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228
Fill 1
評論
范耕維/未曾感受、如何記憶?解嚴世代形塑二二八記憶的初步觀察
東華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范耕維訪談「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團隊1988年至1995年出生的成員,初探未經歷威權政權的解嚴世代如何記憶這段歷史,以及國家應該怎麼達成「轉型正義」,發現單是13名成員之間即看法各異。通往和解與正義的路上,我們或許還有許多問題該問…
2021.2.25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社運
228
柯文哲
認同
國民黨
歷史
Fill 1
評論
國家向來就不問──閱讀文學裡的國家暴力經驗與轉型正義
在人類史上,國家的出現本就不曾請問誰,且只有在它需要時才會問。從政治史、政治哲學角度了解國家的起源與本質,便能以不一樣的角度,回看台灣這段「國家從來不問」的歷史與暴力經驗…
2020.9.21
白色恐怖
政治政策
228
書評
文學
歷史
哲學
Fill 1
評論
記憶的縫隙:三種戰爭下的文學
白色恐怖是有社會主義歷史意涵的詞彙,然而被國家暴力碾壓的社會黨人,在台灣集體記憶中,卻因國族認同等複雜因素,已成令人陌生的存在。它們如何在文學裡「眾聲歸來」?
2020.9.18
白色恐怖
228
韓國
書評
文學
認同
國民黨
歷史
Fill 1
評論
左翼、地下、血的預感──五○年代給青年的邀請函
《讓過去成為此刻》卷一「血的預感」,全指向1945至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獵殺高峰,透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林傳凱導讀,讓我們對背景時空有更多理解,更能體會小說家描繪的「恐怖時代的心靈史」。
2020.9.16
白色恐怖
228
文學
國民黨
歷史
Fill 1
評論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文明、自由、尊嚴,1920年代台灣人的自治之夢
「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日治下台灣發展蒸蒸日上,但階級差異的統治方式,促使台灣知識青年以辦刊、文化運動等方式追求當家做主,喊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當年的青年男女,對文明台灣有何想像?
2020.8.11
228
認同
文化
書摘
歷史
Fill 1
人權.社會
吳乃德專訪:台灣應展現保衛自己的決心,林宅血案真相不能只查檔案
台灣正處於「台灣民族形成的最早階段」,政治學者吳乃德認為建立台灣民族認同與國家防衛決心的頭一步,便是讓歷史記憶說話。
2020.3.4
白色恐怖
228
兩岸
人物專訪
認同
國際關係
歷史
Fill 1
影像
朱峯誼/你不曾去過的「台灣聖山」
汪正翔的展覽「台灣聖山」提出了兩個深度命題:若二二八受難者的存在無人記得,他們算「存在」嗎?台灣歷史的轉型正義、國族主義,又應不應該存在?
2020.3.1
228
藝術
認同
攝影
Fill 1
評論
童偉格導讀──讓過去成為此刻:白色的賦格
這些作品使我們得見在戒嚴體制逐步生成、強化與轉變的漫長過程中,台灣跨越數個世代的小說家如何連綴創造力。透過閱讀,我們也能深入瞭解白色恐怖與戒嚴體制如何深深影響台灣各個層面。
2020.1.30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原住民
228
文學
書摘
歷史
Fill 1
影像
曾原信/願玉山的積雪融化──記228事件第72週年
「這件事情,也許帶走了一整個世代的台灣菁英,也許帶來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沉默,但是隨著春天的到來,就算是玉山上的積雪,也都會融化。」
2019.3.1
白色恐怖
228
在地傳真
歷史
Fill 1
人權.社會
【跨越半世紀的家族對話2】高英傑:擁抱結痂的傷口
高英傑在車站外等待,一見到林懷民,「好高興、好高興」。他們聊著音樂、家庭、已故的高英輝神父,以及外界眼中「父執輩的對立」⋯
2018.12.10
白色恐怖
原住民
228
文化資產
音樂創作
歷史
1
2
3
4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