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人物專訪
Fill 1
評論
人與電影的內在關係:專訪《少年吔,安啦!》導演徐小明
1992年上映的《少年吔,安啦!》被譽為「台灣黑幫電影神作」。30年後數位修復版上映,引起觀影熱潮。本文專訪導演徐小明,從他的回憶出發,回想當時的電影製作環境,也回顧他對這部經典電影的創作理念。
2023.1.27
導演
電影
人物專訪
藝術
電影不欣賞
Fill 1
人權.社會
「撞死人才想改」太慢,兩位「馬路醫生」日常道路改造大作戰
25歲的劉冠頡、35歲的莊哲維,兩人因「畫馬路」的狂熱而在網路社群認識。他們除了親身推動馬路改造,也正著手於一本「完全道路設計」,希望成為台灣所有道路設計的規範藍圖。
2023.1.3
新竹
高雄
人權
公務員
高齡老人
人物專訪
社群媒體
交通
公共安全
Fill 1
政經.產業
確保戰時無人機供應鏈安全,100%國「機」國造該如何落實?
羅正方被賦予無人機國家隊長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斬斷紅色供應鏈,盡快製造出100% MIT的軍用商規無人機。此外,他更想方設法串起無人機的生態系統,面對入侵者時可不斷的產出「兵源」⋯⋯
2022.12.26
產業
科技
人物專訪
軍事
戰爭
全民國防
無人機
Fill 1
文化.藝術
不要在自己的地方,遺失了自己的東西──黃春明的鄉土文學裡,只有生活沒有理論
近年減少露面的黃春明,在台美斷交45年之際接受專訪,談及他橫越日治、美援、台灣自由化年代,行經驚天動地的70年代鄉土論戰現場,看盡這島嶼反覆震盪的憂傷與最草根那群人們的強韌:「如果覺得是做對的事,就不用去論結果,就去做。」
2022.12.18
日本
人物專訪
文學
國民黨
歷史
語言
Fill 1
文化.藝術
鄉土、母土、本土──漢聲與七○年代的文化翻土
文學界有轟轟烈烈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藝術」也在70年代的連串外交挫敗中展開辯證過程。在當時藝術下鄉的風潮中,意外捲動了一場文化翻土,使台灣化的「鄉土」覆蓋復興中華文化的「母土」。而在此時代變革中,《漢聲》雜誌扮演了在旱地上提鍬翻土、種出豔色花蕊的重要角色。
2022.12.15
出版
外交
美國
兩岸
人物專訪
藝術
認同
文化
民俗
歷史
冷戰
Fill 1
評論
不是先知也不是賭徒──專訪春暉影業陳俊榮
在影癡心中佔一席之地的「春暉電影台」,老闆何人?從經營戲院、跑影展買片到成立電影公司、投資國片,陳俊榮一直跑在電影產業的前面,卻也因事務龐雜引發財務危機。即便大起大落,他仍持續走在電影發行的路上……
2022.11.25
紀錄片
出版
產業
電影
人物專訪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文化.藝術
詹京霖《一家子兒咕咕叫》──誰不是在這場遊戲裡?
《一家子兒咕咕叫》獲第59屆金馬獎13項提名,游安順、楊麗音等主要演員全入圍。導演詹京霖藉由賽鴿帶出人性,養鴿人阿欽師消失7年的043賽鴿飛回家,但失蹤兒子仍無聲無息,一個家處在瓦解邊緣。
2022.11.17
導演
產業
性暴力
金馬獎
人物專訪
家庭
博弈
Fill 1
文化.藝術
帶從未到海邊的媽媽去看海──盧盈良《神人之家》冥冥之中的人生劇本
獲2022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神人之家》,是盧盈良離家23年後「浪子回頭」的家庭紀錄,起於母親想拍遺照的一句話,也因想幫通靈哥哥籌錢紓困而啟動。冥冥之中,似乎有股力量推著他拍出來。
2022.11.17
導演
紀錄片
嘉義
金馬獎
農業
人物專訪
宗教
家庭
博弈
Fill 1
文化.藝術
陳梓桓《憂鬱之島》映照的香港故事:大海浮沉,找一座孤島的命運
又一部關於反送中的紀錄片入圍了金馬獎。歷史的重複、命運的交疊,構成了《憂鬱之島》的主軸,導演陳梓桓試圖從經歷香港六七暴動、文革逃港、八九六四的前人身上看到未來的香港,也問自己:「什麼是香港?我們想成為或不想成為什麼人?」
2022.11.16
導演
紀錄片
香港
社運
金馬獎
人物專訪
認同
反送中
Fill 1
文化.藝術
柯震東《黑的教育》──中二少年遲來的成年禮
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拿下金馬新演員獎,11年後,柯震東首部執導電影《黑的教育》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等4項。片中三位高中生在畢業前一晚幹大事,卻意外經歷來自社會上的黑暗教育,正如同柯震東自身所經歷的大起大落。
2022.11.15
導演
高中生
教育
金馬獎
人物專訪
1
2
3
4
5
6
…
2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