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隨機殺人
Fill 1
人權.社會
以「復歸社會」取代危險迷思,日本精神障礙觸法者處遇制度如何誕生?
台灣以在醫院「監護處分」作為刑罰之外預防精神障礙者犯罪的手段,但成效卻不符社會期待;日本則以「復歸社會」作為處遇核心概念,這個制度如何運作?能否成為台灣改革借鑑?
2020.11.22
醫療
人權
司法
日本
隨機殺人
精神疾病
社會福利
Fill 1
人權.社會
日本二戰後最慘重殺傷事件的啟示:看見障礙者機構極限,與社區生活的可能
經常師法日本社福經驗的台灣,從「相模原障礙機構殺傷事件」的教訓中,或許也該取經日本支持重度智能障礙者於社區自立生活的實例,提供台灣的智能障礙者與家屬另一個生活型態選擇的可能性。
2020.11.22
人權
日本
隨機殺人
身心障礙者
精神疾病
社會福利
Fill 1
評論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這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當每一個人成為「願意看見並理解他人的不一樣」的人,擴展「善」的力量,社會才能真正去除疾病之惡。
2019.4.21
醫療
隨機殺人
精神疾病
自殺
社群媒體
Fill 1
評論
吳文正/憤怒與寬恕──誰是真正的被害者?
精神疾病與犯罪、醫療與法律、加害人與被害人,都難以「二分法」切割。 誰才是被害人?是罹患精神病的病人、被大眾指責的病人家屬,還是受創傷的被害人或家屬?
2019.4.19
醫療
人權
司法
隨機殺人
精神疾病
心理
Fill 1
評論
徐淑婷/可憐之人或可惡之人?「精神鑑定」鑑定的是什麼?
精神鑑定不是「鑑定精神病」這麼單純,也不是給精神疾病犯罪的減責工具,當然更不該是大眾作為情緒宣洩的標靶和獵物。
2019.4.16
醫療
司法
隨機殺人
死刑
精神疾病
心理
Fill 1
文化.藝術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難的不是答案,而是理解
「在沒做田野功課之前,聽到精神病我鐵定是閃得老遠,但做了功課之後,我才想我的閃,也許就是所謂的惡。」《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力量,不在順從,而在挑戰。不在取悅觀眾的眼睛,而在擴展觀眾的心靈。
2019.3.25
導演
戲劇
司法
隨機殺人
死刑
精神疾病
戲裡戲外
Fill 1
人權.社會
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
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後,犯案者的精神狀態常成為議論焦點,他們是否裝病脫罪的疑慮,並未隨著悲劇結束、人犯羈押就消失。今年殺害內湖女童小燈泡的王景玉,以及去年犯下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的龔重安,近日分別進入一審與二審階段,《報導者》從法庭現場的觀察與記錄,探討現階段圍繞在司法與精神/心理鑑定的議題。
2016.10.13
時事
司法
隨機殺人
死刑
精神疾病
心理
Fill 1
評論
【投書】全民司改運動,慢慢來比較快
2015年8月25日,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發表司法改革政策全文。她承諾在當選後,要「由總統親自領導司法改革」,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推動司法改革政策,包括「不適任司法官的淘汰退場機制」、「強化對人權的保障」、「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三審制度」等等的面向。 可是,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究竟會怎麼召開?
2016.8.16
司法
蔡英文
隨機殺人
Fill 1
評論
米果/世界好亂,不然你搬去火星啊!
明明這個社會在善意之外還有許多惡意,明明我們自以為正常的人也有很多時候在腦內模擬如何砍砍殺殺,然而,為何我們壓抑下來了,鄭捷卻無法?
2016.7.10
出版
隨機殺人
死刑
Fill 1
評論
張鐵志/然後他就死掉了
當精神科醫生吉力根(James Gilligan)在1970年代初期走進一間犯罪精神病院時,這家病院內部的暴力幾近失控,受刑人被殺,獄吏被殺,訪客被殺,他認定那些人就是心理變態,是另一種物種。
2016.5.13
時事
隨機殺人
1
2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