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心理
Fill 1
人權.社會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洪當興在法院前撞死前妻與律師,震驚社會;更一審法官首開先例,欲聆聽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聲音,進行兒童最佳利益鑑定,也重建洪當興的人生。這一切能開啓修復之路嗎?
2021.1.12
死囚
時事
司法
死刑
社工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生活.醫藥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
因精神狀態無罪或減刑的犯罪者,我國以在醫院「監護處分」作為刑罰之外預防犯罪的手段。近日政府研議將處分無限期延長,《報導者》實地訪查第一線,看見刑罰與治療的極限,試圖對話、思辨制度轉型的更多可能……
2020.10.29
醫療
人權
司法
政治政策
精神疾病
社工
心理
健保
Fill 1
環境.教育
落在世代缺口的愛與傷──高學業成就青年為何關上與父母對話的大門?
親子關係相對緊密的八、九年級生,仍難向父母開口訴說情緒困擾,甚至「情緒勒索」成為熱門關鍵字。家庭與社會得避免把愛錯譯成傷害,加速將他們推開…
2020.10.18
醫療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心理
Fill 1
生活.醫藥
如何為情緒受苦者「撐傘」?陪他們走一段聆聽和理解的路
走出學校免費心輔室,有情緒困擾的年輕人求助醫療與諮商體系,卻有哪些障礙?沒受過專業訓練的周遭陪伴者,如何給予最重要的心理支持?
2020.10.18
醫療
教育
精神疾病
自殺
社會觀察
心理
公衛
Fill 1
環境.教育
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
這不是無病呻吟,年輕高學歷族群的心理健康成為跨國現象。「你這麼優秀,一定沒問題的」這句話背後,他們為何被烈日灼身、甚至自傷?
2020.10.18
教育
精神疾病
自殺
家庭
社會觀察
心理
Fill 1
生活.醫藥
林玉倫、林煜軒/網路搜尋「失眠」,是疫情期間心理健康預測指標
國衛院研究團隊採用Google Trends資料發現,「失眠」、「憂鬱」、「自殺」等關鍵字的搜尋量,在疫情期間有明顯起伏。網路搜尋紀錄如何暴露了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困擾?
2020.9.23
醫療
精神疾病
防災
心理
武漢肺炎
公衛
Fill 1
評論
盧郁佳/當嬰兒掀起強颱──讀《其實應該是壞掉了》
形跡陌異、神鬼莫測的主角們,隨情節逐漸坦露,他們對喜歡、愛,怕得要死。《其實應該是壞掉了》給了受苦者、照顧者們,細膩覺察那股懼怕與痛苦的契機;小說如一道光,使接住的人也成為光。
2020.8.21
書評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祕密無論說或聽皆危險
Fill 1
人權.社會
在人性最黑暗的領域投入種子──性侵治療制度「世界第一」背後的真相
台灣「世界第一」嚴格的性侵犯治療制度,年花上億預算,真有提升社會治安嗎?「重醫療輕監控」困境中,第一線治療師、醫師努力尋找治療方法與意義…
2020.8.16
醫療
性暴力
社工
社會觀察
心理
親密關係
Fill 1
評論
當《背離親緣》作者被「正午惡魔」糾纏20年:你必須在精神狀態很好時,才能不在乎憂鬱症汙名
「夏天一如冬天,會再復返。我學會即使在情緒最低潮的時候,也能想像心情好的時候,而我習得的技巧有如正午陽光般,穿透惡魔的黑暗世界。」以《背離親緣》聞名全球的安德魯.所羅門,深刻書寫了身為20年重症憂鬱患者的生活、試驗和體悟。
2020.7.18
醫療
人權
精神疾病
書摘
心理
Fill 1
評論
盧郁佳/臉書對罵背後,你的空氣敵人與空氣朋友──讀《在一起孤獨》
社群媒體讓人們更易開口,卻也激化衝突,小至青少年口角,大至仇恨政治興起;衝突反倒做了群眾的主人,時常讓雙方同歸於盡。作者觀察,頻繁的網路社交衝突,也是政商體制改革的零元代替品...
2020.6.17
書評
社群媒體
社會觀察
心理
祕密無論說或聽皆危險
1
2
3
4
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