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Game】

陳子軒/台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所有運動人都不該置身事外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員「抽血換學分」事件在2024年11月經立委質詢披露,7個多月後,校內相關懲處無法服眾,學生當事人和立委對外正式開記者會,引起社會譁然。圖為台師大一景。(攝影/楊子磊/資料照片)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自韓國首爾參加2025年度國際運動社會學會研討會返台之際,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員「抽血換學分」事件掀起軒然大波。每年這項聚會,都是自己作為運動社會學家再充電的時間,卻也是了解台灣運動文化和底蘊與世界的距離。

「台師大女足」事件其實在去年(2024)11月就已爆發,但校內第一波相關懲處出爐,無論是從研究倫理、或是更基本的對於人的對待,都無法接近社會主流的期待,部分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擺脫封印」之後,方才利用社群媒體的集結與民意代表的擴音,醞釀出第二波更大的聲浪。

以倫理包裝的權力濫用

我這個世代成長的人,只要對於運動稍有關注,沒有人不對周台英這個名字肅然起敬,「木蘭」女足黃金世代的當家球員,甚至是台灣女性運動員早期的典範,怎麼成為眾矢之的了?

在黨國時期的運動發展脈絡下,甚至給了女足球員「木蘭」一個如此代父兄出征的名號,就算曾經有其時代意義,但也容我再次呼籲(可參考前文),不要再以此自稱台灣國家女足隊,現在的女子足球員,都該是擺脫那樣父權體制桎梏的自主女性,不需為誰出征,但我們也要留意,生理女性未必就是預設的女性主義者,甚至可能只是在官僚體制下作為性別平衡的門面,父權紅利下的女性還可能是阻礙性別平權的衛哨,「婆婆」往往不正是捍衛傳統父權家庭的執行者?

沒有人否認1980年代台灣女足的成就,但土法煉鋼、苦練出身、一切服從的價值,在當時隱忍屈從、甚至成為後來成就的基石,卻不該是用來要求後輩的標準、甚至認為是該傳承的價值。

儘管時代在變,但傳統師範院校、運動場域,總是以「倫理」作為重要價值,亞洲尤其為甚,「服從」更是這一切的基礎。身為一個學生運動員,老師、教練、裁判、學校、協會、學長(姐)都是服從的對象,甚至就是無需理由而不得反抗的尊長。我一直對於「倫理」一詞的濫用反感,因為在運動的現場,所謂倫理往往只被曲解成對於權力者的盲從,只因為年齡或是資歷這些數字上大於別人,就被預設取得更高的權力位階,那其實是取得權力最懶惰、也最粗暴的方式,「尊敬」與「權力」該是個人「掙」來的,不該是伴隨著數字或是組織架構圖而來的必然。

運動部升格前的權責壓力測試

巧或不巧,這件事延燒最高峰之際,教育部長、體育署長都在德國參與世大運,終於在高層「震怒」後有了遲來的全面調查和懲處。這次的事件中,看似介於體育署、教育部與國科會的三不管地帶,但實則與三者都有關,更是台灣現行科層體制下扭曲運動觀的現形,無怪乎關注與不滿之聲,早溢透到運動圈之外。此事件除了涉及國科會研究經費配置、研究倫理審查等議題之外,爆發在9月運動部掛牌之前,也正是檢視著教育部與未來運動部權責劃分的壓力測試。以成績論高低,一直是台灣運動圈資源分配的基調,但運動事務主管機關的升格,不該是行政官僚奪牌主義心態原地放大版而已。之所以從體育署變成了運動部,就是因為體育是國家的,運動是社會的;體育是由上而下,運動是由下而上;與其說升格是更名,更該是還運動於民的正名。

諷刺的是,世大運這個參賽選手從奧運金牌到社團運動員都有的「全球大專盃」,在台灣得到不成比例的官方資源,代表隊出發時的「摘金奪冠」橫幅,看似是自然不過的期許,正是台灣運動大環境的病徵。

在「運動員」身分之前先以「人」相待
Fill 1
2025年7月15日,民進黨立委范雲(中)、陳培瑜(右)、人本教育基金會和吹哨學生舉行記者會,針對台師大女足學生遭以當掉學分、強制退隊等方式威脅配合抽血,甚至初期以無醫事人員資格者進行採血,呼籲教育部依法徹查並盡速裁罰。(攝影/張皓安/中央社)
2025年7月15日,民進黨立委范雲(中)、陳培瑜(右)、人本教育基金會和吹哨學生舉行記者會,針對台師大女足學生遭以當掉學分、強制退隊等方式威脅配合抽血,甚至初期以無醫事人員資格者進行採血,呼籲教育部依法徹查並盡速裁罰。(攝影/張皓安/中央社)

忝為體育類大學校系的教師,我與新聞事件中的同僚在學術的道路上從未交錯,一來雖然都在國科會學術分類中的體育學門,但其中包山包海,從運科、營養、社會學到哲學不一而足,雖然研究資源都是這個學門統籌,但彼此典範差異之大,在所有學門中僅見;再者,大家往往對這圈子間發生的負面新聞禮貌性迴避。

但我卻認為,在這事件、乃至所有運動場域中負面新聞,所有的運動人都不該置身事外。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台體、國體、北市大(前北體)、台師大、文化、輔大等所有體育科系、體育班、校隊,只要有人出事,其他多少都會被牽連,有的是因為連記者都搞不清楚而誤把「X體」當成「O體」蒙受不白之冤,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是台灣運動發展的共同體,追求「摘金奪冠」之前,更該先問自己是否問心無愧。

作為運動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者,我不抽血、不做實驗,與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最相關的也就僅止於訪談,即便如此,每每在訪談中得到其他人的生命經驗分享、甚至連占用到他人時間都已經覺得何德何能地愧疚,只因為我們還算值得被尊敬的職業,得到這些分享者的信任而已。尤其當所謂「研究資料」直接是他人肉身的一部分時,「人」更不該只是被當成資料來源,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個體,就算只把他當成權力支配下的學生/運動員,都該值得更好的對待。這也就是為什麼這起事件掀起如此廣泛不滿,事發後,運動界的夥伴慣有地沉寂,或是之前常常以「你們外人不懂啦」,作為捍衛自身領域的藉口,但我們不該再畫地自限,而是必須與時代、與社會俱進。運動部箭在弦上之際,這事件的爆發,正是一個再適時不過的提醒:在「運動員」這個身分之前,請先以「人」相待

那麼,運動社會學可以在當代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這是每一屆年會全球運動社會學家共同聚商的使命。畢竟這個學門不會賺錢、不會奪牌、還一直是個反派,但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運動員之前,我們都先該以一個人的身分被尊重對待。今年適逢國際運動社會學會60週年,年會中,「運動與性別」得到最多的關注,高達10場次、至少40篇的論文發表以此為題,成果的多元與豐富性,令人彷彿置身平行宇宙;其他面向如階級、種族、運動發展(sport for development)、媒體等等也都得到高度矚目。這些看似多元分散的議題,關注的其實是各種脈絡下的權力關係,在功利主義下的運動,權力的不對等與濫用,往往被「爭金奪冠」的使命以及服從、倫理包裝的權力濫用所掩蓋,學生運動員被迫隱忍各種形式的剝削。

此時此刻,運動社會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更具批判性的視野,避免我們因為對於運動的執念,忽略掉了人性的根源,未來台灣的運動發展,需要更多這樣視野的投入。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