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反送中
Fill 1
評論
胡戩/他們為何曾相信中國的承諾?專訪徐承恩與他的「香港民主回歸世代精神史」
自承從民主派轉為本土派、建國派,《香港,鬱躁的家邦》作者徐承恩來台推出新著《未竟的快樂時代》,書寫香港民主運動裡「中國好,香港好」嬰兒潮世代的功過。本文作者胡戩則是更年輕的雨傘世代,他們怎麼看下個時代?
2023.6.3
香港
中國
書評
六四事件
反送中
歷史
港版國安法
Fill 1
國際兩岸
背著恐懼、愧疚和中國人身分,港漂行動者怎樣低調實踐自己的抗爭
面對中國愈發緊縮的政治環境,即便港版《國安法》落地,仍有自由派「港漂」來到這城,甚至低調發起針對六四事件、性別議題和聲援白紙運動的抗議。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怎麼看如今的香港?對未來有什麼想法?
2023.3.6
香港
中國
社運
性別平權
認同
反送中
港版國安法
Fill 1
影像
劉貳龍/一國兩制25年下,香港人低聲抗議的政治痕跡
除了移民離開,仍有香港人選擇繼續低聲反抗,並非完全沉默。或許在決定告別這座看似只剩下夕陽餘輝的城市之前,我們可以重新觀察這些細微的政治痕跡,思考這些事物在今天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2022.12.17
香港
社運
六四事件
反送中
社會觀察
攝影
港版國安法
移民
Fill 1
文化生活
陳梓桓《憂鬱之島》映照的香港故事:大海浮沉,找一座孤島的命運
又一部關於反送中的紀錄片入圍了金馬獎。歷史的重複、命運的交疊,構成了《憂鬱之島》的主軸,導演陳梓桓試圖從經歷香港六七暴動、文革逃港、八九六四的前人身上看到未來的香港,也問自己:「什麼是香港?我們想成為或不想成為什麼人?」
2022.11.16
導演
紀錄片
香港
社運
金馬獎
人物專訪
認同
反送中
Fill 1
評論
廖偉棠/花果飄零處,荷戟獨徬徨
拿下第5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的《花果飄零》,是在香港看不見的「香港電影」,羅卓瑤以自由的姿態,拍攝沉重的革命題材。香港詩人廖偉棠在此片中,看見羅卓瑤技術選擇的隱喻性,及其藝術取態如何與當今香港人的堅持相合。
2022.9.23
香港
中國
社運
電影
金馬獎
藝術
認同
反送中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國際兩岸
12港人案兩年記錄:想遠渡台灣的青年、被算帳的逆權大狀、一個浮沉的香港
香港「12港人案」兩週年將至,在今日被遣返回港的喬映瑜將面臨什麼?《報導者》跟進後續情況,採訪仍在中國服刑未歸者的家屬、曾助12港人的中國人權律師。此外,大力聲援12港人案的香港人權行動者、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如今也因港區國安法陷獄。他們這兩年經歷了什麼?
2022.8.21
香港
中國
人權
司法
反送中
追蹤報導
港版國安法
Fill 1
國際兩岸
七一前夕,專訪流亡者羅冠聰:努力不讓香港認同和抗爭記憶被抹去
流亡者的「自由」,是一種承載巨大責任的頑抗姿態。或許流亡者人生中冀望的另類浪漫,就是努力讓香港的過去,現在、未來不被遺忘。
2022.6.30
香港
中國
人權
社運
政治政策
英國
人物專訪
認同
文化
反送中
國際關係
移民
共產黨
Fill 1
Podcast
交手李家超、面對小粉紅,流亡港人羅冠聰怎麼看充滿「愛國」標語、中國國旗的七一大戲?
從21歲瞞著家人上街、被捕時才被媽媽在喜宴的電視上看到,到港版《國安法》生效前流亡英國,羅冠聰的青春歲承載著期待和沉重的「自由」前行。他如何看待今日香港和自己?
2022.6.30
香港
人權
社運
政治政策
英國
認同
文化
反送中
國際關係
移民
共產黨
Fill 1
國際兩岸
走過動盪,留在香港種田、圍爐、開書店的人:「第二人生,我們開始了」
在香港還能怎樣過生活?如何繼續生活又不活得苟且?這是許多普通人,特別是民主派市民的每日掙扎。在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之際,我們走訪一個個留港生活的人,他們擺脫這城對於速度和金錢的執念,回歸熱愛與內心。
2022.6.30
香港
出版
社運
災後重建
農業
食物
反送中
心理
媒體
港版國安法
Fill 1
評論
陳清/《國安法》兩年後的香港:司法鐵幕的「社會活體改造術」
由北京一手操辦的港區《國安法》已在香港實施兩年。本文梳理並剖析「煽動」罪名的復活夾殺、香港法庭的「恐民症」、粉飾太平的「司法獨立」,以及那些逆權大狀的命運⋯⋯
2022.6.29
香港
人權
司法
社運
反送中
港版國安法
1
2
3
4
5
6
…
17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