教師遭欠薪的爭議。《報導者》獨家取得教育部新版《私校退場條例》草案,它可為退場亂象解套嗎?
2020.10.27
時事
立委
政府國會
司法
教育
政治政策
財政
少子化
Fill 1
環境.教育
整併或圈地?及人中學與莊敬高職併校案背後的禿鷹掠奪疑影
近年教育圈內出現專門協助私校董事會整併的「專業團隊」,他們在「合法」框架內啟動整併、轉移校產以規避被收為公有,卻讓教職員與家長組成自救會,控訴其為禿鷹。
2020.10.27
勞權
時事
教育
社會觀察
新北
Fill 1
評論
盧郁佳/有條件的愛讓人受盡委屈──讀《蟋蟀之歌:韓國王牌主播孫石熙唯一親筆自述》
「對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不管他是不是英雄,都能尊敬且真心的去愛戴他;就算不是第一名,但能尊重他所付出的努力。這才是更重要的⋯」主持小學生競賽節目時,孫石熙何以發此深省?
2020.10.23
教育
書評
文學
社會觀察
祕密無論說或聽皆危險
1
2
3
4
5
6
…
17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