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文學
Fill 1
環境.教育
台語正潮?流行文化領頭後,台語能走向正常化嗎?
近年《花甲男孩轉大人》、茄子蛋等流行影視音樂文化將台語推上年輕人的潮流,台灣七、八年級生目前不到3成講台語,台語要順勢借流行復興,最重要的不是教語言、而是教文化。
2020.11.17
戲劇
教育
音樂創作
文學
認同
文化
語言
讀者投稿
Fill 1
評論
盧郁佳/有條件的愛讓人受盡委屈──讀《蟋蟀之歌:韓國王牌主播孫石熙唯一親筆自述》
「對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不管他是不是英雄,都能尊敬且真心的去愛戴他;就算不是第一名,但能尊重他所付出的努力。這才是更重要的⋯」主持小學生競賽節目時,孫石熙何以發此深省?
2020.10.23
教育
書評
文學
社會觀察
祕密無論說或聽皆危險
Fill 1
評論
林蔚昀/我們必須說出自己的名字──從波蘭學者《台灣例外論》的矛盾談起
被共黨統治過的波蘭,會怎麼看台灣?作者驚訝發現,多數波蘭漢學家、國際關係學家、政治學家仍以「中國眼光」看台灣。我們該如何破解?如何讓國際理解和台灣合作,除了口罩還有什麼好處?
2020.10.5
中國
外交
蔡英文
兩岸
文學
文化
國際關係
波蘭
Fill 1
評論
一九八○年代的三種歷史時間,以及日常成為政治的時刻
過去的事情,與今日的我們何干?《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卷四的小說或寫歷史洪流中的日常、或寫從邊緣捲入政治的常民,讓讀者在閱讀中體會日常與政治的關聯,尋找自己的答案。
2020.9.22
白色恐怖
書評
解嚴
文學
歷史
Fill 1
評論
國家向來就不問──閱讀文學裡的國家暴力經驗與轉型正義
在人類史上,國家的出現本就不曾請問誰,且只有在它需要時才會問。從政治史、政治哲學角度了解國家的起源與本質,便能以不一樣的角度,回看台灣這段「國家從來不問」的歷史與暴力經驗…
2020.9.21
白色恐怖
政治政策
228
書評
文學
歷史
哲學
Fill 1
評論
記憶的縫隙:三種戰爭下的文學
白色恐怖是有社會主義歷史意涵的詞彙,然而被國家暴力碾壓的社會黨人,在台灣集體記憶中,卻因國族認同等複雜因素,已成令人陌生的存在。它們如何在文學裡「眾聲歸來」?
2020.9.18
白色恐怖
228
韓國
書評
文學
認同
國民黨
歷史
Fill 1
評論
左翼、地下、血的預感──五○年代給青年的邀請函
《讓過去成為此刻》卷一「血的預感」,全指向1945至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獵殺高峰,透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林傳凱導讀,讓我們對背景時空有更多理解,更能體會小說家描繪的「恐怖時代的心靈史」。
2020.9.16
白色恐怖
228
文學
國民黨
歷史
Fill 1
評論
盧郁佳/家暴的蝴蝶效應──讀《正常人》
《正常人》表面寫悲戀,實則側寫暴力傷害的餘震。主角在家中承受暴力後,憤怒被剝奪、對愛與暴力的認知被混淆,愈尋求親密關係,就愈陷入下一個受暴循環。
2020.7.23
兒童虐待
書評
文學
家庭
親密關係
霸凌
祕密無論說或聽皆危險
家暴
Fill 1
文化.藝術
洗澡熊說「法」/糖果屋(上):為生存棄養漢斯兄妹,會被法律處罰嗎?
二次大戰後,糖果屋的故事被盟軍點名殘暴、甚至被當作和殺害猶太人有關。為何會有這樣的連結?從糖果屋的原始版本中我們能得出什麼弦外之音?
2020.5.24
司法
兒童虐待
德國
文學
家庭
文化
民俗
歷史
洗澡熊說「法」
Fill 1
評論
盧郁佳/殘酷的神在支配──讀《女神自助餐》
劉芷妤《女神自助餐》表面上傳達共同的悲憫使命:救救別人的女兒,女人的命也是命;暗地裡,它也以弱勢年輕女性的困境,向權勢年長女性傳達不敢說出的要求...
2020.5.8
性別平權
性暴力
書評
文學
祕密無論說或聽皆危險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