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印度
Fill 1
評論
他們在廢棄物裡迎接節氣和慶典:家住垃圾山,肺裡也隆起了山
雷恩在迪歐納山區陰影中開設心臟科診所時,候診室擠滿了罹患氣喘的兒童,他懷疑他們的肺部充滿了他醒來時看見從附近垃圾山升起的煙霧。當人家問起身陷在垃圾山區致命的氣味中是什麼感覺時,海德.阿里挺起瘦骨嶙峋的胸膛:我有什麼問題嗎?
2023.5.5
血汗勞工
空氣汙染
印度
書摘
公衛
廢棄物
Fill 1
文化生活
林孟皇/《孟買女帝》:置之不理、視而不見,還是正視性產業存在的必要性?
「每個人都有工作,有人靠智慧,我們靠身體,為什麼只有我們被歧視?」法官林孟皇從印度電影《孟買女帝》,談起台灣性產業管制的演進,並指出法律應該擺脫三綱五倫的幽靈,直視社會真實需求。
2022.12.23
人權
司法
印度
憲法
性別平權
電影
性暴力
法律人追劇
Fill 1
評論
林孟皇/生育觀光悲喜劇──《如獲至寶》的代孕風波和啟示
當人工生殖技術早已成熟時,是否該立法支持因故無法如願生育的人,成為值得深思的課題。而「不必生下孩子,也能成為父母;不必擁有血緣關係,也能成為一家人」,是《如獲至寶》帶給人們的最大啟示。
2022.4.15
醫療
司法
印度
性別平權
電影
觀光
育兒
家庭
法律人追劇
收養
Fill 1
國際兩岸
西藏、印度⋯⋯哪裡是我家?不同世代流亡藏人的身分認同與未來想像
「在印度、台灣感覺像是住旅館,我相信有一天我會回去西藏。」「上一代有他們需要去爭取的事物,這一代有我們自己要爭取的權利。藏人不是我唯一的身分認同。」流亡超過一甲子,跨世代藏人對自由的嚮往始終如一,對未來則有更多元的想像可能。
2021.8.2
難民
印度
Tibet
認同
文化
社會觀察
Fill 1
醫療健康
「如同一場反人類罪行」──專訪作家阿蘭達蒂.洛伊,談印度第二波疫情中不可磨滅的記憶與政爭
「整個國家像是被霧籠罩,我們都不知道毀壞到什麼程度,只能聽見死亡的聲音在各個區域。」我們專訪印度當代重要作家阿蘭達蒂.洛伊,一探疫情前後印度社會的動盪,以及莫迪中央政府如何架空黨派不同的地方首長,加劇疫情...
2021.5.31
人權
印度
人物專訪
文學
社會觀察
COVID-19
公衛
Fill 1
國際兩岸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
去年成功壓平感染曲線的印度,今年4月來疫情急遽惡化,感染與死亡人數如海嘯般上升;具高度傳染力的變異病毒B.1.617更被WHO宣告需特別警戒。「從政府、行政部門到社區民眾,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
2021.5.27
醫療
印度
防災
COVID-19
公衛
Fill 1
國際兩岸
為什麼來、往哪裡去──來台藏人的離散足跡與選擇
在不同時期、不同政治氣氛和理由下來台,流亡藏人的身分和標籤是多變的:早年,是「回歸祖國(兩蔣政府)懷抱」的同胞、藏人流亡政府的「叛徒」;到後來,是不一定能取得台灣身分的無國籍者。或許,你也在桃園、台北的玉市與他們擦身而過...
2021.5.20
人權
印度
Tibet
認同
文化
社會觀察
東亞
Fill 1
國際兩岸
《理性》:印度教民族主義下,如何煉成一個迷你屠殺的時代
印度教民族主義崛起,因種族、階級而起的暴力事件不斷,發出理性之聲的人也無故遭暗殺⋯⋯,印度當代最重要的紀錄片大師安南.帕渥丹,用影像記錄、控訴這齣未完的時代悲劇。
2021.4.18
導演
紀錄片
印度
人物專訪
tidf
宗教
種族歧視
Fill 1
評論
林孟皇/達利特的命也是命!從《印度憲法第15條》到《白老虎》探討種姓歧視何時休
印度電影除了寶萊塢歡樂歌舞片,也有勇於批判傳統種姓制度的作品,即便憲法明文規定不得歧視,暴力事件卻未曾消失,兩位導演試圖用影像的力量激起社會重視,而遠在台灣的我們又能為人權做些什麼?
2021.4.9
人權
產業
司法
印度
性別平權
法律人追劇
種族歧視
Fill 1
影像
當代攝影書十二講──第三講:類型|中介(In Between)
一本隨時隨地都能化身博物館的攝影書?一位cosplay小說主角再現書中情節的藝術家?本期的當代攝影書十二講,從Dayanita Sing與Sophie Calle作品分析,複雜又矛盾的「中介」。
2021.3.27
印度
法國
攝影對談
書評
攝影
1
2
3
4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