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心理
Fill 1
文化.藝術
《理大圍城》:一場沒有名字和臉孔的運動與拍攝,記錄本身就是抗爭
這是一部「殘酷」的紀錄片:香港反送中運動慘烈的理大之戰,面對國家機器的暴力、脅迫與利誘之間,拍攝者彷彿戰地記者般,以內部觀點捕捉年輕抗爭者的矛盾情緒與生命創傷,人性的堅毅與脆弱,並嘗試以電影創作梳理自己的心情和故事。
2021.4.18
導演
紀錄片
香港
社運
人物專訪
tidf
反送中
社會觀察
心理
Fill 1
生活.醫藥
有形的縫補、無形的救贖──專訪遺體修復師76行者團隊
因猛烈撞擊,台鐵太魯閣號罹難者遺體多有嚴重損傷,76行者遺體美容修復團隊從台灣各地奔赴花蓮殯儀館,「希望家屬來看他時,至少可達到9成期待,有安慰到家屬。」修縫亡者身體的傷,補償來不及道別的憾,便是他們前來的目的。
2021.4.6
時事
災後重建
台鐵
心理
Fill 1
評論
人們為何迷信外星人、占卜、江湖郎中?從「迷因」的力量談起
從外星人傳說、占卜到網路盛傳的各式療法,聽來匪夷所思,但為何這麼多人相信?許多「不科學」卻廣泛流傳下來的文化敘事,往往都能以迷因(meme)觀點,找到它何以傳播、影響人類社會的解釋。
2021.2.17
醫療
科學
宗教
文化
書摘
心理
Fill 1
文化.藝術
音樂人林生祥:生活被強制關機,反而釋放了身心的傷痛與執念
這些年我一直想著如何安身立命、安頓身心。去年,老天爺要我們「低度運轉」,2020我第一個演出是在女兒畢業典禮,負責伴奏...
2021.2.10
林生祥
音樂創作
人物專訪
心理
COVID-19
Fill 1
人權.社會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洪當興在法院前撞死前妻與律師,震驚社會;更一審法官首開先例,欲聆聽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聲音,進行兒童最佳利益鑑定,也重建洪當興的人生。這一切能開啓修復之路嗎?
2021.1.12
死囚
時事
司法
死刑
社工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生活.醫藥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
因精神狀態無罪或減刑的犯罪者,我國以在醫院「監護處分」作為刑罰之外預防犯罪的手段。近日政府研議將處分無限期延長,《報導者》實地訪查第一線,看見刑罰與治療的極限,試圖對話、思辨制度轉型的更多可能……
2020.10.29
醫療
人權
司法
政治政策
精神疾病
社工
心理
健保
Fill 1
環境.教育
落在世代缺口的愛與傷──高學業成就青年為何關上與父母對話的大門?
親子關係相對緊密的八、九年級生,仍難向父母開口訴說情緒困擾,甚至「情緒勒索」成為熱門關鍵字。家庭與社會得避免把愛錯譯成傷害,加速將他們推開…
2020.10.18
醫療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心理
Fill 1
生活.醫藥
如何為情緒受苦者「撐傘」?陪他們走一段聆聽和理解的路
走出學校免費心輔室,有情緒困擾的年輕人求助醫療與諮商體系,卻有哪些障礙?沒受過專業訓練的周遭陪伴者,如何給予最重要的心理支持?
2020.10.18
醫療
教育
精神疾病
自殺
社會觀察
心理
公衛
Fill 1
環境.教育
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
這不是無病呻吟,年輕高學歷族群的心理健康成為跨國現象。「你這麼優秀,一定沒問題的」這句話背後,他們為何被烈日灼身、甚至自傷?
2020.10.18
教育
精神疾病
自殺
家庭
社會觀察
心理
Fill 1
生活.醫藥
林玉倫、林煜軒/網路搜尋「失眠」,是疫情期間心理健康預測指標
國衛院研究團隊採用Google Trends資料發現,「失眠」、「憂鬱」、「自殺」等關鍵字的搜尋量,在疫情期間有明顯起伏。網路搜尋紀錄如何暴露了人們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困擾?
2020.9.23
醫療
精神疾病
防災
心理
COVID-19
公衛
1
2
3
4
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