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移民
Fill 1
評論
掌握在國家手中的身分與自由──艾未未與他曾被沒收的「旅行許可證」
護照如何改變我們對於身分與自由、公民與移民的看法?《旅行許可證》一書以曾因批判中國政府而被沒收護照的藝術家艾未未為例,說明這個小本子如何成為國家權力濫用以壓制政治異議的工具。
2023.9.14
中國
人權
難民
社運
無國籍
藝術
敘利亞
書摘
國際關係
言論自由
移民
共產黨
Fill 1
評論
異地安身何為「家」──越南、移民、普悲寺
近20年來愈來愈多越南人來到台灣,陸續建立起越南寺廟,以滿足在台越南人社群宗教信仰的需求,普悲寺即為其一。許多婚姻移民將普悲寺視為兼具「家」與「宗教」性質的空間,許多人生故事也在此上演⋯⋯
2023.7.23
宗教
新住民
家庭
書摘
移民
越南
婚姻
Fill 1
評論
李柏翰/江湖在走、國籍要有──擾動國際法主客體界線的無國籍者
每一個「無國籍」的真實故事,證明了國家建構的國際社會並非密合空間,而具有眾多縫隙與碎裂。賦予國籍就算是盡到保護義務了嗎?非「國家」不可嗎?台灣人又該如何思考國籍與無國籍的問題呢?
2023.7.17
人權
難民
司法
外交
無國籍
書評
國際關係
移民
聯合國
Fill 1
評論
《茶室女人心》:萬華茶桌仔、茶店仔的故事,與疫後阿公店的風情變化
2023年初,COVID-19疫情趨緩落定後,「頭北厝」阿公店專區開門復業的店家明顯增加,或許這就是萬華阿公店產業,新近打造的雙面女郎風貌──白天「茶桌仔」、晚上「茶店仔」。
2023.6.22
產業
解嚴
社會觀察
書摘
COVID-19
歷史
台北
移民
Fill 1
評論
《比遠方更遠》:旅行是一組矯正鏡片,幫我們看清地球上模糊的現實
「鼓勵國民旅行,或許跟鼓勵就學、環保或全民節約同等重要。」《背離親緣》知名作家安德魯.所羅門在《比遠方更遠》中 身兼報導者,前往近30年來發生劇烈變革的地域,點出接納異己之難,以及此一艱難所透露的寶貴訊息。
2023.6.14
同志家庭
同性戀
中國
美國
性別平權
非洲
中東
俄羅斯
書摘
言論自由
移民
阿富汗
旅遊
Fill 1
評論
爭取公部門通譯經費,就是爭取人權──那些鋼索上的譯者與移民權益
口筆譯不止於搭建溝通橋梁,公部門裡的通譯服務更攸關移民與難民的人權。然而從英國到美國,在政府力求撙節之下,通譯服務大量外包或限縮語種,誤譯頻傳,更有人因此喪命⋯⋯
2023.5.29
人權
勞權
難民
出版
產業
政府國會
司法
歐洲
美國
英國
公務員
書摘
語言
移民
Fill 1
Podcast
歹勢,我們來了!清潔隊、一日農夫、公路車挑戰,香港前媒體人移民台灣,用鏡頭書寫不一樣的港台故事
2019年至今,港人來台居住、定居突破4萬人,其中不乏因香港言論自由被扼殺而出走的媒體人。這集,專訪前香港電台《鏗鏘集》、《頭條新聞》團隊成員,聽他們如何在台灣重新出發、與故土新家展開對話?
2023.4.7
香港
社群媒體
社會觀察
媒體
移民
Fill 1
國際兩岸
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BNO移民兩年,離散港人怎樣在英國繼續發聲?
港版《國安法》落地至今,已逾14萬港人持BNO簽證抵英,形成50年來英國規模最大的移民浪潮。許多港人安頓生活之餘,學習如何對外講述香港,與英國政府拉扯博弈倡議的邊界,讓自己在難民、移民眾多的新國度發出聲量。
2023.2.16
香港
中國
外交
政治政策
英國
認同
文化
國際關係
語言
移民
Fill 1
Podcast
在南美遇見偷渡的中國人:連線哥倫比亞,聽他們賭上性命、橫越叢林也要「跑路」的告白
這集,你會聽見記者對中國潤學潮的觀察,以及中國異議人士周俊心聲——已在泰國申請到難民身分的他,仍選擇偷渡到美國。我們為何該關心、又該如何理解這群出走的中國人?
2022.12.21
中國
人權
難民
美國
社群媒體
經濟
COVID-19
移民
共產黨
拉丁美洲
Fill 1
國際兩岸
辦護照、轉資產、別父母:中國大城市中產和白領「潤」的重重難關
上海封城成為許多中國中產和白領「潤」出去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價值觀。只是相對於早準備好退路的富豪,他們要面對習政府在出入境和資金跨境流動的雙重管控障礙⋯⋯。
2022.12.20
中國
人權
教育
社群媒體
防災
認同
家庭
COVID-19
移民
LGBTQ+
共產黨
1
2
3
4
5
6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