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投書】致花蓮救災的「鏟子超人」:當別人的痛成為你的傷,如何療癒自己?
鏟子超人與所有關心花蓮的朋友們的付出,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但在伸出援手的同時,也請務必溫柔地回看自己。請允許自己有情緒,允許自己感到疲憊,允許自己尋求支持。(攝影/謝佩穎)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看著新聞裡,那群穿著雨鞋、手持鏟子,被媒體稱為「鏟子超人」的身影,我的思緒被拉回了25年前。1999年10月1日,921地震後,我剛從大學畢業,以心理學系助教的身分,隨著團隊進入災情慘重的南投中寮,負責調查中寮鄉中、小學校的需求。

我以為自己是去幫忙的,但很快地,巨大的無力感便將我淹沒。10天後,當我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台北,一場漫長的內心風暴才正要颳起。好幾個月裡,失望、憤怒、自責的情緒反覆糾纏,我覺得自己做得太差,對不起中寮的鄉親。

最終,我離開了助教工作,考上研究所。直到那時,我才在文獻中辨識出自己當時的狀態──替代性創傷。

鏟子超人和志工的溫柔付出是一種療傷,但自身亦須注意替代性創傷

所謂「替代性創傷」,是當我們持續凝視、傾聽他人的痛苦,心會像一塊海綿,在不知不覺中吸滿沉重的情緒。簡單說,別人的痛,會變成你的傷。

身為在公立醫院服務20年的臨床心理師,有時候我得到災難第一線去工作。我曾在基隆河空難後,陪著家屬走進殯儀館,辨識至親的遺體;也曾在蘇花公路的落石悲劇後,安撫那些連摯愛最後一面都見不到的家屬,承接他們找不到遺體的巨大失落;在疫災期間,為敦睦艦隊染疫的官兵們,緩和他們的焦慮。

這些年,我確實學會了如何與替代性創傷共存,也建立了更成熟的專業界線。然而,我必須坦誠,每一次任務結束後,那份深刻的無力感,依然會不時地回返。如今,我聽見了相似的故事:一位義消朋友在緊急救災任務後感覺被掏空,心好像還遺落在花蓮光復鄉;一位記者朋友在採訪後,放下了相機,默默拿起鏟子,因為再多的影像,也無法減少居民一絲一毫的悲傷。因此,我想藉著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這一路以來學到的。

首先,我想對所有投入現場的「鏟子超人」與關心災區的居民說:「你們所做的,遠比想像的更深刻。」

你們的鏟子,也在修復著破碎的安全感。

從災難心理學的角度看,「鏟子超人」的行動非常具有意義。家園的毀損,會直接衝擊個人與社群最根本的安全感。當一群人協力剷除淤泥,讓家園盡速恢復樣貌時,這個行動本身就在修復破損的安全感,啟動在地居民自我療癒的力量。

這是一場溫柔的群體性運動,是「同島一命」最真切的體現。你們做的,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深刻的「心理工作」;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必須正視這份工作可能帶來的心理代價。

療癒的基礎:相信我們與生俱來的「韌力」
Fill 1
(攝影/謝佩穎)
(攝影/謝佩穎)

或許有人會問,我是怎麼從當年的替代性創傷中好起來的?答案並非某個神奇的療法,而是仰賴一種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韌力 (Resilience)

所謂「韌力」,是指人們在面對逆境、創傷或重大壓力時,能夠良好適應、自我復原的過程。我們的心理,如同身體一樣,具有強大的自癒潛能。因此,最有效的支持,並非外力的「修復」,而是移除阻礙自癒的絆腳石,並提供滋養韌力的土壤。

第一步:移除阻礙復原的3大絆腳石

要讓自然的療癒力發揮作用,我們首先要警惕那些常見的阻礙:

  • 絆腳石1:物質濫用 酒精、成藥或處方用藥,常被用來麻痺痛苦的感受。然而,這只是暫時規避了處理潛在痛苦的責任。請對這些物質保持警惕,覺察自己是否過度飲酒,或使用超過醫囑的藥物劑量。
  • 絆腳石2:創傷喚起 災難新聞的畫面、特定的聲音或氣味,都可能觸發與創傷相關的不適反應。最常見的,就是過度觀看災難新聞。建議回家之後,有意識地限制自己接觸媒體的頻率,讓身心獲得真正的休息。
  • 絆腳石3:不當信念 許多助人者都有「我做得還不夠,應該要做更多」的想法,甚至相信「只有弱者才需要自我照顧」。這些有害的信念會嚴重影響身心復原。請試著質疑這些內在的聲音,將自我照顧視為一份專業且必要的責任。

除了上述3點,還有一種可能阻礙復原的作法——心理減壓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許多嚴謹的科學研究已指出,強迫創傷者鉅細靡遺地重述經歷,不僅無法預防創傷後壓力症(PTSD),甚至可能幫倒忙。心理減壓模式的創始人米切爾(Jeffrey Mitchell)博士也澄清,此技術僅適用於經歷「相同」創傷的「同質性」工作團隊(如同一單位的警消);若將不同創傷暴露程度的志工放在一起,反而可能因聽取他人更可怕的經歷,而導致更嚴重的替代性創傷。

第二步:滋養韌力的兩種有效方法

移除了絆腳石後,我們可以透過一些具體的方法,來滋養與生俱來的韌力。

方法一:更好的團體支持——從「重述創傷」到「分享韌力」

若要參與支持團體,請選擇將焦點從「挖掘創傷」轉向「建立韌力」的模式。這樣的團體,會遵循以下原則:

  • 不強迫重述創傷: 尊重每個人的步調,不強迫分享細節。
  • 聚焦正向經驗: 鼓勵討論任務中的溫暖瞬間,分享彼此的壓力調適方法。
  • 正常化身心反應: 強調災後的身心反應是「常見的」,而非病態。

與其問:「你在現場看到最可怕的是什麼?」不如問:

「在這次任務中,哪個瞬間讓你感受到溫暖,感受到力量?」

方法二:一個人的療癒練習——表達性書寫

如果不喜歡或是不適合參加支持團體,也能透過個人的療癒練習來自我照顧。在此,我想分享一個陪伴我度過20年救災任務的方法——表達性書寫 (Expressive Writing)。

其開創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強調,書寫的價值在於幫助我們組織、整理混亂的經驗,並賦予其意義。這並非單純的抱怨,而是有意識的自我整理。

  • 找個安靜的時空,每天至少寫15分鐘,持續3~4天。
  • 自由地寫,不必擔心文法或錯字。
  • 自我覺察,將焦點放在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責他人。
  • 溫柔提醒,書寫後感到傷感是正常的,若情緒過於強烈,隨時可以停止。

請記得,書寫不能完全取代人際支持。當你覺得難以承受時,向外求助,是智慧與勇氣的表現。

結語:英雄也需要脫下披風的時刻

親愛的鏟子超人與所有關心花蓮的朋友們,你們的付出,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但在伸出援手的同時,也請務必溫柔地回看自己。

請允許自己有情緒,允許自己感到疲憊,允許自己尋求支持。因為真正的強韌,不是永不倒下,而是在承認脆弱之後,依然能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好好照顧自己,就是守護這份良善能長久延續的最好方式。

索引
鏟子超人和志工的溫柔付出是一種療傷,但自身亦須注意替代性創傷
療癒的基礎:相信我們與生俱來的「韌力」
結語:英雄也需要脫下披風的時刻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