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資訊混亂、災後資源缺統籌──丹娜絲颱風給台南鄉鎮的韌性挑戰
2025年7月14日,丹娜絲颱風肆虐後,台南七股頂山里的村莊內一片狼籍,家戶廢棄物堆置在村內等待清運。(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丹娜絲颱風今年(2025)7月6日從台灣西部登陸,對北台南及嘉義中南部造成嚴重影響。狂風吹掀大量房舍屋頂,毀損電線桿、基地台,造成許多地區電力、通訊與聯外道路中斷,頓時成為孤島。卻在多日之後,大眾才知嘉南偏鄉災情如此嚴重。

為了提升面對軍事攻擊、災變時的應對能力,政府近來強調建構「國家及城鎮韌性」,但此次風災「臨時考」卻暴露出地方韌性的多重挑戰──民間湧出大量愛心物資,同時災區需求頻傳,卻缺乏統一的媒合與確認機制;缺乏專業技能的志工,在舖設屋頂帆布等高風險工作中,難以發揮功能;而每年都須更新「災害應變計畫」的老人養護中心,按計畫向上級機關求助,卻在停電多天中,未獲得任何協助⋯⋯因為一場颱風而手足無措的指揮、救災系統,凸顯地方與韌性建構的距離。

2025年7月15日,丹娜絲颱風後第9天,是台南市學甲居民郭峻良24歲生日。他從沒想過,生日這天他會困在重建家園的漫漫長路。他與母親相依為命的低矮磚造平房,是台南學甲區三慶里頂洲社區中,因風災毀損最嚴重的家屋之一。強風將木門吹落到路邊,上頭貼著的幾張照片早已泡水模糊,家裡的娃娃、鞋子、枕頭、衣服散落庭院,桌上的筆電滿是泥痕。郭峻良對無情天災並沒有太多埋怨,只掛念神明廳裡父親的牌位仍卡在斷垣殘壁中。

即使停電多日後已復電,但電線、電錶毀損,加上屋內各處積水潮濕,為求安全,郭峻良一家選擇自主斷電。母子兩人暫時擠在一間殘存、尚稱完好的小房間中生活,吃喝都仰賴社區的救助資源;至於茲事體大的房損,只能靜待政府核發修繕補助。

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是台灣自1958年有紀錄以來首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少了中央山脈抵禦,風雨重創北台南及嘉義,大量房舍屋頂遭吹掀、行動基地台受損、路樹倒塌,路不能行、話不能通;根據台電統計,全台倒斷近2,500支電線桿,幾乎全都集中於台南及嘉義,光台南市就有19萬家戶停電。

淹水、停電、聯外道路及通訊中斷等災害同時襲來。台南溪北
曾文溪以北的地區稱為溪北,以南地區則稱為溪南。台南溪北包括:新營區、鹽水區、白河區、後壁區、東山區、柳營區、佳里區、學甲區、西港區、七股區、將軍區、北門區、麻豆區、下營區、六甲區、官田區、大內區。
沿海一帶房屋多為老舊四合院或鐵皮工寮,這次遭颱風中心強襲,成了重災區。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6
2025年7月15日是台南市學甲居民郭峻良的24歲生日,他身後的家屋牆面被強風吹倒,臥房與神桌都被壓在房屋的殘骸中。(攝影/楊子磊)
聚落劃分複雜,物資下放後難妥善分配
在颱風肆虐後,台灣其他地區幾乎歲月靜好,無人知曉嘉南偏鄉已水深火熱。直到災後幾天,電力、通訊逐漸恢復,南鯤鯓代天府牌樓倒塌文旦落果滿地沒了屋頂的成群老屋⋯⋯災區影像經社群媒體大量轉載,外界才終於得知受到輕颱
7月6日晚間,丹娜絲颱風以中颱強度登陸嘉義,不過隨後即減弱為輕度颱風
重創的「另一個台灣」。

接著徵求物資的訊息湧出,公民科技社群g0v迅速架設起「2025丹娜絲颱風災情整合平台」、網路聲量分析團隊QSearch推出「丹娜絲颱風災情即時需求儀表板」,也有熱心網友發起LINE救災群組,幾天內迅速累積700多人,群組裡此起彼落發問:「有缺物資嗎?」「可準備便當,要捐去哪裡?」

只是,民間需求、供給同時湧現,卻缺乏媒合及確認機制;同個區域、同類物資,有時傳出短缺,有時充足,有時又重複募集。訊息更迭快速,網路上紛紛出現「災民到底有無得到妥善照顧」的疑問。

正當災區各種訊息紊亂、接連發生居民為了在破損的屋頂蓋上帆布而跌落身亡的災後悲劇時,政府也正力推城鎮韌性、強調「建構因應大型災害」的量能,更曾在今年3月於台南舉辦複合式災難的實地演練,但如今指揮、救災系統卻因一場颱風就手足無措。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台南七股區頂山代天府成為村莊內物資的運送中心。(攝影/楊子磊)
針對此次政府募集與供應物資的問題,台南市北門區公所區長林建男解釋,颱風來襲前,區公所便會盤點泡麵、礦泉水等儲糧,或聯繫合作的熱食業者供餐,第一時間確保列冊的社福戶
經過政府審核,符合各種社會福利政策與方案受益資格的戶籍家庭(或稱個人),通常以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身心障礙家庭等弱勢群體為主,能夠取得國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的社會救助、津貼或其他福利服務。
受到妥善照顧;接著,再依各里里長提報的需求、災戶陳情、里幹事視察回報,來籌募資源,民眾捐贈到市府局處及區公所的愛心物資,便會在此時納入分配。

但是,當物資下放到各里,又會遇到里長有無人力協助發放、是否分配平均等問題。

郭峻良居住的三慶里,便傳出囤積物資、未能即時發放的爭議。里長郭壬貴回應媒體說,「這些都是惡意中傷」,他的原則是物資先分送75歲以上的長者;有些零星寄來的物資,是他要累積起來再一起分送,所有鄰長都會領到。

但災區缺乏更上位的溝通與協調,物資匱乏及浪費都矛盾地同時存在。有前里長聽說週六沒物資,就拚命聯絡朋友幫忙,結果中餐、晚餐都募到了,新消息是中餐早已有了著落,讓他很無奈。

位於台南鹽水區的歡雅里由頂寮、尾寮、中洲寮、下寮、洪厝寮、倒茄苳等多個聚落組成,本次風災停電長達7天。里長趙榮其在引導台電人員維修時,忙於接災民電話,遭工程車撞傷,顱內出血住院。

社區救災指揮官養傷期間,在地宮廟主委及里幹事迅速補位,帶領垃圾車清運、處理民眾陳情。不願具名的趙姓主委說,雖然陸續接獲民間團體物資,但歡雅里家戶數龐大,餐食難以人人有分,「幸好鄰里團結、有共識,便當一定先給弱勢、低收、獨居老人,這些比較需要的人。」一旁80多歲的居民徐川期點頭補充,災後前幾天,幾乎沒有收到任何資源,超商因為沒電、開不了鐵捲門,停止營業;還好附近有雜貨店可採買,一般「還過得去」的居民大多煮泡麵、喝紅茶果腹。

另一方面,北門區區長林建男觀察,物資混亂現象也可能因外界愛心湧入而加劇。不管是民眾因網路消息蜂擁將物資捐至災區,還是在地頭人透過人際網絡自行募集資源,公所都難以全面掌控調度,結果部分社區物資多,部分社區物資少,加深居民的不公平感受。有人形容:「災後前幾天是快餓死,有網路之後,外界自發送來的物資,是多到快撐死。」

與老天搶時間修屋頂,急募熱血志工卻能力不一
Fill 1
2025年7月15日,志工在學甲區三慶里協助老人將破損的屋頂蓋上防水帆布。(攝影/楊子磊)
2025年7月15日,志工在學甲區三慶里協助老人將破損的屋頂蓋上防水帆布。(攝影/楊子磊)

餐食、飲水都屬短期需求;風災後雨未歇,如何將殘破家園回復到暫可居住,度過為期大約半年的整修期,成為在地居民的一大考驗。加上溪北地區人口老化嚴重,後壁、白河等區有三分之一人口為65歲以上長者,青壯人口都外流都市就業、求學。災後復原,成為老人家的大難題。

依內政部國土管理署17日統計,有超過1.8萬戶申請屋損慰助金,但災區修復能量有限;眼看著下一個颱風又要接近台灣,民眾除了冒險上屋頂之外,也只能乾著急。

許多民間志工自發投入災區的復建行動,市府也發起志工招募。颱風後第2天,41歲的水電師傅陳彥睿(阿睿)便從台中一路往南,從嘉義朴子、東石,到台南白河、學甲等地,為弱勢家戶在破裂的屋頂上鋪蓋帆布,以暫時抵擋夏季的炙熱陽光與午後陣雨,以及可能成形的新一號颱風。

從921地震、八八風災、維冠大樓倒塌高雄氣爆⋯⋯近年災難現場中,阿睿幾乎無役不與,無論是搬水箱、扛運醫療物資,還是清理環境積淤,他都做來順手。他也從十多歲小伙子,成為中年大叔。他解釋,鋪設帆布與其他志工工作最大差異是,需要技術及克服風險。爬上屋頂原本就有危險性,所以人員須謹慎評估屋頂結構材質、損壞程度、可踩踏範圍,才能決定是否鋪設,這些考量都不是生手能夠輕易上手的。而且,每戶屋瓦破損程度不一,有時一戶就得用上2到3張帆布,一天下來,鋪設3戶已是極限。

阿睿來到頂洲社區這天,除了與網路上自發組成的「937民間自主團」一起行動,台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
台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成立於2008年。2023年起,台南市政府社會局委由社團法人台灣青年社會服務推展協會承辦此項業務,致力於開發民眾多元參與志願服務的管道。
(簡稱志推中心)也派來一位外縣市的志工。阿睿與另位水電師傅很快成為團隊領頭,這名志工卻顯得手足無措,僅在阿睿等人爬上屋頂時,協助扶穩梯子;天晚,居民還得張羅這名志工的交通,派人送他到車站。

針對志工的能力落差,台南志推中心督導涂佳榮說,「災後重建志工招募平台」開設後,至今已有600多人報名,媒合約500人投入救災現場。志推中心雖會一一電話確認報名資料及專長,但很難百分之百核實,「個別戶來報名,他說有專長,我們也只能相信他有。」

物資、人力供需失衡,整合工作誰來做?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2
2025年7月13日,台南市學甲區一處被颱風吹倒的電信基地台。(攝影/楊子磊)

點開志工招募平台的報名表格,「專業技能及證照」一欄可勾選的項目除了水電修繕、蓋帆布外,還有開山貓車、抓斗車、堆高機等。但涂佳榮指出,志推中心的專長是志工管理,不見得能精準判斷專業技術如何運用,「如果一般(清理)環境志工,我們去分派沒問題;但這麼專業的志工進來,比如說堆高機,應該要用在哪一個場合?」哪裡會有這樣的需求,他也很難掌握。

資源媒合的「時間差」也是問題。《報導者》觀察百位民眾組成的救災LINE群組,就曾發生區公所回覆志推中心不需要志工,但後來公所又有需求、自行招募人力的情況,導致志推中心差點來不及替志工辦理保險,只好趕快發訊息呼籲:未保險的民眾不要擅自到場,以免保障不足。

因此,涂佳榮認為,目前最急迫的仍是供需缺乏整合。

那市府的角色呢?不論是志工調度、物資募集及緊急資源分配,都需要市府的整合與調度。不少在地意見領袖都提出質疑。

由在地與返鄉青年組成的台南市新芽協會理事嚴婉玲表示,已看見台南災後救援面臨資訊分散、無法即時更新資訊等困境;基督教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副處長吳秉翰則指出,不止台南,幾個重災區的資源整合調度確實有狀況,「全台的行動通訊車
在災區電力與商用網路中斷時,可提供緊急通訊服務之設備。
絕對不會只有十幾台,再來,台電搶修很辛苦,難道沒有大型發電機嗎?如果斷電3天可以理解,但7天⋯⋯中央怎麼不調度資源到重災區裡面來?」

嚴婉玲建議,公部門可考慮與民間專業人士合作,共同搭建、維運即時整合物資與人力需求的網路平台;而且平時就應該引導村里長落實使用,熟練平台運作,才能確保災難來臨時,來自各地的資源能精準、快速地到達最有需求的地方。涂佳榮也認為,若有個公開透明的整合平台,需求、供給兩端透過統一規格填寫,對接可以更快速,還能減少各界的資訊落差。

對此,台南市政府社會局指出社會局業務分工很細,負責媒體聯絡的李姓社工督導表示,民眾若有物資的需求或供給,多數都是直接與區公所聯繫;要是民眾找上社會局,社會局也會幫忙媒合。

台南市社會局副局長葉誌明19日接受《報導者》訪問時指出,當災害發生,除了市級應變中心,也仰賴區級應變中心統合民間需求,並向市府反映;考量區公所可能人力及專業量能不足,市府3天前已派遣16位具備豐厚行政經驗的參事、參議到區公所支援,並從7月19日起成立「聯合服務中心」,協助災民申請各項補助。

不過,這已是丹娜絲颱風7月6日肆虐後兩週;災民迫切需要的,也不只是補助,而是頭頂上的屋瓦。

吳秉翰提醒,這次會發生資源不知道送哪裡的問題,關鍵在於網路通訊中斷。因此,若要防範未然,建議市府須規劃物資集合的實體據點,由市府統一掌握各區災況,並可與在地志工組織或是NGO合作,加入這些單位協助發放,而非讓各區公所各自求援。同時,政府、社區、NGO三方的緊密合作,也是加強城鎮韌性的關鍵。

而在這次風災經驗後,涂佳榮未來計劃招募一批災防志工,辦理防災知識、服務倫理等培訓課程,或許還可將志工群依風災、震災、水災等不同類型分組訓練,「這樣動員才會快,(志推中心)才能掌握品質。」

災防計畫與實作斷裂?養護中心停電8天驚魂記
Fill 1
台南學甲老人養護中心內有8名需要仰賴呼吸器的院民,在停電的8日間,僅能倚靠備援的柴油發電機供氧。(攝影/楊子磊)
台南學甲老人養護中心內有8名需要仰賴呼吸器的院民,在停電的8日間,僅能倚靠備援的柴油發電機供氧。(攝影/楊子磊)

除了志工與物資的媒合調度面臨考驗,這次風災帶來的大規模斷電、斷訊,也凸顯出災害防救計畫與現實的斷裂。台南市2025年1月才歷經楠西地震災後救援與復原慢半拍的考驗,半年後的颱風再度凸顯面對災難的反應與韌性不足。

台南學甲老人養護中心主任李亞哲回憶,颱風來襲、以致停電那天,他的心情彷彿擺盪在天堂與地獄──他一方面慶幸,中心不久前才更換一台新的緊急發電機;一方面又緊張,發電機每4小時要加一次柴油,若接應不及,院內8名仰賴呼吸器的患者,每吸一口氣都讓人緊張,如果柴油補給不足,就必須使用氧氣瓶,但存量明顯不足8人使用。

若要出門補給柴油,中心對外的主要道路上橫斷了一根電線桿,多天來並未移除。李亞哲為了買油,只能騎機車繞道,那是一條尚未建造完成的遠路,回到學甲老家開車,再到新營買柴油,再換機車一桶一桶地載回養護中心。剛開始,沿途加油站因災損、停電陷入停擺,李亞哲轉而向區公所、消防局、警察局求助,但這些單位不是沒油,就是因防災關起門戶。最後,李亞哲靈機一動,向開大貨車的鄰居商討借油,才終於又為8名長者續命4小時。

沒想到,這樣的騎車買油的日子一過就是8天。李亞哲天天在辦公室沙發上過夜,每天就想著找油、補油,也無暇顧及自己住家的屋損。看著同樣位於學甲區外圍的住宅一一復電,養護中心卻被跳過,李亞哲急得接連詢問里長、區公所、社會局,都未能得到協助。

李亞哲表示,這情況真的很荒謬養護中心每年都被主管機關要求更新「災害應變計畫」,然而根據計畫,颱風來襲時,若有必要養護中心可以跟社會局求助。但實情是,社會局除了「天天致電」關心復電情況之外,也一籌莫展。

甚至,今年5月,學甲區公所剛邀請養護中心簽了「緊急安置合作計畫」,內容載明:若遇重大災難,公所可疏散5床身心障礙者(含維生用電身障者)至養護中心。李亞哲苦笑,幸好這次公所並沒有轉介個案來,否則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之下,「萬一出事了怎麼辦?」

「如果中心的發電機壞了,我就要去宮廟借小型發電機,只供應呼吸器患者用電,」雖然,沒電的日子,李亞哲時刻想著最壞打算,但他表示,政府應該對養護、醫療相關機構提供更多緊急電力或通訊上的應變協助,而不是讓攸關患者生死的單位孤軍奮戰。

一場風災帶來的韌性壓力測試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5
七股區頂山里許多破損的房屋在災後暫時蓋上廣告帆布。(攝影/楊子磊)

前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也是台南人,看到這次災情直言:「(政府)真的是擺爛啊,連前進指揮所都不設,」他表示,長年以來,台灣把重點擺在震災,都在談老屋更新,卻忽略了不堪風災摧殘的偏遠住宅。

謝志誠更指出,這次連台南受損家屋數量有多少,他都查不到;也因為災後沒有快速設立具公信力的管道告知災區受損情況,導致人們看見什麼講什麼,產生無人整理、核實資訊的混亂場面。《報導者》檢視市府網站15日公告:家戶屋頂受損部分,依民政局統計,目前有4,487間已完成鋪設帆布,有人居住但尚未鋪設的尚有4,890間。

「從這幾十年來的風災來看,這次非常特殊,(台南市)第一次有這麼多房子受損,以及大規模停電,對我們(市府)來講是一個新的考驗,」針對外界質疑,第一時間災區消息混亂,葉誌明也坦言,通訊和道路中斷,也導致市府需要更多時間視察災情、盤查需求,「要立即掌握當下情況,確實有困難。」葉誌明表示,目前災區已進入復原期,市府會持續隔日召開記者會,與外界同步資訊。

長期服務弱勢家庭的芥菜種會,近年致力於社區防災協力。那麼這次風災,台南城市韌性如何?吳秉翰分析,政府在颱風前的提醒和準備,如豪雨特報、強風特報、加強水溝清淤、河川緊急疏濬等,都是城市韌性的展現;只是,受災最嚴重的往往是連手機都沒有、無法收到這些資訊的偏鄉年長者。因此,如何強化弱勢族群的資訊能力,也是韌性提升的重點之一。

謝志誠認為,接下來市府的首要之務,就是協助災民趕快修復房屋,「晚上睡覺,(屋頂)上面蓋著帆布,風來根本睡不著覺啊!」睡得不好,人就容易生病,尤其是老人家。他說,今年1月楠西震災月後,市府曾請工務局動員結構技師鑑定受損房屋,謝志誠建議市府針對本次風災,除了建立審核過的修繕廠商資料庫,還可將修繕業者帶進災區,直接與家戶媒合。

針對嘉南嚴峻災情,前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許立民在Facebook發文指出,重建需求已超出台南市政府負荷,行政院應主導成立國家級重建團隊,整合全台資源;同時,請國軍進入災區協助清除倒塌建物與廢棄物,全面進行環境消毒,防止病媒孳生。謝志誠及多位台南立委林俊憲、郭國文、林宜瑾、賴惠員也呼籲行政院,依照《災害防救法》第42條,盡速公告雲嘉南為災區,讓政府資源更快速到位。

許立民也提醒,沒有什麼比國家在重大災害面前,展現出保護人民安全、讓災民安心,並迅速啟動重建的實力,更能體現所謂的「國家韌性」。

Fill 1
2025年7月13日,台電工人在台南市將軍區的馬沙溝搶修線路,因工程車無法開入狹窄的村落道路,僅能倚靠人力攀爬電線桿進行作業。(攝影/楊子磊)
2025年7月13日,台電工人在台南市將軍區的馬沙溝搶修線路,因工程車無法開入狹窄的村落道路,僅能倚靠人力攀爬電線桿進行作業。(攝影/楊子磊)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