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寄養家庭
Fill 1
Podcast
她42歲第一次擲筊、刻印章,他26歲方知非父母親生:從美國到台灣,兩對養母子破解身世的奇異旅程
這集,你將聽見兩對養母子女的故事、從社會時代背景理解平庸邪惡為何發生;記者詩愷與攝影世澤分享採訪途中與按下快門時的細膩觀察,以及郭訪台一個月後的最新發展⋯⋯
2023.8.17
人權
司法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觀察
寄養家庭
收養
人口販運
Fill 1
人權司法
心裡好像有填不滿的黑洞──台灣收養制度怎麼因他們的犧牲而改革?
使用不同語言、互不認識的被收養人們,不約而同用這詞彙形容失根之苦:「心裡好像有一個填不滿的黑洞。」而選擇找上人口仲介的養父母,又有何難言之隱?為兒童最佳利益而生的當代收養制度,法律其實是為了規範大人⋯⋯
2023.8.13
人權
司法
美國
兒少
社工
家庭
澳洲
社會觀察
寄養家庭
收養
Fill 1
人權司法
善意織成的路卻通往販嬰──40年前被賣去美國,她返台尋找「我是誰」
80年代褚麗卿跨國販嬰案轟動全台,促成政府修改收養制度。當年成為破案關鍵的一對「母女」如今從美國來台尋親,40年前的女嬰,想找回她最初的名字⋯⋯
2023.7.5
人權
司法
美國
兒少
家庭
寄養家庭
收養
人口販運
Fill 1
Podcast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這集,《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將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
2023.1.12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Fill 1
人權司法
家庭工事中──壞掉的大人、受傷的孩子,與修復之手
11月的第二次CRC國際審查,國際委員認同台灣為減少不必要家外安置所做的努力,也建議深入評估家外安置兒少安全返家的現況。但糾結經濟、教養、童年創傷等複雜議題的家庭能如何修復?修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
2022.12.21
人權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諮商
Fill 1
人權司法
在不同家庭與機構流轉的浮萍──如何跨界組隊為「難置兒」修整港灣?
在不同家庭或安置處所之間轉換3次以上的兒少,實務上稱為「難置兒」,他們感到不斷被拋棄,也漸漸磨去對人的信任。如何確實接住他們,也同時強化照顧者的能量?不同的跨界團隊正在找方法。
2022.12.21
醫療
教育
兒童虐待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家暴
社會住宅
早療
Fill 1
教育校園
這道幸福難題,我們一起解──陪伴「毒寶寶」返家的寄養家庭
寄養家庭最擔心接到的孩子之一,就是原生家庭父母吸毒的案例。遍體鱗傷的毒寶寶們,有哪些照顧難題?寄爸寄媽又是如何努力付出,讓他們能足夠堅強地重回原生家庭?
2022.8.29
毒品
兒少
社工
育兒
家庭
社會福利
心理
寄養家庭
酒癮
Fill 1
人權司法
【寄養家庭老了】不忍放手又等不到人接手,阿公阿嬤成主力,寄養體系現危機
台灣寄養家庭體系出現高齡化現象,當寄養爸媽變寄養阿公阿嬤,有哪些影響與衝擊?社福體系該如何維持照顧品質與量能?
2020.4.15
高齡老人
兒少
育兒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Fill 1
人權司法
【寄養家庭缺新血】為何青壯世代卻步?聽年輕救援老爸怎麼說
如何讓青壯世代加入寄養體系?除了強化誘因和尊重度,還可開放單身、單親、專業人士投入,讓需安置的兒少有「後援家庭」撫育。
2020.4.15
兒少
社工
育兒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少子化
Fill 1
評論
【投書】失家兒少創辦NGO,帶來改變:國際經驗給台灣安置機構的啟示
對安置政策來說,失家兒少是服務主體,還是可以成為主導者?從國外經驗,可以看見失家兒少如何以NGO替自己發聲、帶來實際改變。
2020.4.3
人權
安置機構
兒少
家庭
社會福利
寄養家庭
1
2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