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黃長玲/推倒有理──讀《被推倒的偶像:十二座塑造歷史的雕像》
桃園大溪慈湖紀念雕塑公園中,矗立許多民主化後從台灣各地移去的蔣介石銅像。(攝影/黃世澤)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被推倒的偶像》是一本關於12座雕像從矗立到倒下的故事。作者艾莉克斯.馮.藤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以流暢的敘事,清晰的呈現了這些雕像的歷史和政治爭議。這12座雕像所涉及的歷史,有一半以上和殖民主義或是奴隸制度有關,另外幾座則多半和威權統治有關。雖然作者所討論的雕像,僅有一座在亞洲(印度德里的英國喬治五世像),但是這本書對於台灣讀者而言,相當具有參照意義。

作者在書的導論指出反對推倒雕像的4種常見觀點:泯滅歷史、他那個時代的人、法律秩序的重要,以及滑坡理論。這些觀點,對於台灣讀者而言,應該十分熟悉。眾所周知,在台灣爭議許久,至今尚未全部移除的雕像,就是蔣介石銅像。除了仍然矗立在首都市中心紀念堂中的巨大座像外,台灣各地的學校、機關和公園,至今仍有不少蔣介石銅像。馮.藤佐曼提到的反對觀點,在台灣都出現。雖然作者在導論中表示「我不呼籲拆除所有的雕像,其中有些雕像我十分喜愛」(頁42),但是在結論中她對於這些觀點的回應,說明了為什麼她認為「倘若有些雕像引發嚴重的傷害或分歧,就應該拆除它們」(頁282)。筆者以為,蔣銅像在台灣正是這種類型。

《被推倒的偶像:十二座塑造歷史的雕像》, 艾莉克斯.馮.藤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著,楊芩雯譯,聯經出版
《被推倒的偶像:十二座塑造歷史的雕像》,艾莉克斯.馮.藤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著,楊芩雯譯,聯經出版
雕像不是歷史,而是歷史記憶

關於泯滅歷史,馮.藤佐曼在導論中就已經提到「雕像不是歷史而是歷史記憶」。她在結論中也再度重申這個觀點,並且援引史學者西蒙・沙瑪(Simon Schama)的看法,認為雕像其實是歷史的對立面(本書譯者譯為反面),因為雕像的目的是引發崇拜,從而遏止辯論。兩人的提醒,都很重要。正因為雕像關乎的不是歷史,而是歷史記憶,所以雕像的矗立,是為了打造特定的歷史記憶。既然雕像的矗立是為了表達敬意,所有可能影響敬意的歷史,都會因雕像的存在,而被忽視或掩蓋。因此移除雕像不是泯滅歷史,不移除其實才是。有時這種歷史記憶,會被延伸擴大為某種精神意義,於是在台灣關於移除蔣銅像的討論中,會出現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的說法:榮家保存蔣銅像,可以預防榮民失智。然而,精神意義如同歷史記憶,是有可能延續的,一旦蔣銅像的精神意義被確立,那麼它何時可以移除?一個民主國家若是永遠無法移除獨裁者的銅像,那麼這樣的歷史記憶或是精神意義又代表什麼?

在反對推倒雕像的觀點中,「他那個時代的人」往往隱含了某種「瑕不掩瑜」的評價。所謂的「瑜」往往是國家民族的功業或是象徵,而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殘酷鎮壓等等摧毀人們尊嚴與剝奪人們生命自由的惡行,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作者在書中清楚的指出,所謂的「他那個時代」正是泯滅歷史的說法,譬如以奴隸交易獲得巨富的愛德華.柯爾斯頓(Edward Colston)在他所身處的年代,就有人是反對奴隸制的。換言之,「他那個時代的人」有很多種,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柯爾斯頓一樣以奴隸交易致富。即使在柯爾斯頓的年代,許多白人對奴隸制度不以為意,這也不表示多年後,在強調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中,還應該在公共空間裡有柯爾斯頓的雕像,表達對他的敬意。

當人們對歷史有更深入的理解,「他那個時代的人」作為一種辯護,往往會因為雕像人物本身的行為,使得這樣的辯護十分薄弱。作者所討論的雕像之一是美國內戰時南方的將領羅柏特.李(Robert Lee)。美國在1860年代的內戰和奴隸制直接相關,南方各州反對廢奴所以集結成美利堅邦聯(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多年來邦聯旗的懸掛,或是在公共場所出現邦聯象徵,在美國始終是爭議。到了2010年代,「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運動出現後,邦聯象徵也成為抗議焦點,要求移除李將軍雕像的聲浪,又在南方許多城市出現。李將軍生活的年代,有人反對奴隸制是顯而易見的,否則美國不會出現內戰。馮.藤佐曼在書中提到李將軍對待奴隸的方式,譬如會讓人鞭打逃跑抓回的奴隸後,還在奴隸的傷口上灑鹽水,像這樣的行為,顯然是不必要的殘酷。書中未提到的另一件事,是即使在南方大家都蓄奴的情形下,有些奴隸主並不會把奴隸家庭拆散分賣,避免使人骨肉分離。然而,李將軍並非如此,他是會拆散奴隸家庭,分賣奴隸的人。換言之,若是以「他那個時代的人」作為標準,李將軍並非十分可敬,也與他本來被教科書打造的英勇仁慈的形象頗有距離。

Fill 1
2021年9月8日,美國維吉尼亞州政府在最高法院的一致裁決後,拆除位於紀念遭受警察暴力的黑人受害者彼得斯(Marcus-David Peters)圓環的羅伯特·李(Robert E. Lee)雕像。(攝影/Eze Amos/Getty Images)
2021年9月8日,美國維吉尼亞州政府在最高法院的一致裁決後,拆除位於紀念遭受警察暴力的黑人受害者彼得斯(Marcus-David Peters)圓環的羅伯特·李(Robert E. Lee)雕像。(攝影/Eze Amos/Getty Images)

若是以「他那個時代的人」來討論蔣介石,最好的對比可能是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他比蔣介石晚兩年出生,不但是建立印度民主體制的關鍵人物,也在獨立後的印度力阻矗立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雕像。甘地於他而言亦師亦友,反對設立甘地雕像,顯然並非因為對甘地缺乏尊敬。馮.藤佐曼指出尼赫魯對抗以甘地為名命名道路和城鎮的要求,他「主張這會造成困惑。要是印度每個人同一時間醒來全都『發現他的地址現在變成甘地城、甘地街』。」(頁116)。更重要的是,尼赫魯也激烈反對紀念自己,他對於大學圖書館計畫以他冠名的做法,十分不以為然,對該校副校長表示「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你想把我的名字用在大學圖書館」(頁116)。尼赫魯不願印度變成的樣貌,對比台灣迄今全國各城市鄉鎮的中正路,或是機關學校內的中正堂、中正廳,差別何其明顯。這些以中正為名的道路與公共空間,和蔣銅像是在蔣介石過世後才大量出現不同,他們是在蔣介石還在世,還在獨裁統治台灣時已經普遍存在。

法律與秩序反射了什麼?

由於許多雕像被推倒,是群眾行為,或是少數人民的自發行為,因此雕像被推倒時,總有人會提出法律秩序的重要性。馮.藤佐曼在書中也指出,從這12座雕像的故事來看,用程序阻擋雕像移除,其實非常常見,然而,許多雕像在矗立時並不見得基於民主討論的過程,也因此這些雕像得以占據公共空間,也會受到質疑。書中除了呈現移除李將軍雕像在南方許多城市遇到的程序挑戰及三K黨的威脅外,也在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雕像的故事中,呈現了遵循程序而使得雕像最後並未移除的情形。

羅茲在非洲南部的投資與開採鑽石,使其獲得巨大的財富。今天在英美學界非常知名的羅茲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就是以他的財富以及名字設立的。獎學金的設立其實蘊含了他的白人優越思維,而他在非洲的行止,也充滿了種族主義。由於南非知名大學開普敦大學的校地是他捐贈的,開普敦大學的校門入口處,任何人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就是羅茲的巨大座像。南非於1995年結束白人統治與種族隔離政策,2005年就有移除羅茲座像的呼籲,然而,這座雕像直到2015年「羅茲必須倒下」(Rhodes Must Fall)的抗議運動出現後,才真正移除。

Fill 1
2015年3月17日,學生走過南非開普敦大學校園內的前開普殖民地總理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雕像。當時有學生主張這座紀念碑象徵著過去的白人殖民統治,發起示威要求拆除雕像,並在社群串聯「羅茲必須倒下」(Rhodes Must Fall)運動。(攝影/Schalk van Zuydam/AP Photo)
2015年3月17日,學生走過南非開普敦大學校園內的前開普殖民地總理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雕像。當時有學生主張這座紀念碑象徵著過去的白人殖民統治,發起示威要求拆除雕像,並在社群串聯「羅茲必須倒下」(Rhodes Must Fall)運動。(攝影/Schalk van Zuydam/AP Photo)

羅茲的母校,牛津大學奧里歐學院(Oriel College),也有在學院牆面的羅茲雕像。然而,牛津大學的「羅茲必須倒下」運動,在2015年及2021年兩波針對羅茲雕像的抗議後,都仍未進行任何處理。2015年時學院宣布會進行一系列的傾聽活動,討論如何處理雕像,但是傾聽活動尚未開始,學院就宣布不再進行。2021年時,學院針對羅茲雕像成立獨立委員會,討論合適的處理方式,結果獨立委員會雖然建議移除,學院卻宣布不會移除,會以更「脈絡化」的方式進行處理。而此一處理究竟為何,截至目前,2025年春天為止,仍然不得而知。

以法律與秩序為由,反對拆除雕像,其實反映的是雕像一旦矗立,就有既存優勢。當既存秩序是一個公共空間中存在雕像的秩序,那麼認為雕像應該移出的人,就會面臨懲罰,因為所有國家都有法律不允許任何人毀損公物或是破壞公共秩序。在雕像有既存優勢的情形下,如果移除雕像的倡議無法產生具體的結果,那麼倡議者最終對雕像採取破壞性的行動,就不令人意外。台灣的蔣銅像議題就是如此。中正紀念堂大廳中的巨大座像,歷年發生過不只一次有抗議者對其潑漆。有國民黨黨校背景的政大,則發生過蔣介石騎馬的銅像,馬腳被鋸斷的情形。銅像馬腳被鋸的事,其實發生在政大校務會議決議保留該銅像之後:2018年年初政大校務會議對校內的兩座蔣銅像做出決議,圖書館內的銅像移除,但是後山騎馬的銅像保留;一年後,抗議者在深夜中鋸斷了銅像馬腳,並且發聲明表示「威權歹物膏膏纏,轉型正義袂使等!」

反對移除雕像的人,也常提出滑坡理論,他們憂慮若是容忍或允許移除這些雕像,那麼接下來還有什麼會被移除?馮.藤佐曼在結論中的回應是:底線在哪裡沒有答案,而沒有答案是好事,因為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就是不斷的爭辯與討論。以台灣的經驗而言,爭辯與討論不見得以固定的形式出現,但是底線在哪裡,從社會對銅像的態度可以窺知一二。就台灣的處境和歷史經驗而言,銅像爭議和國族認同出現糾葛,並不令人意外。2014年台南市中山公園(現為湯德章公園)中被推倒的孫中山銅像,11年後,2025年3月重新矗立在台南市仁德區的二空新村文化園區。1925年過世的孫中山,並沒有統治過台灣,他過世的時候,台灣是日本帝國下的殖民地,因此他的銅像和蔣介石銅像所造成的人民觀感,並不相同。當初推到孫中山銅像的群眾,在銅像上噴了「ROC Out」的字樣,顯然是和國族認同有關。然而時移勢易,當中華民國是由民進黨執政,連續兩任總統蔡英文和賴清德都在國族論述中,連結中華民國與台灣時,就不難理解為何孫中山銅像重新出現,並未引發當年推倒者的抗議。然而,即便如此,銅像揭幕也十分低調,因為當地里長是以「宣導登革熱健走活動方式,邀請各界來巡禮」。

馮.藤佐曼所討論的12個案例中,對於台灣讀者而言,可能最驚訝的是看到美國的抗議群眾,連開國元勳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雕像也推倒。其實美國多年來的建國敘事,對於開國元勳中有蓄奴者一事都輕描淡寫。不止是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寫下了「人生而平等」這樣撼動人心的字句的獨立宣言起草者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和以機智富有的發明家身分為後人稱道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都曾經擁有奴隸。著名的例外是第二任和第六任總統的亞當斯父子(John AdamsJohn Quincy Adams)。開國元勳中誰蓄奴,誰沒有蓄奴,誰在何時解放自己的奴隸,誰從蓄奴者變成反對奴隸制者,在近年美國關於體制性種族主義(institutional racism)的討論中,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這些對歷史的重新或是深入理解,和推倒雕像的行動往往互為因果。許多人因為知道了相關歷史而推倒雕像,許多人因為雕像被推倒而了解了過去並不了解的歷史。

起身書寫「我們是誰」

馮.藤佐曼在本書的結論中,並不只是總結式的回應了反對移除雕像的各種論點,也討論了移除雕像之外的其他可能。雖然她認為「倘若有些雕像引發嚴重的傷害或分歧,就應該拆除它們」,但是她也指出「逕行移除雕像不盡然是所有案例的答案。在世界各地,雕像受到改造或重新賦予脈絡以改變它們的意義」(頁282)。她舉出了許多對既存雕像進行另類改造或是藝術介入的例子,也指出將雕像移至戶外公園的做法比移入博物館的做法合理。這些做法,其實在台灣也都有過,譬如過去十多年來,台北的建國中學已經形成應屆畢業生裝扮校門口蔣銅像的傳統,2019年時該屆畢業生將蔣銅像裝扮為復仇者聯盟中的惡棍薩諾斯(Thanos),還曾引來校友發函警告。大溪蔣銅像公園中,則有為數不少的,在民主化後從台灣各地移去的蔣銅像。

無論如何改造,也無論藝術如何介入,如同馮.藤佐曼所指出的:「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證,雕像被用來頌揚(往往受到質疑的)個人,並遮蔽更複雜的歷史。」(頁285)對台灣而言,雕像所引發的歷史爭議,仍在持續。雖然中正紀念堂的常設展,已經以所謂「功過並陳」的方式,來呈現蔣介石,並未迴避他的獨裁統治,但是在台灣民主化30年後,堂體大廳中的這座巨大銅像,以及容納它的建築,仍然是由國家資源維護。國家資源的貢獻者,也就是在台灣勤懇工作的納稅者,也包括了曾經在他的獨裁統治下失去生命、自由與尊嚴的人及其後代。這之中所存在的歷史不義其實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只看我們是否願意理解。

馮.藤佐曼雖然表示本書的目的是邀請讀者理解雕像背後的歷史,但是「推倒有理」可能會是許多讀者閱讀本書後的感受。人們和歷史乃至於歷史記憶的關係是多重複雜的,所謂的「不存在於現代史的就不存在於中古史」,說明了人們永遠在歷史中翻找當代生活的關聯性。雕像的存在其實與民主社會的價值格格不入,政治人物的雕像尤其如此。民主社會中的政治人物,若是有任何功業,不會是他或她一個人的成就,而民主社會的公共空間,是讓所有人平等互動的空間,而不是對政治精英表達崇敬的所在。馮.藤佐曼在本書中的最後一句話是「表明我們此刻是誰的最有力聲明,或許是英雄偉人曾經矗立的一墩墩空基座」(頁291)。對於台灣而言,許多曾經矗立蔣銅像的地方已經成為空地,或是被其他造景取代,然而我們是誰的聲明還在書寫中。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