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心理
Fill 1
評論
當「好孩子」開始扼殺自己的聲音──笑容後的真實心情能被接住嗎?
看到一個面帶笑容、陽光開朗的孩子,你會怎麼稱讚他呢?想必大部分的人都會說他是個「好孩子」。然而這句再一般不過的「好孩子」,有時可能是導致孩子成為罪犯的導火線。
2023.12.9
教育
自殺
家庭
書摘
心理
霸凌
諮商
Fill 1
評論
國家不歸還的阿公遺書,與六張犁公墓前的婚紗照:我不曾遺忘,也拒絕被遺忘
社會對過往的傷痛並沒有共識,光是面對「創傷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引來否認和攻擊。如果要說傷痛,最痛苦的應該是這個部分⋯⋯我只能選擇如何回應這份傷痛、如何與傷痛共存並生活下去。說出來,是我至今仍在掙扎,但從未放棄的一條路。
2023.12.7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228
國民黨
家庭
書摘
心理
共產黨
蔣介石
Fill 1
文化生活
面對傷痛,我會好好陪著你──完成十年之約的卓亦謙《年少日記》
被看好是本屆金馬大黑馬的《年少日記》,以學生遺書和童年日記交織出讓人心碎的回憶。如同片中鄭老師試圖找到想輕生的學生,曾面對未能適時接住同學、也曾走過憂鬱的導演卓亦謙說,希望這部電影能「陪你撐下去」。
2023.11.22
香港
教育
電影
金馬獎
自殺
家庭
心理
港版國安法
Fill 1
國際兩岸
以巴戰火不需要偉大的答案,只需要可被實現的小小慈悲──專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
「戰爭與社群媒體都有極端對立的性質,當兩者結合起來創造出的情境,使得現在網路上最容易受到攻擊的,不是挺巴勒斯坦或挺以色列,而是試著理解雙方的人。」
2023.11.6
出版
美國
以巴衝突
人物專訪
文學
宗教
中東
心理
國際關係
種族歧視
軍事
黎巴嫩
戰爭
伊朗
Fill 1
評論
在最悲痛的時刻,接住死嬰以及父母的手──喪慟穩婆
喪慟穩婆(Bereavement Midwife)做的也是助產工作,只不過她協助產婦生下的是死嬰,或是即將死去的孩子。受過助產士訓練的人,怎麼會專門參與最黑暗、最令人難受的部分呢?她是不是也曾感受過我此時的心情?
2023.10.31
醫療
英國
兒少
家庭
書摘
心理
照護
Fill 1
醫療健康
3次免費諮商,然後呢?推動「求助常態化」,擴大年輕世代心理健康支持網的新挑戰
衛福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月起補助15~30歲民眾3次免費諮商,但半個月後名額就快用完、得緊急加碼。第一線心理師和地方政府遭遇什麼挑戰?被篩選出的年輕族群高風險個案,未來有何資源和方法能承接?
2023.10.29
政治政策
自殺
心理
諮商
Fill 1
評論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被交往者葬送,親密殺人的警訊和倖存者之聲
親密暴力不是瞬間爆發的,而是非常緩慢侵蝕被害人的情緒和內心,最後才演變成物理性暴力。被害人感受到的恐懼感還包括:那人知道我住的地方、學校、老家及親友,要是他傷害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人怎麼辦?
2023.10.7
性別平權
性暴力
兒少
書摘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影像
陳宇弘/帶著後山孩子去找「馬老師」──中華飛揚關懷協會
這個三不五時翹課的後山少年,在家庭與學校都難得安穩。社工帶著他到馬場,接觸馬匹輔助教育課程,從認識到建立信任、克服騎馬的緊張與顛簸,少年躁動的青春也逐漸平靜⋯⋯
2023.7.15
醫療
花蓮
教育
動物保護
兒少
社工
攝影
心理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Podcast
為何你要這樣做?#MeToo道歉就好了嗎?對於性暴力行為人,可能令你難以理解的5個問題(下)
校園性平會調查後,被強制諮商輔導的未成年行為人,在想什麼?當事人或許也想悔過,卻可能從不了解「道歉」到底意味著什麼……這集節目,專職行為人處遇工作的臨床心理師來到錄音室,談他在第一線感受到的事。
2023.6.28
人權
司法
性別平權
性暴力
心理
親密關係
MeToo
Fill 1
Podcast
為何現在才#MeToo?說了又能怎麼樣?對於性暴力受害者,可能令你難以啟齒的5個問題(上)
本集,有10年諮商輔導經驗的心理師來談她在第一線看見的事:有個案在說出來後,無法第一時間被相信,落下失望的淚水;有個案在MeToo運動發酵的現在,被喚起遺忘的創傷回憶,充滿憤怒與不甘。到底「說出來」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心理師又如何看待「說出來」的歷程?
2023.6.27
人權
司法
性別平權
性暴力
心理
親密關係
MeToo
1
2
3
4
5
6
…
16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