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紀錄

戰事紀要

歐洲最大核電廠被攻失火、廠方警示核能危機,烏俄協議設人道走廊
3月3日在烏克蘭利維夫(Lviv),一位父親在車外向前往波蘭避難的家人道別。在俄羅斯對該國進行大規模襲擊後,已超過百萬人逃離烏克蘭。(攝影/Getty Images/Dan Kitwood)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第8天(3月3日),俄國持續強攻轟炸,烏國部份城鎮面臨民生物資短缺困境,聯合國難民署(UNHCR)表示,一週內已有100萬人逃離,並預估日後可能會有超過400萬人離開烏國。歐洲最大的核電廠也遭受攻擊起火,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示警,「如果爆炸,造成的傷害將是車諾比的10倍大!」

俄軍在2日佔領烏國南部主要港口城市赫爾松(Kherson),《BBC》報導當地狀況相當艱難,俄兵已遍布整座城市,天黑後人民不能離開屋子,也不能開燈,有居民表示已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指控俄軍阻止人道救援,俄羅斯反對派政治人物索波爾(Lyubov Sobol)也如此證實。同時,俄軍拍攝在當地發送麵包的宣傳影片。

根據《路透社》報導,烏國東南部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在俄軍轟炸後,面臨斷水、斷電和暖氣停供的困境。市議會發表聲明,譴責俄軍刻意摧毀重要的民生設施,「他們切斷糧食供給,使我們處於封鎖狀態,有如當年的列寧格勒
聖彼得堡舊名,二戰時遭德軍包圍2年多,造成約150萬人喪命
。」
「馬里烏波爾仍處於戰火之中。婦女、兒童、老人正在受苦受難。我們全國正遭受毀滅,這是對烏克蘭人的種族滅絕。」

美國戰研智庫分析,俄軍除了對烏國首都基輔(Kyiv)採圍城外,對其他大城恐都是強攻。美國國防部公布,俄軍截至3日已發射480枚飛彈攻擊烏克蘭,包括70枚源自白羅斯境內。英國國防部指出,因烏軍頑強抵抗、俄軍機械故障,以及龐大車隊造成的交通壅塞,向基輔推進的俄軍主要縱隊仍在市中心逾30公里外,且已停滯3天。赫爾松雖已被拿下,哈爾基夫(Kharkiv)、車尼希夫(Chernihiv)情勢仍不明朗。俄國國防部自入侵後首度承認,在烏的俄軍已有498人陣亡、1,597人受傷。但據《CNN》報導,西方情報圈估計俄軍陣亡達5,800人。

Fill 1
3月3日,俄羅斯軍隊持續針對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基夫進行砲擊,造成市內多處建築物受損。(攝影/AFP
/Sergey BOBOK)
3月3日,俄羅斯軍隊持續針對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基夫進行砲擊,造成市內多處建築物受損。(攝影/AFP /Sergey BOBOK)
烏俄第二輪和平會談結束:協議建立人道走廊,其周邊暫時停火

烏俄第一輪會談無果,第二輪會談在白羅斯和波蘭邊境的布勒斯特市(Brest)區域舉行,並首度出現進展。主要議題包含「立即停火」和為平民開設「人道走廊」。烏國會議員波多利雅科(Mykhailo Podolyak)在Twitter表示,第二輪談判沒有得到烏政府想要的結果,「只有針對安排人道走廊作出決定。」換言之,並非國內各處停火,只有在撤離期間,人道走廊周邊可能暫時停火。俄國代表團負責人梅丁思基(Vladimir Medinsky)則認為這已是「重大進展」。波多利雅科表示,雙方預計下週進行第三輪停火談判。

《路透社》報導,波蘭政府警告在俄國與白羅斯境內的波蘭公民盡快返國,稱俄烏衝突可能造成國境關閉,屆時將無法離開。

歐洲最大核電廠失火,國際原子能總署呼籲俄國停戰
烏克蘭時間3月4日清晨,烏國安能核達(Enerhodar
烏克蘭語字面意思為「能源之賜」(erergy's gift),札波黎沙核電廠、水力發電廠均設於該地。
)鎮長在網路發文表示,鄰近札波黎沙(Zaporizhzhia)的核電廠在俄軍進攻後失火,廠方警示核能危機風險,要求立即停火。此座位於烏克蘭東南方的電廠內有15座核能反應爐。在俄軍宣示佔領之前,上百民民眾以肉身擋道,垃圾車也被開上道路,試圖阻擋俄軍對核電廠的攻勢。

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在台灣時間3月4日早上8點許於Twitter發文,「俄羅斯從多方攻擊這座歐洲最大的核電廠,火勢正在變大,如果核電廠爆炸,造成的傷害將是車諾比的10倍大!俄羅斯必須『立即』停止攻擊,讓消防員進入,建立安全區。」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呼籲俄羅斯,停止在烏克蘭核設施的一切作戰行動,包括在車諾比核電廠遺址。根據《法新社》取得的複本,IAEA理事會通過的這項決議,也「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作戰行動,包括強行奪取核設施等暴力行為」。外交消息人士透露,由35個會員國組成的理事會,以28票的壓倒性多數通過這項決議,只有俄國和中國投下反對票;印度、巴基斯坦、塞內加爾、南非和越南棄權。

心理、資訊戰持續:烏讓俄軍俘虜聯繫家人、俄駭客散播烏投降假新聞
Fill 1
烏克蘭「領土防禦部隊」成員於3月2日在首都基輔聽取部署指令,準備到該市各個地區戒備。(攝影/Getty Images/Chris McGrath)
烏克蘭「領土防禦部隊」成員於3月2日在首都基輔聽取部署指令,準備到該市各個地區戒備。(攝影/Getty Images/Chris McGrath)

烏克蘭總理什米加爾(Denys Shmyhal)指出有愈來愈多俄軍投降,在尼古拉耶夫(Mykolaiv)一支傘兵部隊落地後立刻投降,同座城市,6台俄羅斯坦克自願投降。烏國公布電話跟郵件信箱,供俄軍家人聯繫,讓他們來接走被俘的孩子,想藉此讓莫斯科當局難堪。

一名烏克蘭飛行員被俄軍俘虜,被迫接受採訪,在俄國官媒和社群媒體上播出,言談中批評歐盟、北約,和烏克蘭國內的國族主義者。烏克蘭空軍總司令稱,此名飛行員在前幾日創下許多戰功,希望人民不要相信電視上的訪問。

資訊戰場上,根據《路透社》報導,烏克蘭地方政府網站遭到駭客攻擊侵入,散發烏克蘭已簽署和平協議的假新聞。俄羅斯則封鎖代表性的獨立媒體《莫斯科回聲電台》(Ekho Moskvy),理由是電台散播有關烏克蘭戰爭的「蓄意造假消息」,俄國媒體監管機關也要求Google從其網路商店中刪除《莫斯科回聲電台》的應用程式。

俄羅斯媒體接獲指示只能發布官方提供消息,官方將這次侵烏定義為「特殊軍事行動」。俄國會將在5日審議一項新法案,其中規定,媒體報導任何有關俄羅斯武裝部隊的「假新聞」,最高可判處15年徒刑。根據網路觀測組織GlobalCheck,《BBC》與《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也在4日被證實已被俄羅斯封鎖,境內無法收看。

法國:最艱難的情況才正要到來;澤倫斯基再向各國領袖喊話設立禁飛區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普丁3日通話90分鐘,對普丁說「你正在犯下嚴重的錯誤」,但未說服普丁停火。後一名法國外交官員對外表示,「最艱難的情況才正要到來」,稱普丁計畫拿下全烏克蘭。

此後,澤倫斯基公開對普丁喊話,兩人必須直接面對面,這是停下戰爭的唯一手段:

「這世界被逼得要跟普丁對話,才有機會獲得和平。」 「(普丁)你到底想從我們這裡得到什麼呢?滾出我們的家園,如果你不想走,坐下跟我談,我都有空,跟我一起坐上談判桌。」

澤倫斯基並點名美國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要求宣示禁飛區(no-fly zone),抵禦俄國持續轟炸。「如果你們無法現在實施禁飛區的政策,那請給我們一個日期吧,要多少人被炸死你們才會明白?不開禁飛區,那就給我們飛機!」烏克蘭雖多次要求設置禁飛區,但綜合外媒和各國領袖發言,機率並不高。禁飛區通常為防範攻擊或監視,一旦設立禁飛區,就會管制進入該區的航空器,包含擊落擅闖禁區的航空器;若烏國上空設置禁飛區,則北約和俄羅斯的交戰風險將大幅升高,可能進一步引發「歐洲戰爭」。

普丁也透過直播發表演說,他對烏克蘭人民喊話,俄烏一家親,但烏克蘭人民正被要脅和洗腦,並稱俄軍正在烏國境內提供人道援助,重申俄軍保護人民對抗暴力者的使命,並持續以「特殊軍事行動」稱已是戰爭的全面性進攻。「我們軍人是為烏東地區人們的和平生活而作戰,為了要讓烏克蘭去軍事化,我們不能被西方建立的這些反俄勢力威脅。」他也對俄軍喊話,稱攻勢不如預期的報導是來自西方的謊言,說一切都在計畫之中,並稱有俄軍的家人被殺害。

與此同時,不少俄國民眾冒著被逮捕的風險,仍有數千人繼續上街抗爭反戰。一份未證實的消息在俄國社會流傳,指稱週末開始將實施戒嚴、關閉國界,已有數千人離開俄羅斯,俄國官方出面否認此消息

中國則對《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日的報導提出聲明。《紐時》先前根據西方國家情資和多位美歐官員證實,中國高階官員對俄國戰爭計畫與意圖早已了解,卻只提出勿在冬奧期間開戰要求。中國外交部回應,此報導「純屬虛假信息」。北京冬奧在2月20日舉行閉幕式,普丁於2月21日下令更多俄軍進駐分離主義者掌控的烏東地區。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