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社運
Fill 1
國際.兩岸
白紙運動前傳及進行式:中國「反賊」海外開IG保存異議之聲,孤獨中辨認彼此
「這和我們以前理解的小粉紅現象完全不同。」「發這些投稿可以消解因為恐懼帶來的自我審查,因為當你看到別人以各種方式抵抗體制,就會被鼓舞、抵銷長久以來的無力感,以及重建從八九之後一直缺席的公民運動。」
2023.1.16
中國
社運
社群媒體
防災
COVID-19
言論自由
Fill 1
文化.藝術
你的鄉愁,不是我的歌──運動、劇場、去中心化,80年代遺落的文化提問
解嚴前後的80年代是社運的新時代,也是生猛的藝術能量,在意識形態與認同的混沌間迸發的時代。走過狂飆的80年代,年過70仍堅持在邊緣做小劇場、始終以質問姿態追尋自由的王墨林,如何看待「體制外」成為主流的今天?
2023.1.8
戲劇
社運
兩岸
藝術
解嚴
認同
文化
歷史
Fill 1
評論
北愛爾蘭的謀殺與記憶(下):「抓耙仔」母親與炸彈少女命運交會之謎
休斯一口咬定珍.麥康維爾之所以遭處死是因為她是個抓耙仔。而負責把麥康維爾護送到刑場的祕密部隊,以倫敦爆炸案和絕食抗議而知名的桃樂絲.普萊斯,正是成員之一。
2023.1.6
社運
英國
書摘
心理
歷史
軍事
愛爾蘭
Fill 1
評論
北愛爾蘭的謀殺與記憶(上):革命,後來呢?「血腥星期五」主謀的自白
昔日的「血腥星期五」(Bloody Friday)事件主謀,如今面對貝爾法斯特人多的市區也只能避而遠之。最近休斯還時常苦笑地說,自己就像愛爾蘭共和軍的武器一樣「退役了」,實際上就是利用後遭丟棄。
2023.1.6
社運
英國
書摘
歷史
軍事
酒癮
愛爾蘭
Fill 1
評論
左玥/白紙抗議集結的三股力量:理解中國2022社運抗爭局限與革命性
作者分析白紙抗議潮中的三股運動:工人、城市居民/知識分子、海外離散社群,試圖提供一些實踐性的組織反思,「否則中國永遠不缺『抗議』,社會卻更難凝聚出足以改變時代的『運動』機會。」
2023.1.2
血汗勞工
中國
社運
防災
新疆
罷工
六四事件
COVID-19
NGO
Fill 1
影像
劉貳龍/一國兩制25年下,香港人低聲抗議的政治痕跡
除了移民離開,仍有香港人選擇繼續低聲反抗,並非完全沉默。或許在決定告別這座看似只剩下夕陽餘輝的城市之前,我們可以重新觀察這些細微的政治痕跡,思考這些事物在今天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2022.12.17
香港
社運
六四事件
反送中
社會觀察
攝影
港版國安法
移民
Fill 1
國際.兩岸
中國警方擴大臨檢和抓捕,白紙運動可能快閃化、關鍵點在明年春節
「聲援白紙革命」的集會活動,近3日在中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警力已出手清場。疲於3年封控與無限核酸的中國人民們,憤怒地在網路反覆串連起同一句話:「把下雨的權利交給賣雨傘的,雨就不會停。」
2022.11.28
中國
人權
社運
防災
COVID-19
Fill 1
國際.兩岸
烏魯木齊大火燒出中國反封控抗議潮、網上號召「白紙運動」,上海市民:反抗的人終於走到一起
27日凌晨的上海街頭,悼念烏魯木齊火災的活動演變成抗議集會,警察問「這事情誰組織的?」現場多人高喊:「我組織的,我組織的!中國人組織的!」另一方面,高校所在區域的大學生,已陸續在社群媒體上倡議進行 #白紙革命(A4Revolution)的串連⋯
2022.11.26
中國
時事
社運
社群媒體
防災
COVID-19
Fill 1
人權.社會
許仁碩:18歲公民權的世代集體記憶形塑中,回到日常草根耕耘繼續努力
18歲公民權複決結果投票率不到6成、其中4成多反對,許仁碩認為投票讓社會真實聲音浮現。而修憲推動過程的青年動員,顯現台灣社運組織型態轉變,未來如何透過草根耕耘和橫向串聯累積能量是關鍵,這也將成為這一代青年的集體記憶,但敘事還在成形中。
2022.11.26
選舉
時事
社運
憲法
兒少
公投
Fill 1
文化.藝術
陳梓桓《憂鬱之島》映照的香港故事:大海浮沉,找一座孤島的命運
又一部關於反送中的紀錄片入圍了金馬獎。歷史的重複、命運的交疊,構成了《憂鬱之島》的主軸,導演陳梓桓試圖從經歷香港六七暴動、文革逃港、八九六四的前人身上看到未來的香港,也問自己:「什麼是香港?我們想成為或不想成為什麼人?」
2022.11.16
導演
紀錄片
香港
社運
金馬獎
人物專訪
認同
反送中
1
2
3
4
5
6
…
2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