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寄養家庭
Fill 1
Podcast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這集,《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將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
2023.1.12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司法
在不同家庭與機構流轉的浮萍──如何跨界組隊為「難置兒」修整港灣?
在不同家庭或安置處所之間轉換3次以上的兒少,實務上稱為「難置兒」,他們感到不斷被拋棄,也漸漸磨去對人的信任。如何確實接住他們,也同時強化照顧者的能量?不同的跨界團隊正在找方法。
2022.12.21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社會住宅
早療
Fill 1
人權司法
家庭工事中──壞掉的大人、受傷的孩子,與修復之手
11月的第二次CRC國際審查,國際委員認同台灣為減少不必要家外安置所做的努力,也建議深入評估家外安置兒少安全返家的現況。但糾結經濟、教養、童年創傷等複雜議題的家庭能如何修復?修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教育校園
這道幸福難題,我們一起解──陪伴「毒寶寶」返家的寄養家庭
寄養家庭最擔心接到的孩子之一,就是原生家庭父母吸毒的案例。遍體鱗傷的毒寶寶們,有哪些照顧難題?寄爸寄媽又是如何努力付出,讓他們能足夠堅強地重回原生家庭?
2022.8.29
毒品
兒少
社工
育兒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酒癮
Fill 1
人權司法
【寄養家庭缺新血】為何青壯世代卻步?聽年輕救援老爸怎麼說
如何讓青壯世代加入寄養體系?除了強化誘因和尊重度,還可開放單身、單親、專業人士投入,讓需安置的兒少有「後援家庭」撫育。
2020.4.15
兒少
社工
育兒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少子化
Fill 1
人權司法
【寄養家庭老了】不忍放手又等不到人接手,阿公阿嬤成主力,寄養體系現危機
台灣寄養家庭體系出現高齡化現象,當寄養爸媽變寄養阿公阿嬤,有哪些影響與衝擊?社福體系該如何維持照顧品質與量能?
2020.4.15
高齡老人
兒少
育兒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Fill 1
評論
【投書】失家兒少創辦NGO,帶來改變:國際經驗給台灣安置機構的啟示
對安置政策來說,失家兒少是服務主體,還是可以成為主導者?從國外經驗,可以看見失家兒少如何以NGO替自己發聲、帶來實際改變。
2020.4.3
人權
安置機構
兒少
家庭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Fill 1
評論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能復原嗎?關鍵在於「打造療癒社群」
遭遇虐待與創傷的兒童,最需要健康的社群以緩解幼年時期的痛苦。有些精神科醫師雖然出於好意,但若急著在孩子遭遇創傷後立刻強迫他們「敞開心胸」或「宣洩怒氣」,只會造成反效果。
2019.1.9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性暴力
兒少
社工
育兒
書摘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教育校園
過度傾斜的機構安置──為什麼幫失家兒找家這麼難?
受傷的孩子進機構後,物質上被照顧,身體也不再有傷,然而有些東西仍是機構難以給予的,例如家人般的愛。
2018.8.20
人權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收養
Fill 1
教育校園
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相遇──寄養家庭的幸福艱難
短暫的相遇,卻是孩子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契機。兒少保護體系中,寄養家庭是溫暖的中繼站,孩子可能來自暴力家庭、有對吸毒父母…,但他們來到這裡停靠,為的是找回身心健康後,再出發。
2016.6.26
兒童虐待
兒少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