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香港
Fill 1
評論
胡戩/他們為何曾相信中國的承諾?專訪徐承恩與他的「香港民主回歸世代精神史」
自承從民主派轉為本土派、建國派,《香港,鬱躁的家邦》作者徐承恩來台推出新著《未竟的快樂時代》,書寫香港民主運動裡「中國好,香港好」嬰兒潮世代的功過。本文作者胡戩則是更年輕的雨傘世代,他們怎麼看下個時代?
2023.6.3
香港
中國
書評
六四事件
反送中
歷史
港版國安法
Fill 1
評論
彭定康《香港日記》:香港會持續奮鬥下去,我們所有的人也一樣
「從歷史的角度看來,世人不會忘記香港人曾為香港的自治與自由精神付出慘痛的代價,也不會忘記他們為了民主、尊嚴與自由而做出多少犧牲。香港會持續奮鬥下去,我們所有的人也一樣。事實上,這正是我們能夠用來定義自己的志業。」
2023.5.24
香港
中國
英國
認同
經濟
六四事件
書摘
國際關係
共產黨
Fill 1
國際兩岸
窄路如何逢春?港產片屢破紀錄,「四字導演」和香港電影人的改變進行式
近年香港一群學院派出身、較為年輕的「四字導演」希望留在香港拍電影,主題皆涉獵社會題材,在香港本地票房屢破紀錄,在台灣金馬獎也受青睞。他們能走出中港合拍片的巢臼,另開一片天嗎?
2023.5.18
導演
香港
中國
產業
電影
社會觀察
Fill 1
評論
港台早期的雙語電影:「方言」的類型化
六○年代港台電影接連打破「單語」類型、出現雙聲道,港片《南北合》系列探討南北方、國粵語之間的鴻溝;台片《龍山寺之戀》則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與化解,但在「社會大同」說教主題之外,也紀錄身分認同的轉向時刻。
2023.4.28
香港
電影
認同
語言
電影不欣賞
Fill 1
Podcast
歹勢,我們來了!清潔隊、一日農夫、公路車挑戰,香港前媒體人移民台灣,用鏡頭書寫不一樣的港台故事
2019年至今,港人來台居住、定居突破4萬人,其中不乏因香港言論自由被扼殺而出走的媒體人。這集,專訪前香港電台《鏗鏘集》、《頭條新聞》團隊成員,聽他們如何在台灣重新出發、與故土新家展開對話?
2023.4.7
香港
社群媒體
社會觀察
媒體
移民
Fill 1
國際兩岸
背著恐懼、愧疚和中國人身分,港漂行動者怎樣低調實踐自己的抗爭
面對中國愈發緊縮的政治環境,即便港版《國安法》落地,仍有自由派「港漂」來到這城,甚至低調發起針對六四事件、性別議題和聲援白紙運動的抗議。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怎麼看如今的香港?對未來有什麼想法?
2023.3.6
香港
中國
社運
性別平權
認同
反送中
港版國安法
Fill 1
國際兩岸
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BNO移民兩年,離散港人怎樣在英國繼續發聲?
港版《國安法》落地至今,已逾14萬港人持BNO簽證抵英,形成50年來英國規模最大的移民浪潮。許多港人安頓生活之餘,學習如何對外講述香港,與英國政府拉扯博弈倡議的邊界,讓自己在難民、移民眾多的新國度發出聲量。
2023.2.16
香港
中國
外交
政治政策
英國
認同
文化
國際關係
語言
移民
Fill 1
評論
林孟皇/從《法外情》到《正義迴廊》,從良知、同理、公義深掘人民參與審判的意義
從經典港片《法外情》三部曲到創下香港三級片票房紀錄的《正義迴廊》,香港陪審團的作用和視野,在開始實施國民法官新制的台灣,更易讓觀眾省思參與審判的意義是什麼?除了更認識司法和社會百態,更可以重新思索人生、探究生命意義⋯⋯
2023.2.3
香港
司法
電影
家庭
法律人追劇
港版國安法
國民法官
Fill 1
黃弘川《Hakka Sonata》──異鄉人的影像奏鳴曲
因緣際會來到台灣成為外語教師,香港人黃弘川在新竹北埔一待就是7年,透過自學攝影認識地方,也認識自己,《Hakka Sonata》不只是鄉土紀實,更是一個異鄉人與北埔土地最私密的情感連結⋯⋯
2023.1.28
新竹
香港
在地傳真
攝影對談
攝影
客家
Fill 1
影像
劉貳龍/一國兩制25年下,香港人低聲抗議的政治痕跡
除了移民離開,仍有香港人選擇繼續低聲反抗,並非完全沉默。或許在決定告別這座看似只剩下夕陽餘輝的城市之前,我們可以重新觀察這些細微的政治痕跡,思考這些事物在今天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2022.12.17
香港
社運
六四事件
反送中
社會觀察
攝影
港版國安法
移民
1
2
3
4
5
6
…
29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