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5EP36】
「你付出的時間是遠遠大過你的收入,可是你在過程中⋯⋯你會看見孩子對你的信賴、看見他的改變與質變。那個獲得很難對外人道。」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曾經為了一名少年跑去社會局的會議上與人對峙、自己額外找資源增加晤談的次數,只為了能夠延長他們陪伴的時間。即使看不見即時性的收穫,她仍堅信陪伴的工作,就是為少年添一分被愛、被好好對待的體感。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也有同樣的經歷,不論在兒童心智科的診間內還是出訪校區、案家,陳力源常收到孩子送他的小卡、書本,還有抱抱,甚至希望能「再次看到他」,這些「心臟爆擊」讓他知道他曾經在孩子的生命裡是重要的。 在「廢墟少年二部曲」系列 Podcast 的最後一集,我們走入兒少心理工作者的現場,聽見他們從診間「出走」之後的「野戰」經驗:診間裡的說詞和現場狀況究竟會有哪些落差?近十年的概念「創傷知情治療」,如何幫助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面對脆家少年?當孩子辨識危機的警鈴隨時都在響起時,又該如何建立一個新的「開關」呢?
(來賓|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攝影|陳曉威)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