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烏克蘭人能救烏克蘭人,我們必須要面對這個現實,然後做好準備,包括知識、技能。」烏國的軍隊改革雖有起步,但大象轉身緩慢;同行的烏國民眾,又如何自組「國防共學團」?
《報導者》走進基輔,專訪來自各行各業的烏克蘭國土防衛隊成員,如何動員、應用科技像無人機來協助軍隊;他們提醒,更重要的是人民抵抗的強烈意志與互信的人際網絡。
面對設備數量、財力、人力都遠超過自己的入侵國,公民團體如何發展出新的軍民夥伴關係,甚至參與軍隊改革?以烏克蘭退役軍人為主力的Come Back Alive(活著回來)基金會,為台灣做出極具參考的示範。
透過鏡頭、360影片及多媒體網頁,你可以跟著《報導者》團隊的步伐,目睹2022深秋的烏克蘭城郊小村、森林中的軍事基地等處,見證戰火下的傷痕,以及人民攜手重建、浴火重生的意志。
酒吧與避難的地下社群、博物館從紀念歷史的角色轉為前往前線蒐證俄軍暴行、送難民的火車停下來變臨時屋⋯⋯藉由動態、靜態影像,我們帶你走進基輔,看見一個個因戰爭而被轉化的空間裡,烏克蘭人抵抗與活著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