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波蘭
Fill 1
評論
林蔚昀/最後一眼日本帝國的珍珠:日治時代波蘭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從台北、太魯閣到日月潭,1936年一位波蘭作家來到台灣度假,走過城市裡的東京式咖啡、遇見被日本人「馴服」的原住民。他在二戰前島嶼最美麗的一刻來到福爾摩沙,在「珍珠」蒙塵前留下一幅珍貴的景象。
2023.3.1
原住民
文化
歷史
波蘭
Fill 1
評論
沐羽/英雄的廚房與反英雄的國家──讀《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人只想做一個人。維特多寫的是想要成為英雄的一個政權,以及底下那些連人都幾乎當不成的群體。然而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廚房,就有火,而火象徵希望與再生,他們盜來了火,在昏暗的政局裡點燃了人性的光。
2023.2.23
書評
食物
俄羅斯
烏克蘭
歷史
波蘭
蘇聯
Fill 1
國際.兩岸
烏克蘭春季決戰前夕,德國遲到的「坦克援兵」來得及嗎?
在巨大的國際壓力與戰爭威脅下,德國總理蕭茲終於宣布提供烏克蘭迫切期待的世界頂尖的主戰坦克之一、德製「豹2式」戰車,並參加北約援烏的「坦克聯盟」。俄烏春季決戰十萬火急,接下來西方的軍援還會重複「豹2循環」嗎?
2023.1.31
時事
外交
美國
英國
德國
俄羅斯
烏克蘭
國際關係
波蘭
軍事
北約
戰爭
Hello World
Fill 1
評論
歷史學家對大屠殺的靈魂拷問:普通人一對一殺戮普通人,如何可能?
大屠殺令人心驚,是因為讓一位位普通人變成劊子手的因素與情境,未必那麼罕見。以《普通人》書中研究的第101後備警察營來說,執行納粹命令的第一線劊子手,就是普通的中年男子們⋯⋯
2022.11.13
人權
出版
德國
社會觀察
書摘
歷史
波蘭
納粹
Fill 1
評論
林蔚昀/大航海時代意外造訪福爾摩沙的過客──17世紀波蘭傳教士眼中的美麗島
「福爾摩沙土壤肥沃,景色宜人,人民也美麗。」這是第一位造訪台灣的波蘭人——傳教士梅欽斯基眼中的福爾摩沙。在17世紀海上霸權鬥爭中,意外落腳福爾摩沙半年的他,為島嶼自然風俗留下生動而詩意的紀錄。
2022.9.29
環境
原住民
出版
宗教
文化
歷史
波蘭
Fill 1
評論
林蔚昀/我在波蘭,尋找「台灣」──從地名研究啟程
從2009年開始,我一直在尋找波蘭的「台灣」──真的被稱為「台灣」(Tajwan)或「福爾摩沙」(Formoza)的地方,找到了45個。為什麼會有這些地名?台灣人可以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2022.4.20
朝鮮
認同
國民黨
文化
社會觀察
國際關係
歷史
波蘭
軍事
共產黨
蔣介石
冷戰
蘇聯
Fill 1
國際.兩岸
成為新前線的波蘭面對歷史性抉擇:更擁抱民主,或支持獨裁化極右政府?
在滿是烏克蘭國旗的華沙街頭,波蘭人對《報導者》分享對俄烏戰爭的共感與害怕:這是公民教育的黃金時刻,卻也怕人們學不會「團結」這堂課,怕右翼政府又找到「不民主」的理由。
2022.3.31
難民
時事
教育
志工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國際關係
歷史
NGO
歐盟
波蘭
軍事
納粹
1
2
3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