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災後重建
Fill 1
環境.教育
只要大家還記得,她就不算死──普悠瑪事故倖存學生的心路故事
「我知道自己的國中生活跟別人不太一樣,我想讓大家知道,不管再怎麼難過,還是可以勇敢地撐下去,然後跟大家說,我們都可以過得好好的。」
2022.5.3
台東
出版
教育
災後重建
兒少
交通
心理
漫畫
Fill 1
人權.社會
兩碗辣泡麵──不會逝去的友情滋味
一次普悠瑪列車事故,愛笑愛吃辣的女孩,離開了;愛哭不敢吃辣的女孩,在重傷中存活下來。活下來的女孩,想讓離開的好友也不會被遺忘,於是提筆創作,寫下了兩個人的「泡麵友誼」。
2022.5.3
台東
出版
教育
災後重建
兒少
交通
食物
漫畫
Fill 1
環境.教育
搶修13年終通車,看見南橫公路大地的傷痕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南橫公路多處路坍橋斷,終將於2022年5月1日有條件全線通車,背後是哪些人的淚與汗,以及不願放棄的使命?《報導者》專訪他們,並以衛星圖、歷年空拍圖呈現南橫13年來的美麗與哀愁。
2022.4.28
環境
產業
災後重建
科技
交通
經濟
氣候變遷
Fill 1
文化.藝術
背起紀錄者的重負,選擇不要真正離開──《庭中有奇樹》,不願只是城中城的遺影
2021年10月,暗夜大火奪走高雄城中城46條人命。兩個月前才在此拍攝、與居民們建立關係,來自新加坡的導演曾威量和來自新竹的製片劉純佑,怎麼努力讓遺影不只是紀念,而是如實傳達他們生前希望如何被看見、如何被記得的意志?
2022.4.27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移工
災後重建
新加坡
人物專訪
tidf
社會觀察
Fill 1
人權.社會
太魯閣的眼淚:在停格的生命裡,家屬誓言監督改革「直到台鐵變安全」
11位在太魯閣事故中痛失親人的家屬成立「太魯閣的眼淚」,走向積極倡議之路。掛著未乾的淚水,在事故一週年前夕,其中4位家屬帶著已逝者的紀念物接受《報導者》專訪。
2022.3.27
政府國會
日本
災後重建
防災
台鐵
交通
家庭
心理
工安
Fill 1
政經.產業
【鐵道學會獨家評析】失真的台鐵體檢報告,半數改善項目未實質完成
政府公告台鐵體檢144項目已近全數改善,為何仍發生太魯閣等15起重大事故?《報導者》與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等專家合作,逐條檢視改善成效,與官方認定有極大落差。原因為何?
2022.3.27
災後重建
政治政策
防災
台鐵
交通
追蹤報導
Fill 1
影像
當代攝影書十二講──第八講:國別|日本(Japan)
日本,是亞洲攝影書發展數一數二蓬勃的國度。深瀨昌久以《鴉》記錄與妻子離異後的心境、川田喜久治以《地圖》還原原爆、二戰神風特攻隊的血淚;攝影書在他們手裡被如何變化成書寫傷痛的媒介?
2022.1.1
日本
災後重建
書評
攝影
親密關係
Fill 1
人權.社會
管委會不是萬靈丹,喬友和城中城50條生命的公安教訓:建管、消防應提升稽查權限及橫向聯繫
每次重大火災後,首被檢討的總是消防設備是否足夠,這雖是問題之一,但公安稽查更是火燒能否控制的眉角。專家憂心,現在的修法方向「只是找一個單位(管委會)去負責,推卸責任。」
2021.10.21
高雄
消防員
時事
政府國會
災後重建
公務員
防災
公共安全
Fill 1
人權.社會
城中城裡的弱弱相依:人生最後一段,他們是唯一能辨識彼此的人
「今天是有類似城中城這樣的大樓,才有辦法容納這些弱勢者,不然這120戶居民何去何從?去哪找月租2千元而且不漲價的房子?人家說這裡是鬼樓,其實對住戶來說是天堂,但這個天堂沒有好好維護,就瞬間變成地獄。」
2021.10.19
高雄
時事
災後重建
高齡老人
防災
社工
社會觀察
租屋
Fill 1
評論
李怡志/這裡不是鬼樓──都市更新外,如何從高雄城中城理解社區再生
46人死亡的大火悲劇後,若城中城建築本身已不是弱勢者可返回的安全住家,如何健全社會住宅政策,結合社群的扶持與安老,甚至發展青銀共居方案,是政府必須扶助在地社區的重要方向,而不是都更二字可輕易解決。
2021.10.18
高雄
人權
都更
時事
教育
災後重建
居住正義
防災
社會觀察
歷史
警政
租屋
1
2
3
4
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