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冒4.05丈」嘲弄原民加分制度的台大學生,只是在開玩笑?還是說出心中異見?當歧見挑戰進步價值、玩笑遇上嚴肅議題,歧視言論風波中的學生、第一線教師及專家學者,有什麼話想說?
調侃性別、弱勢族群、社會悲劇,是挑戰僵化的道德規則?還是加深社會歧視?當創作遇上「政治不正確」的批判,單口喜劇和嘻哈音樂創作者如何回應?
以《在車上》橫掃坎城、奧斯卡等全球電影獎項的日本導演濱口龍介,應《一一重構:楊德昌》展邀請來台。濱口「目的就是讓觀眾覺得無聊」的電影風格背後思路是什麼?楊德昌對他有何影響?
台灣在遲來的#MeToo之前,曾有哪些微小火花?但周遭為何大多沉默?而如今這場運動又該走向何方?具名揭露曾柏文不當行為的吳曉樂,以及對王丹提告的李元鈞,對我們吐露心聲。
隨著人工生殖愈來愈普遍,捐卵除了女性自覺、甚至成為政府與企業的「福利政策」,這些行為衍生出的複雜倫理挑戰與利益競合,牽涉的不只是女性自主權、健康風險和商品化,更攸關子女的親代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