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死刑
Fill 1
評論
洗澡熊說「法」/糖果屋(下):獵巫狂潮下的少年犯罪?
格林童話〈森林裡的糖果屋〉裡,被小兄妹燒死的被害者,會不會只是一位住在森林裡的普通老太婆?從童話誕生年代的獵巫狂潮開始說起,或可一窺這種劇情誕生的原因。
2021.2.2
司法
性別平權
死刑
文學
宗教
文化
歷史
洗澡熊說「法」
Fill 1
評論
許家馨/1年執行13次死刑,如何從世界歷史發展分析美國大規模處決現象?
美國前總統川普卸任最後一年連續處決13名死囚,這是執政者個人態度或美國民意體現?中研院副研究員許家馨從歷史、政經、宗教等因素分析,為何廢死逐漸成為人權潮流?
2021.1.27
死囚
美國
死刑
宗教
文化
Fill 1
人權司法
生與死的灰色地帶──台灣死刑量刑基準的質變與張力
死刑和無期徒刑的界線在哪?「教化可能性」如何陰錯陽差成為最大爭議?《報導者》爬梳歷年判決書,描繪在民意與國際人權趨勢中,死刑的邊界在不同的張力間拉扯、變化⋯
2021.1.24
死囚
司法
死刑
Fill 1
人權司法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洪當興在法院前撞死前妻與律師,震驚社會;更一審法官首開先例,欲聆聽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聲音,進行兒童最佳利益鑑定,也重建洪當興的人生。這一切能開啓修復之路嗎?
2021.1.12
死囚
時事
司法
死刑
社工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婚姻
Fill 1
評論
林孟皇/《7號房的禮物》:攀過高牆的親情,跨越監獄的另一個可能?
《7號房的禮物》中,本來自暴自棄的犯人,因為小女孩的到來而產生改變。「人」的因素如何讓冰冷的監獄產生另一種可能性?聽法官說說除了父女情外,他從這部電影看到的事。
2020.10.2
死囚
人權
司法
死刑
身心障礙者
家庭
法律人追劇
Fill 1
評論
徐淑婷/可憐之人或可惡之人?「精神鑑定」鑑定的是什麼?
精神鑑定不是「鑑定精神病」這麼單純,也不是給精神疾病犯罪的減責工具,當然更不該是大眾作為情緒宣洩的標靶和獵物。
2019.4.15
醫療
司法
隨機殺人
死刑
精神疾病
心理
Fill 1
文化生活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難的不是答案,而是理解
「在沒做田野功課之前,聽到精神病我鐵定是閃得老遠,但做了功課之後,我才想我的閃,也許就是所謂的惡。」《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力量,不在順從,而在挑戰。不在取悅觀眾的眼睛,而在擴展觀眾的心靈。
2019.3.24
導演
戲劇
司法
隨機殺人
死刑
精神疾病
戲裡戲外
Fill 1
人權司法
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
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後,犯案者的精神狀態常成為議論焦點,他們是否裝病脫罪的疑慮,並未隨著悲劇結束、人犯羈押就消失。今年殺害內湖女童小燈泡的王景玉,以及去年犯下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的龔重安,近日分別進入一審與二審階段,《報導者》從法庭現場的觀察與記錄,探討現階段圍繞在司法與精神/心理鑑定的議題。
2016.10.12
時事
司法
隨機殺人
死刑
精神疾病
心理
Fill 1
人權司法
星星上的小燈泡,照向通往理解的漫長歧路
在7月第二次開庭前夕,《報導者》記者走進小燈泡父母內湖的家中,面對面傾聽、嘗試了解是什麼樣的生命經驗,支撐他們面對巨大傷痛,並期待在事件之外,促進社會進一步對話與思考的契機。
2016.8.11
司法
教育
死刑
Fill 1
評論
米果/世界好亂,不然你搬去火星啊!
明明這個社會在善意之外還有許多惡意,明明我們自以為正常的人也有很多時候在腦內模擬如何砍砍殺殺,然而,為何我們壓抑下來了,鄭捷卻無法?
2016.7.9
出版
隨機殺人
死刑
1
2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