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社工
Fill 1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這一集,《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將透過專題的採訪心得,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們的當下。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如同小芽長大後選擇成為社工,像自己的陪伴者一樣投入助人工作,也映照著自己的生命經驗。
2023.1.12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家庭工事中──壞掉的大人、受傷的孩子,與修復之手
11月的第二次CRC國際審查,國際委員認同台灣為減少不必要家外安置所做的努力,也建議深入評估家外安置兒少安全返家的現況。但糾結經濟、教養、童年創傷等複雜議題的家庭能如何修復?修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解憂咖啡店,陪機構兒少自立生活:踏入現實社會後,請記得我們都在
「咖黑」不只是咖啡店,更是陪伴安置機構兒少與藥癮家庭的據點。這裡有療癒,也有爭吵,在充滿挑戰的陪伴現場,正向心理學出身的店長黑面,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為他們出社會後隨時可以回頭停靠的港灣。
2022.12.21
醫療
高雄
教育
兒童虐待
毒品
創業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Fill 1
人權.社會
陽台上的哈利波特──親屬照顧和安置,說不盡的牽絆與艱難
讓孩子在接近原生家庭環境成長的「親屬安置」,是兒少家外安置的優先選項。然而,為何在台灣成功率偏低,還有平均4成兒少會因適應不良等因素被轉出?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心理
NGO
Fill 1
人權.社會
在不同家庭與機構流轉的浮萍──如何跨界組隊為「難置兒」修整港灣?
在不同家庭或安置處所之間轉換3次以上的兒少,實務上稱為「難置兒」,他們感到不斷被拋棄,也漸漸磨去對人的信任。如何確實接住他們,也同時強化照顧者的能量?不同的跨界團隊正在找方法。
2022.12.21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社會住宅
早療
Fill 1
人權.社會
難在部落終老的夢──當文化與長照規範衝突,原民失智照顧缺憾多
「在地老化」是政府長照核心理念之一,我們走入兩個泰雅族部落,卻看見現行失智照護政策規範與原鄉「集體照顧」的核心文化相衝突,在地安老成為原住民的夢與痛⋯⋯
2022.10.5
原住民
政治政策
身心障礙者
高齡老人
長照
社工
失智症
照護
Fill 1
生活.醫藥
走進藥癮治療性社區──在這裡,生活即治療
除了戒癮門診、替代療法,長住型的治療性社區也是藥癮者的治療選項。有的社區遠離人群,有的位在鬧區,共通點都是要讓藥癮者在生活細節中,走過治療、自療與自瞭之路。
2022.9.22
醫療
司法
政治政策
毒品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NGO
酒癮
Fill 1
生活.醫藥
以藥找愛,讓她們踏上「成魔之路」──女性藥癮者的生命難題
尋求情感連結、渴望被愛與接納,是為數不少女性藥癮者的生命主旋律,但她們也比男性藥癮者,承受更多歧視與標籤。當受到生命創傷的女性用物質找愛,這樣的病,怎麼治?
2022.8.29
醫療
司法
性別平權
性暴力
毒品
獄政
社工
育兒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Fill 1
生活.醫藥
這道幸福難題,我們一起解──陪伴「毒寶寶」返家的寄養家庭
寄養家庭最擔心接到的孩子之一,就是原生家庭父母吸毒的案例。遍體鱗傷的毒寶寶們,有哪些照顧難題?寄爸寄媽又是如何努力付出,讓他們能足夠堅強地重回原生家庭?
2022.8.29
毒品
兒少
社工
育兒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酒癮
Fill 1
評論
【投書】與病毒共存下一步:由治療、照護、研究,全方位建置「長新冠」追蹤與因應
在後新冠時代,民眾如何自我健康管理、與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共處?防疫單位如何規劃長新冠醫療照護?這是所有人必須正視且開始規劃的問題。完整疫苗接種,可能是目前降低長新冠風險最好的策略。
2022.5.15
醫療
科學
防災
社工
社會福利
COVID-19
公衛
照護
疫苗
藥物
紐西蘭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