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人力持續拉警報,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已成陳年標語,近期爆出嘉義取栓手術無人做的神經內科荒,五大皆空再加一;但健保署自2013年就在醫院總額協商增編50.55億元,近10年也持續調整急重難科別支付標準及加成給付,為何不見效?錢是否真用在刀口上?
《報導者》日前專訪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他坦言,衛福部確實「一直無法精準掌握醫療人力的分布」,因為國內醫師未強制登錄次專科,「五大科」其實也有人力相較充足和真正不足的次專科差別,衛福部將著手盤點人力,未來擬進行次專科登錄,才能把資源投在實際迫切的缺口。
在官方動作之前,《報導者》先一步整合今年(2025)各專科醫學會及次專分科較完整的醫學中心資料,除了呈現各專科今年住院醫師招收率,也首次揭露招收困難科的次專科分布狀況,找出醫療人力「真正的紅燈區」。
《報導者》去年(2024)推出《誰掏空了醫院人力?》專題,披露醫療人力大洗牌,在疫情過勞壓力下急診醫師出走,自費診所形成強大磁吸效應。本文再進一步調查今年各科住院醫師招收狀況。
其中,不意外的是,兒科、外科仍是各醫院嚴重人力紅燈區,而神經科、婦產科也創下招收新低。但進一步分析次專科發現,兒科裡的小兒內分泌、腸胃科其實滿受歡迎,但新生兒科、血液腫瘤招收掛蛋;婦產科裡不孕症挺夯、但一般婦科就乏人問津;內科中最慘的是胸腔內科和感染科;外科系因醫美效應,整外招得最好,胸腔外科和小兒外科探底。
新上任衛福部部長石崇良接受《報導者》專訪時證實,未來在執業登記時,醫師將被要求登錄「次專科」,由學會和政府精算出各專科與次專科的醫師密度,據以精準投入資源和補助。他舉例,像是小兒外科在優生保健做得好、先天性問題比例下降、孩子又生得少的狀況下,總體需求不高,但不能缺,「這類屬於沒有市場機制的醫師,需要國家額外挹注經費維持人力。」
但僅僅「納管」掌握人數恐怕仍不足。張上淳即憂心,目前部定專科由住院醫師計畫認定委員會(RRC)統籌,能明確掌握各專科容額,並依照醫療需求與專科規模進行人力配置,確保分布相對均衡,但他提醒:「科別不均問題需要更多政策介入與引導,若完全放任不管,醫療發展失衡將導致整體水準逐漸下滑。」
由於目前國內尚無次專科登錄與統計,且同一次專科也有多個學會認證的狀況,難以有完整的數據來源,我們綜合不同來源的資料,首度清點內科、外科、婦、兒次專科人力,呈現這些人力缺乏科也有科內分布不均的狀況;也發現「紅燈區」中仍有搶手的次專科「綠洲區」,以及幾乎完全招不到人的「沙漠區」。
醫師培育耗時且需要大量金錢投入,每年醫學系培育名額上限為1,300名,醫學中心肩負著培育下一代醫師的重任,也直接影響未來10年台灣的醫療品質。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林宜璋指出,「住院醫師雖然是受訓者,但同時肩負起重要的照護角色。」尤其在外科領域,醫師的責任不僅是開刀,術後照護更是關鍵,他憂心:「當住院醫師不足時,最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照護品質。」
專科醫師人力懸殊,產生一連串連鎖效應,衝擊不只醫學中心,共同照護體系下的衛星醫院也受影響。台東馬偕醫院內科部主任鄭曉揚說,台東馬偕的住院醫師都是由台北總院派下來,但若總院招收狀況不好,派下來的住院醫師也變少。今年內科的招收狀況並不理想,台東馬偕醫院醫務部主任王仲毅表示,「原本今年有聯合訓練計畫,但總院招收不理想,今年不會有住院醫師過來。」反過來,台東馬偕的主治醫師就會比較辛苦,少了住院醫師的協助,需要自己處理較多的工作。
人力缺乏的惡性循環不只影響單一科別,連屬於整合性的高齡醫學也很有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分享自己的經驗:一名70多歲、具有癌症病史的病人,曾三度前往急診,但看不出有立即生命危險;病人離開急診後,轉而掛她的門診,彭莉甯卻發現病人血色素數值異常、須進一步檢查,便幫忙安排住院,不料,通知住院的早晨,病人就離世。
邱冠明指出,「以前台大外科薪水低仍招募得到人,因為大家看到的是未來,苦過幾年,出去行走江湖收益可被放大,但如今效益愈來愈差,變現價值不高就會人才羅織困難,這時就需要有更多配套。」他舉例,台大外科平均住院醫師年薪約120萬、北榮則是170萬,兩者醫院大小及床位都差不多,年輕人不再願意為了「台大」兩個字而與錢過不去。
現在為搶人才,住院醫師薪資水漲船高,喊價達到年薪200萬,但升上主治醫師沒有保障薪水,人可能還是留不住。石崇良上任後要推動醫師加班費免稅,邱冠明則認為,單純加班費免稅幫助有限,建議不如「人才羅織困難科,在假日或夜間所得直接免稅」。他解釋,醫院跟診所最不同處在於,醫院24小時把人安頓好,其他人(診所醫師)假日可以陪伴家人,醫院的醫師需要留下stand by,假日夜間值班最多也是年輕醫師,因此最直接受惠、多做的回饋應該被放大。
亞東醫院去年一度也面臨嚴重急診醫師人力出走,邱冠明說,「我們花了一點時間,開幾次會議,改變急診的薪資結構,弱化年資,讓工作環境更友善,」讓原本蠢蠢欲動要離開的人,感受到被重視,人才待得下來、才可能止血,有改革也才看得到前進的希望。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