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人物專訪
Fill 1
Podcast
報導者X誰來報樹|盧律銘:「在地經營,歡迎找我」從數學老師到電影配樂家的10年心路
低鳴、噪音、特殊的樂句排列,是盧律銘的曲子特色;自稱不按牌理出牌的他,總在作品中偷藏「盧律銘標誌」。這集,我們首度嘗試與其他Podcast節目聯手訪問,一起走入電影配樂的世界,聽中生代音樂家的心路歷程。
2023.11.23
電影
音樂
金馬獎
人物專訪
藝術
文化
Fill 1
文化生活
攝影師余靜萍:電影,讓大家知道你沒那麼孤獨
「她的影像有情感,甚至可以把氣味都拍出來。」持續推進創作極限的余靜萍,是金馬獎60年來首位入圍的女性攝影師。經歷伴侶離世,她選擇以拍電影向前走,讓大家知道彼此不孤單。
2023.11.21
性別平權
電影
金馬獎
人物專訪
藝術
文化
攝影
Fill 1
文化生活
用一折戲、一首歌撫慰受苦的靈,萬芳:《五月雪》讓女性長期失語狀態被看見
「在某一個take,突然一陣風,我真的起雞皮疙瘩⋯⋯」當不少演員回絕演出帶有馬來西亞513事件傷痕的《五月雪》時,萬芳卻接下了。她希望為這些曾活過、正活著的受難家屬和女性說些什麼?
2023.11.21
轉型正義
電影
音樂
金馬獎
人物專訪
馬來西亞
Fill 1
文化生活
神鬼、王權、人間──魔幻寫實的張吉安《五月雪》,以戲曲寓言遙祭大馬禁忌傷口
以《南巫》驚豔影壇的導演張吉安,新作《五月雪》一舉入圍金馬9項大獎。他田調多年,將仍是馬來西亞禁忌的五一三事件,用隱喻巧妙地重新顯影,也召喚事件的倖存者開始說話。片中不見白雪或血海,但情感已靜靜落在觀者心中。
2023.11.20
導演
選舉
戲劇
金馬獎
人物專訪
馬來西亞
宗教
認同
歷史
種族歧視
Fill 1
文化生活
紅過、痛過、脫兩層皮後才演得真實,吳慷仁:「變」是有意識的選擇
從台灣走向大馬、香港,吳慷仁的舞台持續拓展。他在首次入圍金馬影帝的《富都青年》裡和田野對象一起呼吸同樣的空氣、一起泡過泥澇和汗水,假的「演」慢慢轉化為真的「活」。
2023.11.19
戲劇
移工
電影
身心障礙者
金馬獎
人物專訪
馬來西亞
手語
語言
Fill 1
文化生活
息影20年復出再演母親,陸小芬:「你看不到以前任何一個角色氣質在我身上」
曾以狂野形象詮釋女性復仇戲,也曾在《看海的日子》和《桂花巷》經典演繹擔起生計的悲情女性,息影20年後再次擔綱母親角色的陸小芬,為何決定復出?又如何在《本日公休》裡帶出脫胎換骨的演出?
2023.11.16
性別平權
電影
金馬獎
人物專訪
家庭
歷史
婚姻
Fill 1
文化生活
唯有愛能趕走命運的寂寞──王禮霖《富都青年》留住底層生命取暖相依
在《富都青年》沉重的宿命和壓迫中,王禮霖透過阿邦阿迪兄弟最想傳達的訊息是:愛是內心最強大的力量。「我在台灣時,也是因為其他人的愛一直拉著我,我才能去勇敢面對不喜歡的事情。」
2023.11.15
導演
血汗勞工
移工
身心障礙者
金馬獎
人物專訪
馬來西亞
家庭
手語
Fill 1
文化生活
躺不了平的番薯仔命──既脆弱又生猛的李鴻其《愛是一把槍》
從影迷到演員,李鴻其以《愛是一把槍》實現了導演夢,甚至擒獲威尼斯影展未來之獅獎。這個金山長大的叛逆小孩,將對生活的認識與對世界的看法寫成劇本,疫情期間用有限的資源,築出對電影的想望。
2023.11.14
導演
電影
金馬獎
人物專訪
COVID-19
Fill 1
國際兩岸
以巴戰火不需要偉大的答案,只需要可被實現的小小慈悲──專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
「戰爭與社群媒體都有極端對立的性質,當兩者結合起來創造出的情境,使得現在網路上最容易受到攻擊的,不是挺巴勒斯坦或挺以色列,而是試著理解雙方的人。」
2023.11.6
出版
美國
以巴衝突
人物專訪
文學
宗教
中東
心理
國際關係
種族歧視
軍事
黎巴嫩
戰爭
伊朗
Fill 1
文化生活
妳必須每戰必與、超越身分,和她們站在一起──專訪印度紀錄片導演蒂帕.譚拉傑
引發無數女工起身爭取權益的育甘塔電影集社(Yugantar Film Collective)紀錄片,成員之一譚拉傑(Deepa Dhanraj)70歲了還在拍片,並在國族意識愈來愈極化的印度裡,瞄準受壓迫的弱勢族群、政客操作下的族群衝突。
2023.11.5
導演
紀錄片
印度
社運
政治政策
性別平權
電影
性暴力
人物專訪
宗教
罷工
社會觀察
工會
言論自由
媒體
種族歧視
1
2
3
4
5
6
…
29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