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南方港城馬里烏波爾,因俄軍圍城陷入人道危機,2萬多人死亡。在這裡,一個地方媒體從生活資訊站變成了戰爭暴行的記錄者,堅持留守的總編輯穆利基納寫下平民、醫院、劇院遭轟炸,在俄軍「過濾營」受辱的真相。
普丁向烏克蘭開戰之後,離開俄國的人已超過30萬,被普丁稱之為叛國者,他們能不能再回去?答案不在他們手上。但他們試著為彼此和下一代,找一個自由、快樂、培養獨立思考之地。
《報導者》在德國專訪執政聯盟與最大在野黨的3位國會議員,有人自承德國過去「過度天真」,有人早已發出警告。面對普丁等獨裁者陰影,德國能否擺脫「以經濟合作促成政治變革」的錯誤期待?歐洲火車頭的回應將有關鍵意義。
在滿是烏克蘭國旗的華沙街頭,波蘭人對《報導者》分享對俄烏戰爭的共感與害怕:這是公民教育的黃金時刻,卻也怕人們學不會「團結」這堂課,怕右翼政府又找到「不民主」的理由。
「過去跟別人說烏克蘭,別人都說不知道,只能跟他們說『就是俄羅斯旁邊的那個』,現在所有人都知道烏克蘭是誰了,我一直夢想的就是這個,只是沒想到是因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