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社會觀察
Fill 1
評論
「個人即政治」:談1990年代以降的台灣女性私電影
從私我出發、看似細瑣的女性個人紀錄片,實則透露主觀認知如何鑲嵌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並建立私領域的自主與女性集體歷史發展的交集。從這些私電影,方能得見家庭及社會文化結構是如何深入到微小而日常的生活肌理及個人的內在意識。
2022.6.24
同志家庭
導演
紀錄片
性別平權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電影不欣賞
Fill 1
國際.兩岸
從墳墓與鮮血,到城堡與太陽──600幅烏克蘭兒童畫作裡的戰爭暴力與一絲希望
「戰爭開始的第一個月,孩子畫的都是墳墓,還有飛彈從天空掉下來、家被燒毀,屍體、血的畫面。」烏克蘭孩童在這波戰爭中,除了身體安全受到威脅,心理健康也深受傷害,兒童心理諮商與戰時線上畫廊如何幫助孩子療育復原?
2022.6.22
教育
災後重建
兒童虐待
性暴力
兒少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社會觀察
心理
軍事
人口販運
戰爭
Fill 1
國際.兩岸
【在台篇】香港記者在台灣:「兩邊不到岸」的報導與另一種人生
「但平常一個香港記者,來到台灣,就算你拿了就業金卡、得過什麼大獎,來到這裡,誰認識你呢?」「為了可以繼續讓自己拍攝下去,我什麼都肯做。」「都不可以這麼灰心的。好好生活。」
2022.6.5
香港
勞權
產業
社運
社群媒體
反送中
社會觀察
媒體
港版國安法
移民
Fill 1
影像
吳宗翰/施工危險,請靠近
在父親帶領下,他手持鏡頭走進圍籬之內、拍攝工地勞動日常,提供正規之外的觀看可能,當影像是一種紀錄、證據,並試圖將現今轉化成未來的記憶之際,他不禁猜想「數年後有關工地的影像記憶,將走向何方?」
2022.6.4
產業
職業災害
社會觀察
攝影
工安
Fill 1
評論
關震海/六四作為一種民主儀式,拔根移植的方向和可能性
香港曾是中國罕有能自由紀念「八九六四」之處。如今四散的海外港人接續傳承,「八九六四」成為反極權的標誌,可以是一場遍地開花的民主運動,亦可能將歷史變得碎片化,令運動失焦。
2022.6.3
香港
中國
社運
六四事件
反送中
社會觀察
歷史
Fill 1
影像
讓位給航空城的生活與記憶──桃園機場第三跑道現身之前
桃園航空城,台灣戰後最大規模的區段徵收,為了擴建第三跑道的搬遷作業已然展開。遊子回鄉清掃祖厝準備搬遷,經營數十年的幼兒園關門,竹圍福海宮主神在此最後一次做壽⋯⋯。
2022.5.29
桃園
居住正義
拆遷
圖文故事
宗教
交通
家庭
社會觀察
攝影
民俗
土地徵收
Fill 1
評論
以獨立人格,造自己的反──黃明川對談孫松榮
台灣獨立電影先驅、第22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黃明川,與電影學者孫松榮對談獨立電影的經驗和理念,火花十足。黃明川強調,如果沒有「獨立人格」,所做的獨立製片就只是形式。
2022.5.27
導演
原住民
產業
電影
解嚴
社會觀察
歷史
言論自由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離人散事》:跨越國界,共生的自由如何可能?
「既不是這裡,也不是那裡」、「既非起點,亦非終點」──無論是歐洲現下正引起波濤的難民潮,或全球難民/移民的遷移,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層次,都處在這般晦澀的情境之中。
2022.5.18
難民
移工
Tibet
東南亞
認同
文化
社會觀察
書摘
移民
Fill 1
評論
菁英媽媽的加速宇宙:被迫辭職後,為何又投入過勞的「密集母職」?
美國的菁英女性是最有機會打破職場性別天花板的族群,卻仍會落入無法兼顧工作和育兒的困境。她們被迫離職後的生活是什麼?研究發現她們為了維護自家的階級,成為孩子課外活動的編導、課業上的教練,也是整個家庭的家庭規劃師。
2022.5.6
教育
美國
性別平權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書摘
照護
Fill 1
文化.藝術
傾瀉在矽膠娃娃的祕密──從失語到存在,《布洛卡區》對社會的大哉問
房間內的矽膠娃娃無條件接受來客傾瀉壓抑的慾望與祕密⋯⋯紀錄片《布洛卡區》呈現矽膠娃娃旅館的運作,員工和娃娃、客人的互動,導演蘇明彥透過人與娃娃共同的「失語」狀態提問:什麼是存在?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產業
人物專訪
tidf
經濟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1
2
3
4
5
6
…
23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