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急重症人力崩塌持續擴大,20年前的內外婦兒「四大皆空」、10年前變成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到了今年(2025),甚至因為神經內科24小時取栓的過勞、也引發出走潮,再累加至內外婦兒急神經「六大皆空」。
《報導者》2024年年底推出
《誰掏空了醫院人力》專題,以數據資料解析30年最大一波的護理人力出走潮,離開的護理師去哪裡?哪些醫院最留不住人?同時揭露,自費診所3年開了300家,成為急重症科人力巨大的磁石。
數月後我們持續追蹤,醫院人力失血沒有止住,今年度各大醫院多個困難科住院醫師招收持續創新低,我們取得專科醫學會的資料、走訪醫學中心現場,由專家依臨床照顧人力需求指引,完整呈現醫療人力走勢:哪些是人力極度缺乏的紅區、哪裡是拉警報的黃區、哪裡又是搶破頭的綠區?此外,更深度下探不同專科內嚴重的「科內不均」現象,大專科人力總額不足辨識真正乏人問津、卻不能沒有的次專科分布,衛福部和醫策會長年未完成真正的醫療人力盤點與調查,《報導者》整合多個資料,讓台灣次專科分布圖輪廓首度被看見。
然而,不以專科發展為目標的年輕住院醫師,不進入醫院的選擇是什麼?由日本創造出來的名詞「直美」(Chokubi)、醫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醫美巿場是潮流之一。「直美」規模與影響究竟有多大?在醫療生態系裡,直美醫師的誘因與風險又是什麼?我們有官方的數據以及同樣面臨這股「直美風暴」的日、韓專家跨國採訪,大家思考的防範或改革手段是什麼?我們也找到台灣首代直美醫師,他不設防的真心話,讓大家看見選擇直美醫師的多層意象。
今年8月歐洲醫醫學教育學會上,特別針對「困難招生科別」進行分享,與直美一樣,這也是全球性的問題,即便在醫師人均比和醫療健保資源相對充足的歐洲國家,急性照護人力也在流失,各國經驗的是:改善年輕醫師的薪資與環境很重要、但價值的支持與醫學教育也很重要,必須讓社會重新看見醫療的「role model」。我們專訪3位艱困科的留守醫師,從他們選擇留下的理由,試圖讓大眾重新看見:醫療的價值與真諦。而守護這個價值的任務,不只是醫師本身、更是全體社會。
2026年,台灣的全民健保進入「兆元時代」,儘管要追趕超高齡人口的速度、高科技和新藥價格的飆漲,仍然吃力,但這個規模已近台灣中央總預算的三分之一,台灣健保投資已追上國民所得相近的國家。我們專訪新任衛福部長石崇良,他開出的首波改革與重整之道,正是對準醫療人力盤點與直美設限,企圖把全民負擔的健保集中火力投在最需要的醫療缺口上,新官上任後的政策支票是否合理,各界可以擴大討論,並且從現在開始,監督可行政策兌現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