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精神疾病
Fill 1
生活.醫藥
歌聲,在瘟疫蔓延時──來自全台最大精神照護機構玉里醫院的點唱機與告白
在長時隔離、親友探視暫停與被感染的恐懼中,為了紓解醫護與病患間的壓力,玉里醫院內的社工、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輪流進入收治精神症狀最嚴重患者的急性病房當起DJ,替這些無處可去的住民,點播內心深處的渴望⋯⋯。
2022.6.1
醫療
花蓮
精神疾病
長照
心理
COVID-19
歷史
照護
Fill 1
評論
張子午/站在社會面對思覺失調症的十字路口──讀美國家庭精神疾病調查史《隱谷路》
哪怕一生中都不曾與思覺失調發生任何關聯,透過蓋爾文手足們的衝突關係與多年後的重逢,我們仍可深刻感受到,「家」的逃離與回歸,是每一個在世上身而為人的個體,必須面對的永恆課題。
2022.2.15
醫療
司法
美國
書評
精神疾病
家庭
Fill 1
文化.藝術
運動的魔力和魔性──5部運動電影,通往人生的修煉道
運動賽事,勝負關鍵不在天賦、技術、機運,更在領悟。年節正逢疫情升溫,在家防疫時光,《報導者》總主筆楊惠君推薦5部運動影片,題材橫跨女性棒球員故事、禁藥爭議、賽場教練哲學、運動員心理健康……讓我們一起看見勝負之外的賽局,反思人生。
2022.1.27
同性戀
紀錄片
體育
性別平權
電影
棒球
精神疾病
博弈
心理
奧運
自行車
藥物
Fill 1
評論
成為一個「現代的」精神病人──蔡友月、李舒中談《兩種心靈》
我們如何看待、面對精神疾病,其實關於我們如何設想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們對於受苦的看法是一個透鏡,選擇了怎樣的透鏡,將會決定受苦的人的發展和命運,以及我們終究如何理解身而為人的意義。
2022.1.13
醫療
身心障礙者
書評
精神疾病
文化
社會觀察
心理
家暴
Fill 1
評論
【投書】隔離時間無上限的監護處分,無助解決精神疾病經驗者困境和社會悲劇
「我寧願是個犯人,而不是精神病人。」讓國家能無限期把觸法的精神病患關在病房,就能預防犯罪嗎?在第一線服務精神疾病經驗者與照顧者的廖福源指出,這項修法只是試圖安撫恐懼的大眾,卻無法真正解決悲劇背後的核心問題。
2022.1.2
醫療
人權
時事
司法
精神疾病
社工
Fill 1
生活.醫藥
競技場下的心靈捕手──運動心理師無用武地,誰來接住選手的SOS?
在台灣,全台只有54位取得證照的運動心理師,其中不到2成的人能在體育界有全職服務機會。當專業人員不到位,選手心理健康需求更難被看見。
2021.10.11
醫療
體育
科學
精神疾病
心理
奧運
Fill 1
生活.醫藥
It's OK not to be OK!菲爾普斯、大坂直美挺身高呼,不只金牌、運動員也需要尋求「幸福感」
國際奧會曾指出,35%菁英運動員曾患持續近一年心理疾病,25%大學運動員有憂鬱症狀。大坂直美、拜爾斯退賽事件絕不是特例。
2021.10.11
醫療
體育
性暴力
精神疾病
文化
心理
奧運
體操
Fill 1
生活.醫藥
防疫與家庭照顧壓力的歪斜天平──醫療降載下「非急迫」病家的身影
2個月前,指揮中心宣布醫療營運降載,然而這群因防疫被擠壓掉的「非急迫」醫療需求者:精神病患、身心障礙者、居家護理者、早療兒⋯⋯正面臨威脅性不亞於病毒的診療或斷藥危機。如何在防疫與病人權益、家庭照顧壓力間取得平衡,已是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要考驗。
2021.7.8
醫療
時事
政治政策
身心障礙者
精神疾病
防災
COVID-19
公衛
Fill 1
評論
我是如此勇敢:一段從產後憂鬱復原的旅程
「本書內容可能會觸動某些讀者的敏感神經。生下兒子之前,我從來沒經歷過任何精神問題或疾病,所以我非常清楚精神疾病不長眼睛,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沒人可以保證免疫。受害族群範圍寬廣又多元,我們全都無法置身其外。」
2021.5.6
精神疾病
育兒
家庭
書摘
親密關係
Fill 1
評論
洗澡熊說「法」/藍鬍子:我們與連續殺人魔的距離
援引〈藍鬍子〉童話及其城堡密室等意象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大受歡迎。藍鬍子究竟是恐怖情人,還是精神病患?法學教授林鈺雄說:我們與藍鬍子的距離,或許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遙遠!
2021.3.17
司法
性暴力
精神疾病
文學
親密關係
洗澡熊說「法」
家暴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